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写“中暑”的句子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中暑,读音:[zhòng shǔ]

释义:在烈日下或高温高湿环境中,由于体热发散困难,体温调节能力不能适应而出现的症状。常表现为头痛、心悸、恶心、呕吐、皮肤干燥灼红、体温上升,严重时出现肌肉痉挛、谵妄、意识不清,甚至死亡。

    (湛)因宴见中暑,病卒。

    出处:《后汉书•伏湛传》

    先生为父皇陵寝,辛苦受热。
    出处:张居正《谢召见疏》

    旌旆南行之后,贱体抱暑,疾愈后,为出都事劳弊,是以不及通问。
    出处:恽敬《与李爱堂书》

    踦牛伤暑,不能成亩。
    出处:焦赣《易林·复之无妄》

    臣闻顷者竟日演练,中暍濒死者数人。

    出处:《明史•董基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5

    中暑zhòng shǔ

    例;《后汉书•伏湛传》:「﹝湛﹞因宴见中暑,病卒。」

2.受热shòu rè

例 :明张居正《谢召见疏》:「先生为父皇陵寝,辛苦受热。」

3.抱暑bào shǔ

例:清恽敬《与李爱堂书》:「旌旆南行之后,贱体抱暑,疾愈后,为出都事劳弊,是以不及通问。」

4.伤暑shāng shǔ 

例:汉焦赣《易林·复之无妄》:「踦牛伤暑,不能成亩。」

5.中暍zhōng yē

例:《明史•董基传》:「臣闻顷者竟日演练,中暍濒死者数人。」

6.暍yē

例:《大戴礼记•千乘》:「夏服君事不及暍,冬服君事不及冻,是故年谷顺成。」

7.宛暍wǎn yē

例:《荀子•富国》:「故古人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

8.暍疾yē jí

例:明刘基《刘显仁墓志铭》:「明年七月,得暍疾,二十日卒。」

中暑俗称发痧,古称中暍。因此文言文可以说”中暍“。

    中暍:病名。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①即中暑、中热。参见中热、中暑条。 ②阴寒之暑证。见《证治准绳·诸中门》:“中暍者,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类,此推《内经》舍时从证之良法也。” ③即阳暑。

    不过古代应该也有说中暑的,《红楼梦》第29回中有:

    那贾母因昨日张道士提起宝玉说亲的事来,谁知宝玉一日心中不自在,回家来生气,嗔着张道士与他说了亲,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不再见张道士了,别人也并不知为什么原故,二则林黛玉昨日回家又中了暑:因此二事,贾母便执意不去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29

    中暑zhòng shǔ
    例;《后汉书•伏湛传》:「﹝湛﹞因宴见中暑,病卒。」

2.受热shòu rè
例 :明张居正《谢召见疏》:「先生为父皇陵寝,辛苦受热。」

3.抱暑bào shǔ
例:清恽敬《与李爱堂书》:「旌旆南行之后,贱体抱暑,疾愈后,为出都事劳弊,是以不及通问。」

4.伤暑shāng shǔ
例:汉焦赣《易林·复之无妄》:「踦牛伤暑,不能成亩。」

5.中暍zhōng yē
例:《明史•董基传》:「臣闻顷者竟日演练,中暍濒死者数人。」

6.暍yē
例:《大戴礼记•千乘》:「夏服君事不及暍,冬服君事不及冻,是故年谷顺成。」

7.宛暍wǎn yē
例:《荀子•富国》:「故古人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

8.暍疾yē jí
例:明刘基《刘显仁墓志铭》:「明年七月,得暍疾,二十日卒。」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核心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不良的指征,体温超过40℃的严重中暑病死率为41.7%,若超过42℃,病死率为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