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构思方面分析“春江花月夜”的内外两重线索?

如题所述

内外线索都是月

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二、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

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

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四、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

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五、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

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张若虚(约647年— 约730年),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 春江花月夜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 写真 挚动人的离情 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