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字词句段篇总结

急呀!小学六年语文的字词句段篇总结,要方法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是怀特森老师通过这一堂关于“猫猬兽”的课,想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老师和专家的说法,要敢于怀疑。

②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这里的“冒险”是指科学课上富有挑战性的紧张刺激的学习过程,学生要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要有怀疑,也要有实证,学习成了一个真实的复杂的认识过程。

③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这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是怀特森老师创造和营造的,也就是在科学课上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论证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那就是要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怀疑的精神。

④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子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

(2)对词语的理解。

出人意料:超出人们的意料。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破绽: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饶有趣味:饶:丰富,多;指很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的语言浅显流畅,富有情趣,初读课文可以采用自由读,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课文中的一些新词的意思,可以结合课文研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2.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研读课文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展开。一种是抓住“人”展开。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的特点,“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可以在课文里找一找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个特点;第二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可以让学生读读怀特森老师的话,找出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如,“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第三个层次是读懂“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我”和同学行为、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和同学对怀特森老师从不理解到接纳到感激赞扬的变化过程。

另一种研读的思路是抓住“事”展开。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件事,教学时要突出这件事的矛盾和令人费解之处,可以让学生质疑:“怀特森老师为什么要向学生讲授错误的信息呢?”;第二层次是“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以从怀特森老师的解释中初步了解这件事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认识到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重要;第三层次是“这件事对‘我’和‘我’的同学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促进了学习”“终身受用”“明白了一个个道理”。

3.要把课文放到本组教材的整体中去考虑,本组课文是围绕“科学精神”编排的,因此研读课文的方向不能仅仅停留在赞扬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好老师,而是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课文蕴含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多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写,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感悟;课文的结尾很有特点,“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我”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尝试朗读,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和对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的认同。

四、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认识“最好的老师”

1.板书“最好的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最好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我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

3.课堂交流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朗读找到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

二、再读课文,走近“最好的老师”

1.朗读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2.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3.课堂交流。

(1)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2)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3)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4)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5)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

4.讨论: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

三、细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怀特森老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

2.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的回答会有:(1)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2)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3)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结合这个单元的学习,随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去接近真理?为什么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4.教师小结: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周玉莉)

五、相关资料

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一科学发现出自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之手,确实难能可贵!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聂利把它推翻了。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体现在聂利身上的离经叛道和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4
字:以错字(难字),形近字,同音字,放在一起总结。
词:生派词,象形词,象声词,动作、描景等归结一起.
句:排比句,比喻句,描景句,只要是优美的就行。
段:有意义的段,这个得自己精选。
篇:找作者借景抒情的,或者是借事喻人的都行。
希望能帮到你啊!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从3至6年级的课文中找(因为1、2年级太简单)
有参考书更好
先归纳易错的字
再找不懂意思的词
再找认为写得好的、描写细致......的句子
再联系好的段总结意思
最后写出全文的中心思想,归纳写作方法,注意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妹才小学6年级 才疏学浅 只会这些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5-0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了解图画的内容。
2、让学生懂得学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不能局限在课本的学习。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社会活动,开阔视野,丰富头脑。
4、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养成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逐步养成多种途径学语文和学会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预习题:
自由看图画,弄清图画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头脑中,认为学语文,就是将课本上的课文学好,其实,这种认为是单一的。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交往活动都是语文训练。我们来看课本第1页的图画。
二、指导观看图画,弄清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重要性。
1、学生自己观看图画,说出每一幅图画的内容。
2、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幅图:收听广播
第二幅图:上网浏览信息、收看电视、听讲座
第三幅图:参观工厂、航空航模、深入农田调查
第四幅图:阅览图书
第五幅图:采访、讲故事
3、学生讨论:参加这些活动,对学语文有什么作用。
收看电视和广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许多新鲜事,又能从中学会如何说话、说好话。参加和走访、调查,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会观察力,丰富我们的大脑。……
4、扩展讨论:除了图上的这些活动可以学语文外,还可以参加哪些活动?
5、小结:学习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不能单纯学习课本,要养成自觉地去观察,去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走访、调查和参观活动,从中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会日益地充实起来。
三、学会修改作文
1、观察图画,你还能说出哪些关于修改文章的名人名言来。
2、举例子,弄清修改文章的方式和办法。

⑴学会使用修改符号。
⑵修改什么内容?(错别字、病句、标点、段落及选材与叙述等)
3、出示修改的片断。学生板演。同学评定。
4、教师小结。
⑴首先要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⑵从字、词、句、段、标点,到文章的叙述顺序等方面进行反复的推敲修改。
四、总结课堂
要学好语文,就要积极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活动,文章初稿写成后,要反复读、反复改,去粗存精才行。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初备
第一单元
单元课目:《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三亚落日》、《古诗两首》、《新闻报道一则》、练习1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的31个生字,其中课后田字格里的24个生字要求会读会写,并要写得正确、规范、美观;其余的7个生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默写,能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2、掌握田字格中生字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正确解释诗句和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能正确使用量词填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和段落,熟记练习1中的成语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能将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5、能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写下来,并写出它的变化特点。
单元知能结构:
字:掌握本单元24个生字。
词:掌握第1、2、3课,课后练习3中的词语,熟记练习1中的成语。
句:赏析第2课中描写落日的句子,理解《古诗两首》中诗句的意思。
段、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和段落。
听说:围绕“不要私自撕别人的邮票”,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和讨论,有中心、有条理地说一说。
读写:欣赏文中写景的语句,学习写景手法,将观察到的一自然现象写下来,并写出它的变化特点。
学科渗透点:
学习第2课,渗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学习第2课,第4课渗透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