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①肠道感染性疾病
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肠结核,慢性血吸虫,菌群失调及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肠道真菌病等。
②肿瘤
大肠癌,淋巴瘤,类癌综合症,胃肠道激素细胞瘤。
③肠道非感性炎症
炎症性肠病(克隆病和溃疡性肠病),放射性肠病,尿毒症性肠炎,胶原性肠炎。
④小肠吸收不良性腹泻
原发性(热带性口炎性腹泻及非热带性口炎性腹泻),继发性(胰液或胆汁分泌不足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胆汁性肝硬化、肝外性胆道梗阻等;小肠吸收面积减少如短肠综合症、小肠—结肠吻合术或瘘道等。)
⑤功能性及全身性腹泻
如肠易激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多发性动脉炎、硬皮病等
(1)粘膜透过性异常:这是由于小肠粘膜的特殊病变,如绒毛或微绒毛的变形、萎缩等变化,使小肠粘膜的有效吸收面积和粘膜透过水和电解质减少所致,这种腹泻见于小儿乳糜病、热带和非热带斯泼卢(即口炎性腹泻)等疾病。其临床特点为:①禁食可减轻腹泻;②肠腔内食糜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③粪便中电解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浓度。
(2)肠吸收面积减少:如远端小肠切除,可影响胆盐的吸收,而胆盐过多地进入结肠,能刺激肠粘膜增加cAMP含量,从而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和严重的水泻;大段肠道,尤其是小肠切除后,所有营养物质的吸收发生障碍,以致肠腔渗透压增高,从而引起腹泻。
(3)肠粘膜充血:当门静脉或肝静脉阻塞,或右心功能不全时,门静脉内压力增高,引起胃肠道粘膜广泛充血和水肿,影响肠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发生腹泻。
(4)细菌繁殖过多:在某种疾病状态下,小肠内细菌可以过多繁殖,如肝硬化、小肠浸润性疾病引起的部分性肠梗阻或某段小肠失蠕动(如系统性硬皮病)以及盲袢综合征等,由于细菌分泌的毒素影响消化酶的作用,以及细菌的分解物结合胆盐,使胆盐失去形成微胶粒的能力,以致妨碍脂肪等食物的消化吸收,引起腹泻或脂肪泻。
(5)吸收抑制:典型的例子是先天性氯泻,正常人氯化物在回肠和结肠中呈主动性吸收,是以氯离子被吸收进入血浆,血浆碳酸氢根离子被分泌至肠腔的离子交换方式完成的。与此相似,钠离子在肠道的吸收是与血浆氢离子互相交换而完成的。在先天性氯泻时,氯的主动吸收功能不全而钠离子的吸收过程正常,因此,肠内容物中由于氢离子与氯化物增加,但缺少碳酸氢根离子与之中和而呈酸性,回肠和结肠内液体积聚而引起腹泻。氯泻也可有继发性的,见于长期腹泻而缺钾的病人,此种腹泻的临床特点为:①粪便中氯化物浓度与正常相反,超过钠与钾离子浓度之和;②有严重的水泻,使大量氯化物与钠、钾离子丢失,造成代谢性碱中毒和低氯、低钠、低钾血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01
引起肠原性腹泻的原因有:
  (1)肠道炎症:肠道炎症所引起的腹泻可分为感染性炎症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
  ①感染性炎症性腹泻:为最常见的一类腹泻,常见于:
  a.病毒感染:按发病率高低顺序分别为:轮状病毒(其中包括A组轮状病毒、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肠腺病毒、诺沃克病毒、埃可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嵌杯样病毒、Norwalk因子以及其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腹泻等。
  b.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腹泻十分常见,呈全球性分布,如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感染、霍乱、副溶血弧菌感染、弯曲菌感染、溃疡性肠结核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胃肠炎等。
  c.真菌感染:如肠念珠菌病等。
  d.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肠病、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绦虫病等。
  ②非感染性腹泻:如炎症性肠病(包括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放射性肠炎以及缺血性肠病等均可有腹泻,结肠憩室炎或结肠息肉并发结肠炎也可伴有腹泻。
  (2)肿瘤:肠道肿瘤,如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以及直肠癌等,导致肠粘膜的浸润、糜烂和溃疡等病变,均可引起腹泻;Apud瘤、胃泌素瘤、类癌以及胰性霍乱等,则由于产生大量的胃肠肽类物质而引起腹泻。
  (3)
吸收障碍:小肠粘膜受损,如小儿乳糜病、热带和非热带斯泼卢病、乳糜管或肠系膜淋巴结病变等引起的肠腔内菌群失调以及小肠部分切除或短路手术等,均可引起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
  (4)食物中毒:如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海豚中毒以及肉毒中毒等。
  (5)化学品中毒:如砷、汞、磷及酒精等中毒。
  (6)药物作用:泻剂如硫酸镁等;拟副交感神经药如新斯的明、乙酰胆碱及毛果芸香碱等;广谱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及氯林可霉素;降压药如胍乙啶及利血平等都能引起腹泻。
  (7)肠变态反应性疾病:因对乳品及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导致腹泻。
  (8)其他:如尿毒症及营养不良等。
第2个回答  2020-03-01
腹泻主要是病毒、细菌、食物毒素或化学性毒物、药物作用、肠过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紊乱的结果。
  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主要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许多病倒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和上述检查的初步结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确诊断。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对小儿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目前来说,腹泻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病之一。
  引起腹泻的原因主要两大因素:
  非染性因素
主要表现在下面4个方面:
  (1)饮食不当: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频繁地调换新食品,或吃了腐败变质有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
小儿腹泻。
  (2)不良剌激:受凉、过热、精神情绪不佳,或过分紧张或受惊吓,也会引起腹泻。
  (3)过敏性腹泻:因吃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面致腹泻。
  (4)其他: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原性腹泻病等。
  染性因素
包括肠道内及肠道外感染。
  肠道内感染是:(1)细菌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常因牛奶污染、牛奶未经煮沸、奶具(如奶瓶、奶头)未能每次清洗煮沸等。(2)病毒感染:常见轮状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等等。而肠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等。常有明确的原发灶。
总之,腹泻病是一种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第3个回答  2019-04-16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病因1.急性腹泻(1)细菌感染
人们在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细菌污染的食品,或饮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饮料后可能发生肠炎或菌痢,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2)病毒感染
人体通过食物或其他途径感染多种病毒后易引起病毒性腹泻,如:感染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等病毒后,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3)食物中毒
是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未煮熟的扁豆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患者可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胃肠道症状。(4)喜食生冷食物,常饮冰啤酒,结果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加快,引起腹泻。(5)消化不良,饮食无规律、进食过多、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于胃动力不足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引起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嗳气(打嗝)等症状。(6)着凉
夏季炎热,人们喜欢呆在空调房内或开着空调睡觉,腹部很容易受凉,致使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2.慢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期在2个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有时很困难。(1)肠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疾病;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3)肿瘤
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胃泌素瘤、类癌、肠血管活性肠肽瘤等。(4)小肠吸收不良
①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②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第4个回答  2019-06-02
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
(1)急性腹泻是一种突发性腹泻,多半有发热、呕吐。常见原因如下: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或腐败的水果;食物中毒,误食有毒的食物或带菌的食物;急性传染病,如霍乱、痢疾、伤寒、败血症;胃肠过敏,如牛乳、鱼虾、刺激性强的食物;化学药品和毒物如巴豆、抗生素运用不当。
(2)慢性腹泻是指病程较长的腹泻又是反复发作,时好时坏,泻的次数不如急性多全身症状也较轻。其原因有;胃性腹泻,如胃癌、恶性贫血、慢性胃炎、胃切除术后胃酸缺乏或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太短;结肠腹泻,特点是大便为脓血便或粘液便。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
性结肠炎、结肠癌;胃肠功能紊乱,精神过渡紧张、情绪激动强烈刺激、惊吓或工作学习紧张。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小肠、大肠吸收功能失常,胰酶、胆汁缺乏,食物消化不良;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也可发生腹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