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主要特点

如题所述

一、花岗岩型铀矿床

该类铀矿床,或产于较大的花岗岩体内部,或产于近外带变质岩、碳硅泥岩或砂岩中,包括碎裂蚀变岩型、硅质脉型、碱交代型铀矿化类型。矿化受构造裂隙控制,矿体形态主要有脉状、细网脉状、透镜状、团块状、柱状等,矿体厚一般几米至几十米,长几十米到数百米,网脉状产出的矿体常呈群分布,单个矿体规模可能较小,但矿体数量多,呈鱼群状。

产铀花岗岩大多数是多期多阶段的复式岩体,自变质作用发育,除个别矿床发育于雪峰期、海西期花岗岩中外,绝大多数铀矿床均产于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中,主体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或二云母花岗岩,少量二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具中—粗粒似斑状结构,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富硅、偏碱,K2O>Na2O,铝过饱和,暗色矿物组分少,铀含量较高,普遍含细分散的晶质铀矿,活动铀比例大。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是花岗岩体。

矿石物质成分一般较简单,伴生组分少。主要工业矿物为沥青铀矿,其含氧系数大,钍含量低,仅在个别矿床中发现少量铀石、钛铀矿等,除铀矿物外,其他常见的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白铁矿和赤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碱性长石、微晶石英、萤石、方解石、绿泥石、绢云母,少量蒙脱石、高岭石等。不同的矿石类型具有不同矿物组成。

二、斑岩型铀矿床

主要产于火山-侵入杂岩体内或近外围,成矿主岩有碎斑熔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流纹斑岩、流纹英安斑岩、中基性脉岩、隐爆角砾岩等,对一个矿床来说,常有多种含矿岩性,控矿构造形式复杂,矿体多呈陡倾的脉状、群脉状,与隐爆角砾岩有关的矿化常呈柱状、囊状。

斑岩体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是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的、并与之并列的一类岩石的统称。相山矿田邹家山等矿床产于碎斑熔岩、流纹英安斑岩中,碎斑熔岩、流纹英安斑岩实际上是呈斑状结构的斑岩类岩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火山岩,而且矿化与花岗斑岩穿插有关,故将此类“火山熔岩”中的脉状矿床归于与斑岩体有关的热液铀矿床范畴。

该类矿床伴生的围岩蚀变强烈,如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萤石化、水云母化等,矿石矿物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次有钛铀矿、铀石,少数矿床见含钍沥青铀矿、含钍钛铀矿、含铀钍石等;其他金属矿物有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硫钼矿、辉钼矿、胶硫钼矿、辉银矿等,有的矿床出现斑铜矿、砷铜矿、磁黄铁矿、白铁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萤石、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为主,其次有白云石、钠长石、重晶石等。

伴生元素有钍、钼、银、氟、铅、锌等,钼在很多铀矿床中形成独立的钼矿物,如胶硫钼矿、辉钼矿等,钼矿化形成常晚于铀矿化。钍、银、铅、锌等有时可达综合利用的品位。

铀矿床成因模式多数认为属“双混合成因模式”,即成矿热液和铀的来源都具有双重来源和混合的性质(ChenZhaobo,1981)。

三、火山岩型铀矿床

产于中生代火山盆地内,受火山岩层控制,成矿火山岩层实际上是火山岩系地层,包括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及沉积碎屑岩夹层,厚度一般为20~200m,刚柔岩层相间出现,常见的成矿围岩有流纹岩、熔结凝灰岩、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火山角砾岩、粗面岩、安山岩等。单个矿床的含矿岩性往往较单一。控制矿体的构造主要是层间或顺层构造,常沿喷发间断面或不整合面发育。矿体形态多为似层状、透镜状,有的矿床其矿带总体上沿含矿层分布,但单个矿体受含矿层内的陡倾切层裂隙控制而呈脉状。矿床的矿化垂幅与岩层产状有关,陡倾的岩层矿化垂幅较大。

近矿围岩蚀变普遍且较强烈,较常见的是酸性蚀变,如黏土化、地开石化、水云母化、胶磷矿化等,由矿体中心向外往往具有硅化带—地开石化带—水云母化带的水平分带现象。矿石中铀的存在形式,除铀矿物外,常以分散吸附状态存在于黏土矿物、有机质、胶磷矿、火山灰等介质中。

四、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广泛分布于上震旦统—下二叠统碳硅泥岩层位中。碳硅泥岩是指碳酸盐岩、硅质岩、泥质岩及其过渡性岩石组合的沉积建造,形成于陆块边缘及其邻近褶皱带的过渡地带边缘浅海、古隆起、古岛屿相隔的局限浅海还原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相对平静,沉积速度缓慢,为温湿的古气候条件。

含矿主岩岩性丰富多样,以薄层的过渡性岩石组合为其重要特征,如不纯灰岩、泥质白云岩、硅质灰岩、炭质硅质岩、硅质泥岩、炭质泥岩等呈频繁互层或夹层,岩系厚度一般仅几十米至一二百米。除这种典型的碳硅泥岩组合外,通常还包括硅灰岩组合和硅质岩组合。另一特点是富含黄铁矿、有机质、磷质和黏土矿物等聚铀剂。产铀岩层一般都是刚柔相间,机械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迥然相异的岩石组合,俗称“排骨层”。其含铀性较高,一般为(10~50)×10-6,局部沉积成岩可形成铀矿床,如麻池寨矿床,平均品位达0.06%~0.08%,厚0.8~2.8m。通常它既是铀源层又是储铀层。

铀矿床具有层控性、多层性,明显受一定层位和岩相带控制,常多层位含矿,但具主含矿层。矿体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含矿构造主要是层间破碎带,在向斜或背斜的翼部产出。

区内一般少见岩浆活动,有些地区见有花岗岩体但与成矿时差大,无成因上的联系。围岩蚀变较明显,常见有硅化、黄铁矿化、水云母化、赤铁矿化、高岭石化等,蚀变强度一般不大,常富含Ni、Co、V、Y、Cu、Pb、Zn、Mo、P等伴生元素,这些特征的两性元素与含矿黑色岩系密切相关。矿石物质成分一般较简单,除沥青铀矿外,有少量金属硫化物,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等。

五、砂岩型铀矿床

产于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中,含矿的砂岩层位有两个:一是白垩纪红色碎屑岩建造中浅色或灰绿色砂岩层,另一是侏罗纪含煤或含炭碎屑岩建造中的砂岩层。前者是区内的主要含矿砂岩层位,后者的典型实例是白面石矿床。

矿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岩性、岩相控制,沿一定的岩性层(如“浅色层”)分布,主要原因是含矿层具有有利于矿化富集的结构构造或岩性特征,由于含矿地层大多是贫铀层,不具备铀源层的作用,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的富U层或花岗岩基底或深部岩浆房。

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有的矿床较简单,仅发育绿色水云母化等,有的矿床较复杂,具有火山热液蚀变的特点,并形成U、Pb、Zn、Mn、Ag元素组合。

本类矿床和产于砂岩中的与花岗岩体有关的热液铀矿床(原称花岗岩外带型矿床,如广东河源矿床、安徽昆山矿床等)的根本区别是,本类矿床受浅色层或含炭砂岩控制,矿体产状与层位近一致,与产铀花岗岩体关系不明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