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晚清名臣,曾国藩李鸿章之间是什么关系?

同为晚清名臣,曾国藩李鸿章之间是什么关系?

晚清历史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第1个是曾国藩,第2个是李鸿章,这两个人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而且对晚清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影响力很大。

曾国藩,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湘军的创始人,更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他的成功跟自己的刻苦努力分不开,从小官一步一步做到了武英殿大学士的位置。为官期间他做了件大事,就是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皇帝的恩宠。

李鸿章,也是晚清名臣,还是淮军的创始人,主要负责洋务运动。而曾国藩是他的师傅,曾经给过他帮助。但后来的李成忠又告诉新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等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

师徒两人同时在朝廷为官,有时候会有纷争,但有时候也会形同失声,所以关系非常的复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6

李鸿章最初能拜入曾国藩门下,并非完全靠他的本事,更多跟家世有关。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跟曾国藩是同年进士,两人有科甲情谊。这层关系是李鸿章得以拜入曾国藩门下的基础。

不过,仅靠这个,肯定是完全不够的。对于还未成名的李鸿章而言,曾国藩无疑更看重他的资质秉性。当然,一个人的资质秉性可分多方面。即便是那些看着毫不起眼的人,也有自己特殊的本事。




清朝时,如果想踏上仕途,科举资质很重要。这一点李鸿章天赋颇高。李鸿章18岁考中秀才,三年后被安徽庐州府保举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是清朝最高学府,对培养人才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不过,晚清的时候,国子监可花钱入学。所以,很难搞清楚李鸿章到底是靠自己本事入选,或者是靠家族买到国子监读书。



同年,李鸿章因家书催促入北京,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乡试选拔。在路上的时候,李鸿章还留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诗句。

到北京后不久,李鸿章以晚辈身份拜遏曾国藩。这是两人真正见面的开始。这段时期内,李鸿章跟曾国藩学的更多是考科举的本事。



李鸿章说过:“未第时,尝以年家子从文正习制举文。” 四年后,李鸿章以二甲进士的身份考入翰林院,中间仅有一次乡试失败。在过去的科举场中,能以这个年龄获得如此高的成绩,已经极为少见。



考入翰林院后,李鸿章常到曾国藩身边请教。这都是曾国藩可以了解李鸿章的过程。不过,对于李鸿章的办事能力, 曾国藩并未有太深的了解,因为没有实际的事情可供参考。事实上,在李鸿章任翰林后不久,曾跟随父亲到安徽办团练,抵抗太平天国的军队。



只不过,当时都是胜少败多。再加上年少得名,颇为气盛,跟同僚不和。无奈之下,李鸿章想去投奔曾国藩。

李鸿章的长兄当时在曾国藩的麾下负责粮饷,他又是曾国藩的学生。可是,李鸿章到曾国藩麾下后,就被晾到一旁,没有得到理会。



某种意义而言,这是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考验,看是否诚心留下,也是为打磨他身上的习气。李鸿章找了曾国藩身边的幕僚一番活动,才入了湘军大营。

刚入营时,李鸿章仍然保持自己过往的习气,跟湘军大营格格不入。湘军惯例,曾国藩每天很早就会召集幕僚,一起吃饭。李鸿章早饭时间会比较晚。所以,他以头疼为理由,拒绝前往。



没过多久,曾国藩又派遣差役巡捕前来,明确告诉李鸿章,要等到所有幕僚一起到以后,才一起开饭。李鸿章只好匆忙穿上衣服前往。

在吃饭的时候,曾国藩沉默不言,只在吃完以后,说了一句话:“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这句话说完后,曾国藩就离开了。


至此以后,李鸿章身份的骄慢习气被打磨许多,做事也更为谨慎。不过,此时曾国藩对李鸿章只是有打磨历练的意思,仍没有准备让他独当一面。

留在军营的李鸿章开始给曾国藩处理文书工作。对军营来说,文书内容实际上常常包含了许多机密事件。



而且,李鸿章留在曾国藩身边,可以很好学习曾国藩在处理公务和为人处世上的本事。曾国藩自创办湘军以来,在为官做事上就大有变化,颇有门道。

曾国藩对李鸿章也十分满意。他评价道:“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成就非凡,或竟青出于蓝未可知。”



可见曾国藩在与李鸿章的共事过程中,已经感觉到这个青年人也许将来是个可造之材。李鸿章后来曾说过:“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南针。” 但是,在李鸿章跟曾国藩的共事过程中,也并非完全一帆风顺。

当时曾国藩曾打算弹劾李元度。李元度也是湘军幕僚,因守徽州不力,导致湘军兵败。从另一面来讲,曾国藩认为李元度又投靠浙江巡抚的倾向。所以,他向朝廷上奏,导致李元度被罢官。



实际上,在曾国藩弹劾时,李鸿章曾表示反对,曾国荃也表示反对,可曾国藩还是执意弹劾。后来李鸿章还跟左宗棠、沈保帧等人联名,保举李元度重新任职。

这件事让曾国藩跟李鸿章的关系闹掰,李鸿章独身一人跑到江西赋闲,整整待了一年,几乎没做什么事。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大。实际上,曾国藩后来也悔悟,认为李元度虽然治军本事一般,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贤者。



李鸿章的劝阻,也是站在曾国藩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李鸿章离开曾国藩军营后,并没有投奔其他人。

要知道,翰林出身的李鸿章,又有军营磨砺的经历,到哪都是香饽饽,不愁没有职位。李鸿章的种种实际行动,都让曾国藩对他的品性更加了解。



所以一年后李鸿章重入曾国藩幕府,得到器重,很多重要大事,李鸿章都参与谋划布局。让他到前线参战,跟随曾国荃上阵,后来又参与安庆战役。

既有军功,又有磨砺。有了这些,才有后来李鸿章成为淮军统帅,逐渐踏上政治舞台中心的结果。

第2个回答  2019-10-06

曾国藩的年龄是比李鸿章大上十二岁的。在李鸿章父亲死后,为了寻求官场上的帮助。1859年,李鸿章成为了当时著名权臣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经常教李鸿章官场的法则,所以曾国藩算是李鸿章的师傅。同时他们两个都是晚清时期的名臣,都是封疆大吏,都是参与到洋务运动之中的大臣,两个人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有纷争也有支持,有师生情谊也有同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是一代人,他们两个是同年中榜的,所以有童年之谊。在李鸿章困难的时候他投到了曾国藩门下,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了,而正是曾国藩的提携,才有了后来的李鸿章。

但是后来两个人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不一样,李鸿章最后的官位越做越高,已经到了和曾国藩平级。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不得不相互之间争斗,这就产生了矛盾,两者之间产生争斗在所难免。

但是他们两个又都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所以两个人之间也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保守派,为了和他们之间进行斗争,两个人之间有不乏相互合作,这样两个又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也是亦敌亦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01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什么关系,如果非要一句话概括,可以说是惺惺相惜的欢喜冤家。

同样班列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创立了湘军,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在双雄并立的年代里,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二人,首先是师徒,再是朋友,然后才是是政敌。

李鸿章丧父之后,投奔了曾国藩,做了一个小幕僚。

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年轻的李鸿章才华外漏,得罪了不少人。

曾老师看在眼里,虽然知道这个爱徒绝非池中物,迟早会离开自己,但还是想言传身教,磨磨年轻人的锐气。

李鸿章自己说过:“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

二人,亦师亦友。

曾国藩这个人遇事深思熟虑,犹豫不决,而李鸿章做事果断、雷厉风行。

日子久了,矛盾也就来了。

因为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这两件事上,师徒二人发生了严重分歧,李鸿章离开了。

差点沦陷的曾国藩,事后说:李鸿章不可共患难。

但毕竟是师生,在二人共同好友的撮合下,离家出走的李鸿章又回到了湘军。

此后的一段时间了,二人关系进入了“热恋期”。

曾国藩助李鸿章建立了淮军,李鸿章投桃报李,故意吧军功让给曾国藩。

害怕功高盖主,曾国藩解散了湘军,但李鸿章没有解散淮军。

好景不长,羽翼丰满的李鸿章终于忍不住展露了自己的野心。

从此,师徒二人也变成了庙堂上的政敌,两个派系争斗不断,直到曾国藩逝世才结束。

李鸿章给曾国藩的挽联,这样写道:“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足见李鸿章对于曾国藩的尊重。

老师生前,二人尔虞我诈,老师死后,李鸿章一口一个师父的叫着......

这对欢喜冤家,蛮有意思!

第4个回答  2019-10-21
李鸿章最初曾经拜入曾国藩门下。李鸿章的父亲跟曾国藩是同年科考,两人有科甲情谊。李鸿章以晚辈身份拜遏曾国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