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汉阳区的升官渡名称来历有什么典故吗?

如题所述

从前,古汉阳地势低洼,河汊湖泊密如蛛网,往来交通一般以水路为主,升官渡便是由南进入武汉的一个咽喉要道,升官渡原名盛观渡,何又叫升官渡呢?关于它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

公元1850年,广西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起义成功后,洪秀全率师北伐。太平军势如破竹,清军望风而逃。洪秀全志向远大,他不满足于占领一城一池,而是要彻底推翻清朝统治者,建立一个太平盛世。不到两年,太平军便由岳州进入湖北,洪秀全亲率三十万大军,目标直指武昌。

清军在地势险要的盛观渡口赶修了两座土山,派遣精兵把守,以逸待劳,等着太平军来。太平军若要攻进武昌,首先非得拨掉盛观渡这个“钉子”不可。

一场恶战势在难免。

太平军大将胡以晃率领先头部队来到盛观渡,稍事休整,便想借着一路杀来势如破竹的余威,一鼓作气地攻下渡口。

这天天刚亮,渡口南岸突然尘土飞扬,喧声震天,一支缠着头巾的部队呐喊着向北冲来。队伍当头,是一面高扬的大旗,上面绣着一个斗大的“胡”字。

部队很快就占领了渡口南岸。

善打硬仗的胡以晃看了一下地形,让部队排好阵势,便下令进攻。

顿时,几千名能征善战的太平军官兵一个个不顾一切地跃入水中,蜂拥着奋力游向北岸。

太平军游到河中心,遇上了湍急的漩流,不少人被急流卷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隐蔽在对岸两座土山上的清兵又开始居高临下地放箭。一支支毒箭呼啸着射来,那些水性很好,没让急流卷走的士兵又一个个被毒箭射中了头部,慢慢沉入水中。胡以晃怕出现更多的伤亡,赶紧命令部队后撤,停止进攻。

一见太平军撤退,对岸隐蔽的清军全都站在了那两个临时筑成的土山上,得意忘形地大声叫喊:“长毛子,你们休想打过河来,老子要让你们在这里全军覆灭!”还有的嚷道:“要想过河呀?过吧过吧,等河里结了冰再走过来!”当时正是阳春三月,要想河里结冰,那得在南岸等上个大半年才行。太平军听见辱骂的叫声,一个个气得要命,恨不得马上打到对岸,割下那些清军的舌头。胡以晃更是气得咬牙切齿,怒不可遏。他吸取第一次进攻失败的教训,决定避开那两个高高的土堆,在渡口的两侧发起进攻。

胡以晃将部队分成两支,从左右两边同时进攻。

狡猾的清军观察到太平军的动向后,也将部队分成两支,布置守候在左右两个不同的地方。

第二次进攻开始了,勇猛的太平军将士跃入急流,直向对岸进逼。

清军万箭齐发,一个又一个的太平军士兵被射中卷入急流。那些少数到达对岸的,早已是全身水淋,疲惫不堪,很快就被那些守候的清军团团包围杀害了。

这场恶战从早晨打到黄昏,太平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但都被清军击退了,损失相当惨重,形势十分危急。

眼见太平军一时难以取胜,胡以晃审时度势,只得下令,暂时停止进攻。

看来这颗“硬钉子”并不是那么好拔啊!胡以晃只得在盛观渡南岸安营扎寨,召集手下的军师、将领们出谋献策。大家认为,像今天这样硬拼不是办法,只有从长计议,寻求良策,见机行事。

“可是,时间紧迫,听们不能等啊!”胡以晃急躁不安地在军帐里走来走去,“天王率领的大部队马上就要开到,如果我们不能很快拿下盛观渡,清军的援兵一到武昌,我们整个大军的作战部署都要受到影响。

商议来,商议去,最后决定在当地征集船只,组成一支临时水军,迅速拿下盛观渡。

夜深了,除了防守的哨兵,将士们大都进入了梦乡,可胡以晃怎么也睡不着。他带领部队一路打来,还从没像今天这样窝囊,这样损失惨重。想着走着,他不知不觉就来了河边。低头一瞧,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只见白日里水流湍急的河面,竟结了一层冰块。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又担心冰层太薄,无法行走,就试探着站上去,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了几步。还真行呢,就这样走过去,半点都不碍事。为了更加证实自己的这一结论,他又使劲地跺了跺脚,冰层相当厚实,半丝裂缝也没有。胡以晃大喜,高兴得自言自语地说道:“真乃天助我也!“于是,他跑着回营,选拔了五百名精壮的士兵,配上利刃,骑上快马,在厚实的冰层上飞驰而过,风一般地踏上对岸,刀削葫芦般地将巡逻的哨兵一个个杀死,然后又冯进了清军大营。

清军一个个全都躲在被窝里头睡大觉,他们在白天打退了太平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根本没有想到太平军晚上会来偷营;再说,有湍急的河流这道天然的屏障阻隔着,真可谓万无一失,也就高枕无忧了。当太平军从而天降时,他们一个个吓得傻了眼,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便糊里糊涂地做了刀下鬼。

太平军就这样很顺利地占领了盛观渡。

第二天中午,天王洪秀全率领大队人马到来,胡以晃带领手下官兵站在盛观渡口,隆重地迎接大军的到来。

过了渡口,洪秀全站在北岸清军垒的两座土山上,一边观看盛观渡的险要地势,一边听着胡以晃讲夺取这个咽喉要道的战斗经过,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连连称道:“好,好,好!”

为了奖赏有功将士,洪秀全当即下令,给胡以晃手下的五百壮士每人升官一级,盛观渡从此就改名为升官渡了。

第二种说法是:

传说举人吴果老进京赶考,来到了盛观渡。其时天色已晚,渡口一个人也没有。吴果老举目四望,夜幕笼罩,旷野茫茫,一种孤独与恐惧感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既为了给自己壮胆,也为了匆匆赶跟好尽快地找到一个落脚歇息之处,吴果老双手捧成一个喇叭状,拖长声音使劲地叫道:“过河——过河呦——”

没人答应,只有天边远远地传来几声不甚清晰的回声。

吴果老急了,他声音叫得更大更响,也拖得更长了:“过河——过河呦——”

叫了好半天,才有一个病病怏怏的老头子划着一条木船慢悠悠地驶了过来。

见到渡船,吴果老心里高兴得不行,但他嘴上还是止不住地急埋怨道:“老伯,我都叫了老半天了,你老人家怎么才把船驾过来呀?”

“我……我……吭吭吭……”艄公正要回答,突然“吭吭吭”地咳嗽起来。

“老伯,你怎么啦?是不是冻着了!”吴果老急切地问道。

船公咳了好半天,喘着粗气告诉他:“唉!这是老毛病了。本来每天夜晚我都要守在渡口的,这两天老毛病一犯,人就爬不起来了。让相公等了这半天,对不住得很。”

见老人拖着病体来摆渡,吴果老心里过意不去,连连地说着感谢的话。

行船途中,吴果老歉意地告诉老人,若不是三年一度的会试误不得,也不会心急火燎地叫渡船了。老人一听来了劲,说这事该急,但愿你如期赶考,高官得中,还望你当官之后当个好官,帮我们了一桩心愿。

吴果老说道:“老伯,什么事你只管说,只要有这个能力,我吴果老一定办到。”

老艄公顿了顿,手指渡口说:“你看这个盛观渡横在南来北往的大路上,多不方便,你要是做了大官,在这渡口修一座桥,岂不是积了一个大德么?”

吴果老听着,深深地点了点头,将艄公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后果,吴果老在会考中果然高中,做了一个大官。他没有忘记老艄公抱病专程送他过河进京赶考的事情,更没有忘记老艄公对他所说的那一番话,于是,他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架桥——在盛观渡口架起了一座长长的木桥,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方便。

后人为了纪念吴果老的这一善举,就将盛观渡改成了升官渡。

第三种说法是:

从前,有一位高士,看中了后官湖盛观渡这块风水宝地,就在湖边搭了一个草棚隐居。

高士看上去与常人没有两样,他在湖边开了一块荒地,种种菜,看看书,或是握着一根钓鱼竿坐在湖边垂钓,一坐就是一整天。

慢慢地,高士就跟当地居民混得很熟了,大家也把他跟常人一样的对待。

终于,这位高士的行踪被朝廷派出的官员暗查私访到了。原来,这位隐士有着诸葛亮一样的文韬武略。因为当朝皇帝是一个很昏的昏君,把整个官场弄得一片腐败,所以他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他说:“做官并不是不可以,但我不能伴在一个昏君的身旁为虎作伥。要是明君现世,我自会极力辅助的。”可是,当朝的那个皇帝昏君却硬是看中了他,非封个官给他做不可。没有办法,他只得偷偷地溜出了京城,跑到后官湖这个地方躲了起来。他像个普通百姓一样地生活,谁也弄不清他还有这番非同寻常的经历。

昏聩的君王突然病死。亲王继位。这位新皇帝有着非凡的志向。想把国家好好地治理一番,便到处招揽人才,就有人推荐了这位高士。新皇帝对他早有所闻,恨不得马上把他招到自己身边来。于是,他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班子,限定时日,一定要把这位高人找到。如在规定的时日内找到高人,便给予奖赏;如果超过了时间还没消息,那就要杀他们的头。因此,这些人半点也不敢怠慢,都找得十分地卖力。功夫不负苦心人,时间还只过去了一半,高士就被他们找到了。

高士听了这些人的述说,觉得新皇帝确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决定“出山”,走出后官湖,好好地辅助新主,造福人民。

新皇帝听说高士已被找到,并愿意出来为他效命,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派出一队威武的仪仗,千里迢迢地来到盛观渡口,敲锣打鼓地迎接他进京赴任。

高士过了渡口,在仪仗的陪同下,到京城做他的高官去了。而他身后的这个盛观渡,就被人改成了升官渡。也有人认为他稳居后官湖的日子,实际上是在等候做官,只不过他不想做昏官,而是想当一外清官而已,于是,还有不少人把后官湖称作候官湖的。(宇风、阮谢南、钟国奎)

参考资料:http://www.huaxia.com/hb-tw/2006/00472142.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5
318国道横穿过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道旁,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渡口——升官渡。

从前,古汉阳地势低洼,河汊湖泊密如蛛网,往来交通一般以水路为主,升官渡便是由南进入武汉的一个咽喉要道,升官渡原名盛观渡,何又叫升官渡呢?关于它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

公元1850年,广西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起义成功后,洪秀全率师北伐。太平军势如破竹,清军望风而逃。洪秀全志向远大,他不满足于占领一城一池,而是要彻底推翻清朝统治者,建立一个太平盛世。不到两年,太平军便由岳州进入湖北,洪秀全亲率三十万大军,目标直指武昌。

清军在地势险要的盛观渡口赶修了两座土山,派遣精兵把守,以逸待劳,等着太平军来。太平军若要攻进武昌,首先非得拨掉盛观渡这个“钉子”不可。

一场恶战势在难免。

太平军大将胡以晃率领先头部队来到盛观渡,稍事休整,便想借着一路杀来势如破竹的余威,一鼓作气地攻下渡口。

这天天刚亮,渡口南岸突然尘土飞扬,喧声震天,一支缠着头巾的部队呐喊着向北冲来。队伍当头,是一面高扬的大旗,上面绣着一个斗大的“胡”字。

部队很快就占领了渡口南岸。

善打硬仗的胡以晃看了一下地形,让部队排好阵势,便下令进攻。

顿时,几千名能征善战的太平军官兵一个个不顾一切地跃入水中,蜂拥着奋力游向北岸。

太平军游到河中心,遇上了湍急的漩流,不少人被急流卷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隐蔽在对岸两座土山上的清兵又开始居高临下地放箭。一支支毒箭呼啸着射来,那些水性很好,没让急流卷走的士兵又一个个被毒箭射中了头部,慢慢沉入水中。胡以晃怕出现更多的伤亡,赶紧命令部队后撤,停止进攻。

一见太平军撤退,对岸隐蔽的清军全都站在了那两个临时筑成的土山上,得意忘形地大声叫喊:“长毛子,你们休想打过河来,老子要让你们在这里全军覆灭!”还有的嚷道:“要想过河呀?过吧过吧,等河里结了冰再走过来!”当时正是阳春三月,要想河里结冰,那得在南岸等上个大半年才行。太平军听见辱骂的叫声,一个个气得要命,恨不得马上打到对岸,割下那些清军的舌头。胡以晃更是气得咬牙切齿,怒不可遏。他吸取第一次进攻失败的教训,决定避开那两个高高的土堆,在渡口的两侧发起进攻。

胡以晃将部队分成两支,从左右两边同时进攻。

狡猾的清军观察到太平军的动向后,也将部队分成两支,布置守候在左右两个不同的地方。

第二次进攻开始了,勇猛的太平军将士跃入急流,直向对岸进逼。

清军万箭齐发,一个又一个的太平军士兵被射中卷入急流。那些少数到达对岸的,早已是全身水淋,疲惫不堪,很快就被那些守候的清军团团包围杀害了。

这场恶战从早晨打到黄昏,太平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但都被清军击退了,损失相当惨重,形势十分危急。

眼见太平军一时难以取胜,胡以晃审时度势,只得下令,暂时停止进攻。

看来这颗“硬钉子”并不是那么好拔啊!胡以晃只得在盛观渡南岸安营扎寨,召集手下的军师、将领们出谋献策。大家认为,像今天这样硬拼不是办法,只有从长计议,寻求良策,见机行事。

“可是,时间紧迫,听们不能等啊!”胡以晃急躁不安地在军帐里走来走去,“天王率领的大部队马上就要开到,如果我们不能很快拿下盛观渡,清军的援兵一到武昌,我们整个大军的作战部署都要受到影响。

商议来,商议去,最后决定在当地征集船只,组成一支临时水军,迅速拿下盛观渡。

夜深了,除了防守的哨兵,将士们大都进入了梦乡,可胡以晃怎么也睡不着。他带领部队一路打来,还从没像今天这样窝囊,这样损失惨重。想着走着,他不知不觉就来了河边。低头一瞧,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只见白日里水流湍急的河面,竟结了一层冰块。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又担心冰层太薄,无法行走,就试探着站上去,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了几步。还真行呢,就这样走过去,半点都不碍事。为了更加证实自己的这一结论,他又使劲地跺了跺脚,冰层相当厚实,半丝裂缝也没有。胡以晃大喜,高兴得自言自语地说道:“真乃天助我也!“于是,他跑着回营,选拔了五百名精壮的士兵,配上利刃,骑上快马,在厚实的冰层上飞驰而过,风一般地踏上对岸,刀削葫芦般地将巡逻的哨兵一个个杀死,然后又冯进了清军大营。

清军一个个全都躲在被窝里头睡大觉,他们在白天打退了太平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根本没有想到太平军晚上会来偷营;再说,有湍急的河流这道天然的屏障阻隔着,真可谓万无一失,也就高枕无忧了。当太平军从而天降时,他们一个个吓得傻了眼,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便糊里糊涂地做了刀下鬼。

太平军就这样很顺利地占领了盛观渡。

第二天中午,天王洪秀全率领大队人马到来,胡以晃带领手下官兵站在盛观渡口,隆重地迎接大军的到来。

过了渡口,洪秀全站在北岸清军垒的两座土山上,一边观看盛观渡的险要地势,一边听着胡以晃讲夺取这个咽喉要道的战斗经过,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连连称道:“好,好,好!”

为了奖赏有功将士,洪秀全当即下令,给胡以晃手下的五百壮士每人升官一级,盛观渡从此就改名为升官渡了。

第二种说法是:

传说举人吴果老进京赶考,来到了盛观渡。其时天色已晚,渡口一个人也没有。吴果老举目四望,夜幕笼罩,旷野茫茫,一种孤独与恐惧感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既为了给自己壮胆,也为了匆匆赶跟好尽快地找到一个落脚歇息之处,吴果老双手捧成一个喇叭状,拖长声音使劲地叫道:“过河——过河呦——”

没人答应,只有天边远远地传来几声不甚清晰的回声。

吴果老急了,他声音叫得更大更响,也拖得更长了:“过河——过河呦——”

叫了好半天,才有一个病病怏怏的老头子划着一条木船慢悠悠地驶了过来。

见到渡船,吴果老心里高兴得不行,但他嘴上还是止不住地急埋怨道:“老伯,我都叫了老半天了,你老人家怎么才把船驾过来呀?”

“我……我……吭吭吭……”艄公正要回答,突然“吭吭吭”地咳嗽起来。

“老伯,你怎么啦?是不是冻着了!”吴果老急切地问道。

船公咳了好半天,喘着粗气告诉他:“唉!这是老毛病了。本来每天夜晚我都要守在渡口的,这两天老毛病一犯,人就爬不起来了。让相公等了这半天,对不住得很。”

见老人拖着病体来摆渡,吴果老心里过意不去,连连地说着感谢的话。

行船途中,吴果老歉意地告诉老人,若不是三年一度的会试误不得,也不会心急火燎地叫渡船了。老人一听来了劲,说这事该急,但愿你如期赶考,高官得中,还望你当官之后当个好官,帮我们了一桩心愿。

吴果老说道:“老伯,什么事你只管说,只要有这个能力,我吴果老一定办到。”

老艄公顿了顿,手指渡口说:“你看这个盛观渡横在南来北往的大路上,多不方便,你要是做了大官,在这渡口修一座桥,岂不是积了一个大德么?”

吴果老听着,深深地点了点头,将艄公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后果,吴果老在会考中果然高中,做了一个大官。他没有忘记老艄公抱病专程送他过河进京赶考的事情,更没有忘记老艄公对他所说的那一番话,于是,他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架桥——在盛观渡口架起了一座长长的木桥,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方便。

后人为了纪念吴果老的这一善举,就将盛观渡改成了升官渡。

第三种说法是:

从前,有一位高士,看中了后官湖盛观渡这块风水宝地,就在湖边搭了一个草棚隐居。

高士看上去与常人没有两样,他在湖边开了一块荒地,种种菜,看看书,或是握着一根钓鱼竿坐在湖边垂钓,一坐就是一整天。

慢慢地,高士就跟当地居民混得很熟了,大家也把他跟常人一样的对待。

终于,这位高士的行踪被朝廷派出的官员暗查私访到了。原来,这位隐士有着诸葛亮一样的文韬武略。因为当朝皇帝是一个很昏的昏君,把整个官场弄得一片腐败,所以他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他说:“做官并不是不可以,但我不能伴在一个昏君的身旁为虎作伥。要是明君现世,我自会极力辅助的。”可是,当朝的那个皇帝昏君却硬是看中了他,非封个官给他做不可。没有办法,他只得偷偷地溜出了京城,跑到后官湖这个地方躲了起来。他像个普通百姓一样地生活,谁也弄不清他还有这番非同寻常的经历。

昏聩的君王突然病死。亲王继位。这位新皇帝有着非凡的志向。想把国家好好地治理一番,便到处招揽人才,就有人推荐了这位高士。新皇帝对他早有所闻,恨不得马上把他招到自己身边来。于是,他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班子,限定时日,一定要把这位高人找到。如在规定的时日内找到高人,便给予奖赏;如果超过了时间还没消息,那就要杀他们的头。因此,这些人半点也不敢怠慢,都找得十分地卖力。功夫不负苦心人,时间还只过去了一半,高士就被他们找到了。

高士听了这些人的述说,觉得新皇帝确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决定“出山”,走出后官湖,好好地辅助新主,造福人民。

新皇帝听说高士已被找到,并愿意出来为他效命,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派出一队威武的仪仗,千里迢迢地来到盛观渡口,敲锣打鼓地迎接他进京赴任。

高士过了渡口,在仪仗的陪同下,到京城做他的高官去了。而他身后的这个盛观渡,就被人改成了升官渡。也有人认为他稳居后官湖的日子,实际上是在等候做官,只不过他不想做昏官,而是想当一外清官而已,于是,还有不少人把后官湖称作候官湖的。(宇风、阮谢南、钟国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