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木成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诗句出处

此木成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诗句出处

清朝才子王尔烈作。

此联的故事如下:
清朝才子王尔烈博闻强记,才学出众。年轻的时候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位砍柴的樵夫,肩上挑着一担柴。樵夫见眼前是一位进京赶考的年轻人,就打趣地对他说:“来!让我考考你,看你怎么样!”说着,樵夫指了指肩上挑着的一担柴说道:“‘此木为柴山山出’,请你对出下联。”
王尔烈看了看樵夫,觉得樵夫虽是砍柴出身,倒也粗通文墨。王尔烈稍加思索,脱口而出答道:“因火成烟夕夕多。”樵夫听罢,竖起拇指连声称道:“对得妙!对得妙!”且不说上联,只说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这“夕夕”与“多”之间,又有何关联呢?
甲骨文中的“夕”字,像半个月亮,是指整个夜间,从黄昏开始到第二天黎明前。《说文解字·夕部》:“夕,莫也(莫是暮的古字),从月半见。”许慎认为“夕”的本义是傍晚。“从月半见”的意思是太阳光尚未消失,月光还不太明亮。从甲骨文看,“夕”指夜间,到了金文时代,才见“夕”指夜晚。所以“夕”的本义是夜间。“夕”的傍晚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诗经·卫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意思是傍晚太阳落山了,牛羊要下山回家。
至于“多”,《说文解字·夕部》:“多,重(zhòng)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晶。”这里许慎所说的“多”为“重”是引申义。从造字法来看,“多”在六书中是会意字,夕是夜晚,再加上“夕”,即又一个夜晚,而成为“多”。因此“多”由“夕”而“夕”的意思是一个夜晚连着一个夜晚,引申为数量大的,数量多的,也就是今天常用的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11
此联是名联,非常耐人寻味。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
这一联,拆字而成,堪称绝对,一向为人所乐道。大凡这种名联,总会附会到名人头上。关于这一联的出处,便有种种说法。一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舟过处,见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水乡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追答

烟字这种写法在元代赵孟頫的字帖中早已有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24
这是一句古代的谚语,通常被认为出自《红楼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