“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出自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释义: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扩展资料:

知行合一提出的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

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知行合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0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教育文选》

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行是知之始》,发现这一教育思想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后获取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思想的体现。我们必须通过实践,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真知。

既然“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要不厌其烦的和学生一起探讨、思考、推理,一定要注重过程,不要直接把结论交给学生。虽然教学生经历过程很麻烦,可是只有经历才会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单纯的记忆知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特别是现在提倡素质教学,考试制度的变革,给了教育更多的发展空间,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从考试的指挥棒下解脱出来,不再为考试而教学,不再为考试而考试。而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因此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创造性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