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何一听佛经就睡觉?

我几乎每次集中精力听完佛经后都回呼呼大睡。为何我一集中精力听佛经就有睡意呢?
而且,我念完佛经也爱睡觉。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三六卷) 2007/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36 http://www.amtb.tw/29/29-76-08.xml

第三个「昏沉」。这个都好像不是很严重的,实际上很严重。昏沉是什麼?精神提不起来,无论学什麼,功夫都不得力。要忏悔、要改过自新、要断恶修善,求三宝加持,你才能振奋起来。这里面重要的关键,譬如学经教,为什麼听经打瞌睡?学习打瞌睡?由此可知,经论里头的法味你没有尝到,对它觉得枯燥无味,才有昏沉。如果你觉得愈学愈欢喜,欢喜,精神就来了,人逢喜事精神爽!你没有得到法喜。没有得到法喜是这个经论你没有懂,或者你懂,你懂得太浅,你懂得太少了。为什麼你不能深入?这有业障。业障一定要消除,消除业障才能够精进不懈,昏沉、睡眠、掉举都是障碍。所以昏沉,我们遇到昏沉怎麼办?也要想方法对治,最好的办法是拜佛。坐在那里会打瞌睡,我拜佛,拜一百拜、拜二百拜、拜三百拜,拜完之后绕佛、经行、念佛,求三宝加持,要想办法对治。
第四个「睡眠」。睡眠是恢复体力,实在讲睡眠比饮食还重要,饮食差一点无所谓,睡眠要睡得好。睡眠怎麼会变成八缠?你睡得太多了。你要晓得,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如果说非睡上八个小时的话,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掉了。佛陀以及跟他的这些学生,学生里头无论是在家出家,佛当年每天睡眠是四小时,中夜睡眠。中夜是什麼时候?现在讲十点钟到两点钟,叫中夜。两点钟就要起来,再多睡就错了,你把光阴浪费了,所以要行道。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古时候人身体好,体力确实比我们好太多了。我们现在虽然享受物质文明,样样比他方便,真正讲体力不如他们。他们每天可以露天在树下打坐,休息四个小时,不怕风吹雨打日晒;每天出去托钵,日中一食,你就晓得他身体多好。释迦牟尼到七十九岁还是这样,还是过这个生活。
我们今天现代人跟从前人比,我们的体力就差得很远,弱不禁风,我们要在树下坐一夜的话,第二天就加护病房去了。而且四个小时的睡眠是决定不够,为什麼不够?你睡不好。真正睡好,够了;睡觉睡不好,妄念多,梦太多了,梦还是在那里消耗能量,没有休息。真正休息是什麼?真正休息不作梦,真正休息,心地清净。所以妄念太多。梦,尤其是恶梦,恶梦可以能够想像得到你心不安,所以才做恶梦。如果心地清净、安稳,纵然有梦,不会做恶梦。
现在我们的睡眠,比世尊规定的我们加两个小时,可以了,六个小时应该行,不能再多。再多,睡眠就变成缠缚,因为睡眠也是属於昏沉,头脑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在昏沉的时候应当要睡眠,睡眠好了之后起来再干。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修行人要顺从谛闲老和尚的教诲,你看谛闲老和尚教他的徒弟锅漏匠,那个法子好!我过去在美国,到处讲经、教学,我就鼓励大家学锅漏匠,真的很多人学很得利益。他没有限制,就是教你念佛,听经、念佛,累了就去睡觉,一醒了接著马上就干,干累了你再去休息,没有任何拘束,没有任何压力。睡眠多少没有关系,睡醒了就干。所以在念佛堂,最好是什麼?念佛当中都穿上海青,念佛,休息的时候不脱衣服,和衣而眠,容易警觉,一醒赶紧进念佛堂。
在念佛堂里面我们也分三个区域,当中是拜佛的,周边绕佛的,两边靠墙的止静的。都是随人自由,你可以坐在那里念,坐著、拜佛,不出声,口里头默念,不出声,绕佛的人出声。可是念佛的时候要晓得,以绕佛为主,般舟三昧,《华严经》上德云比丘给我们示现的,念佛就是绕佛。绕累了,你就坐下来休息,如果昏沉,你就去拜佛;不是昏沉的时候,可以不拜佛,坐下来,坐下来时候佛号不间断。坐的时间不要太长,尽量是以绕佛为主,这样好。所以佛像要放在殿堂的当中。像我们现在这里,因为地方太小,所以佛像都靠墙壁。正规的道场,佛像是供在当中,他可以绕佛。供在靠墙这是不得已,因为地方太小,那就也在佛前面绕。所以总是以绕佛为主。
「掉举」是心神不安定,我们讲的是妄想很多。你看不念佛的时候好像没有妄想,愈念佛妄想愈多。这不是说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不念佛的时候,你有妄想自己不知道;现在一念佛了,要你精神意志一集中,发现那麼多妄想,是这麼个道理。特别是止静,叫你盘腿一坐的时候,妄念很多。这时候怎麼办?祖师大德教导我们,把你的精神意志专注在佛号上,妄念起来随它起,不要去理它,渐渐就少了;可不能够跟著妄念,跟著妄念,佛号就没有了。你要想把妄念伏住,伏不住的,愈伏愈多,不理它就好了,我只专注在佛号上。这个妄念,善念也好、恶念也好,都不管,只要不理,心里头专注在佛号。所以口念佛,心想佛,古人用这个方法,佛号从心生、从口出,再从耳朵听进去,这样容易摄心。所以自己念,自己专心听,这样能够降伏掉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6
不是你没有善根,而是佛经实在太枯燥了。你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较高的经典,如《佛本生故事》、《譬喻经》等开示阅读,培养起兴趣后,你就会越来越深入了。
第2个回答  2009-05-06
很正常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