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什麽?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什麽??????????????????????????????????????????????????????????

1、18世纪60年代英国以瓦特的蒸汽机为主导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2、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3、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信息为主。

扩展资料:

互联网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

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

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在技术史上,新兴技术是指21世纪发展的一系列最尖端的技术,技术融合是其得特点,原先不同的技术逐渐共享资源来完成类似的工作,如原来的语音,数据,视频技术互相交互影响,创造更有效率的新技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三次技术革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2
1.18世纪60年代英国以瓦特的蒸汽机为主导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2.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3.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信息为主
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从总体科技领域说,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
技术革命:以机械为主导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力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以信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都起源于某一两项具有根本性和强大带动性的重大技术的突破,引发出新的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新的产业升级。三次技术革命和三次产业升级,将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推进到工业社会,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在这过程中,农业则相对落后于工业近200年。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学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本世纪50年代,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70年代dna的重组,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随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着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如果抓住这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机遇,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根据对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关于正在兴起的世界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特点和趋势,作出如下的概括:
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正在使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产生质的飞跃,出现革命性变化。21世纪农业科技将在探索作物、畜禽、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奥秘,高效利用水土光热资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使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相互结合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现代农业科学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相比,具有智能化、物化、产业化、企业化和国际化等5个显著的特征。
第2个回答  2006-07-09
1.第一次技术革命与传统管理

管理是同生产的分工与协作分不开的。近代管理与近代管理理论是随着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而发展起来的。它的起点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工厂制度的出现。这是人类历史上继使用铁器之后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它开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这时英、法等国已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专业化,协作化和大机器生产条件下,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同时促使生产的基本组织发生变革,企业管理便应运而生。但是,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初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经济学或完整的生产管理科学体系,仍然处于经验管理阶段,通称为传统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初期,资本家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也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其后逐渐出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的格局,管理形成为一种专门的职能,由资本家的代理人——经理、厂长、监工、领班等来行使管理权。尽管有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是管理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的经营方式,主要还是凭个人的经验进行管理。管理内部也只有简单的横向分工,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因而,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并不很高。

在上述背景下,作为这种社会要求和反映,出现了最初的管理理论,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首创者亚当·斯密(1723~1790)在1776的第一个提出了生产经济学的概念和专业化、协作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理论,其中特别强调分工,说“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改进是劳动分工的成果”。1832年,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发表了《机器与制造业》,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化与协作化理论,为用科学方法研究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础上,对专业化问题作的系统研究,对制造程序和工作时间的研究以及关于专业技能作为工资和资金基础的理论,不能不说是为后来泰罗的科学管理打下了基础。此外,如罗伯特·欧文对人事管理进行了探索,指出在企业中要重视人的作用和地位;另有人提出管理的原则等等。但以上这些只能说是管理理论的萌芽,没有形成系统理论。

2.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科学管理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电力的应用和重工业技术体系的形成。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专业化、协作化的基础上,采用新的工业技术,推动了标准化、通用化、流水化的大批量单一品种的生产方式的实现。标准化思想及标准化的作业虽然古已有之,但当20世纪初,美国惠特尼年在工厂实行标准化互换生产,使效率提高10倍时,还是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震动。在工业大规模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思考管理的科学化问题。于是,在20世纪初兴起了“管理运动”,首先是专业化、协作化作业的科学管理问题。美国工程师泰罗在对生产动作和时间进行定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于191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他认为,在一切管理问题上都应该而且能够应用科学方法,并提出了四项原则及多项措施:如在生产组织方面,确立了工厂管理者就是职能管理机构,在工资制度上制定了级差计件工资制等。而且他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不在于个别的技术,而在于对待工商企业管理的态度,是责任心,是一种“完全的心理革命”。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管理理论和原则,至今仍不失为生产管理科学的基础。由于泰罗在管理领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而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列宁对此也十分重视,在对泰罗的理论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罗制,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1930年福特通过专业化,流水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把产品类别减到最少限度,把工序划分到最大限度,实现工厂专业化、车间流水化、部件标准化、工艺单一化、零件互换化等,使汽车成本大幅度降低,实现了汽车大众化的目标。

比较一下一步个时期没的管理理论是有意义的。如果说泰罗制着眼于个人生产动作的科学化,福特制则着眼于生产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方式;如果说泰罗制的研究着重在生产过程以及个别工人的管理,法国某大公司经理法约尔则着重从分析高层管理入手,研究行政管理的问题。由于生产管理者与企业所有者合一的形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专门职业管理人员,从而推动了行政控制管理,在组织上也有了行政和技术两套领导班子。法约尔总结了如何做企业经理的经验,提出了一般工业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威和责任、纪律、指挥统一、指导同一、个人利益服从一般利益、个人报酬、集中、等级键、秩序、公平、个人任期的稳定、主动性、小团体精神。它表明行政管理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协调。上述种种,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管理和技术发展、管理和生产的关系。

3.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

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比以往的历次技术革命的内容都更为丰富,对管理的影响也更为深远。首先,由于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资本对世界市场的激烈争夺,把对于经济前景的预测和决策问题提到重要地位,这使管理的内容、功能、重点都发生了变革。它既不能只限于过去的工场管理,也不能只偏重于指导与控制。管理的重点已转向经营,而经营的中心问题的决策。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最好把决策当作管理的同义语。其次,由于将运筹学、控制论、电子计算机、模拟方法、系统分析等第三次技术革命和新兴科学的成果用于企业管理而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科学,其目标是在正确决策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率,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定量化。
第3个回答  2006-07-09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标志是电力的发明与应用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标志是以信息、生物、材料、空间、海洋、能源为主导的高技术发展与应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7-09
工业革命初期,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了棉纺织、钢铁等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生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出现了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等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以信息技术、生物过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 教科书上找的绝对不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