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的核心观点有哪些?

如题所述

  兵义
  「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作战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行动,稍一不慎,社稷就断送手中,所以用兵必有其因,不可以乱用,亦不可以滥用,因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所以用兵必讲求义,「战而无义,夫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如此,兵有义,则可以励士而举将,方可战;反之,兵无义,则士民皆困苦於军争,祸由此起。

  然而出师有名,能战亦未必能胜,因为妄启战端而不加准备,亦会兵败。「事备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见威王〕》)所以战而有义,可以使虚弱的城池变得坚固,使不足的士兵变得强大,以一挡十。何况是坚固的城池与众多的兵员?

  天地人
  再仔谈军事之要,则论及军队所处所用之势。但凡用兵必有其势,势即是用兵之要道,包括上述《兵义》所述,是「天」。审度地形有利与有害,是否适合用兵驻扎,则是「地」;教化士兵以德,劝禁士兵以法,善於发挥军队长处,掩盖短处;而抑压敌军长处,攻其短处,是将军的素质,则是「人」。孙膑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月战》)

  能用军之势,必先察军之势,能察而得有利己者,则得势,即有天时之助。能握之,能有恒胜之军。孙膑提出五项恒胜准备:「得主专利,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篡卒》)得主尊制,为的是可以是使君主信任而得到全权指挥;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八阵》)物有规律,兵亦有规律,能知此道,则能稳操胜卷;得众,要得士兵人民归服之心,用德教化之,用赏罚劝禁之,虽然恒信以用,则能进能退,不乱行阵;左右和,则决策速,上团结则下无乱,如果上下一心;量敌计险,量敌则知己彼,计险则用地形,然后方可抑敌之长而制其短,避己之短而用长。五者尽善,则可以恒胜。

  「所谓善者战,便势利地者也。」(《客主人分》)孙膑认为掌握地形以提高自军能力,是必须的。各派兵家都会有此说,然而孙膑所异於百家之处,并不是得地利的概念,而是用地利的条件。专题论述地形的篇章,在《孙膑兵法》中有《地葆》与《〔雄牝城〕》今略作简介.

  《地葆》篇言,掌握大路小路、向阳与向阴的地方就可用兵。大路有利於运输,小路不便於作战。凡用於作战之地,必知日照,、风向变化等天气。容易招致失败的地形有五:渡河涉水、进发山陵、处在下游、驻守死地、靠近树林.。能向南布阵的山势是生山,向东则是死山。向东流的水是生水,向北则是死水。不流动的则是死水。五种地形优势有序:山地胜丘陵,丘陵胜土山,土山胜小土丘,小土丘胜有树林的平地。五草优劣:知母草、荆棘、灵寿木、茅草、莎草。这里只引半篇,诸地形之用法及其优势,多散落於阵法中,用地形须配合战法,故此不全引《地葆》言。

  《雄牝城》一章,言难攻之城与难守之城,难攻者称雄城,难守者称牝城。雄城有以下数形:城建於小片沼泽上,四周环绕丘陵地带,连绵不断;城池可供饮用,流水充足;城池前临深谷,背靠高山;城内地势高,城外地势低的城池;城内有丘陵的城池。此五者,皆雄城,不要攻打。牝城又有以下数形:军队驻扎四周无大河环绕作屏障,士气又受挫;城池背临深谷,左右又无高山;烧光了的焦土;饮用之水为死水之地;城池建於大片沼泽上,又没有深谷与丘陵作屏障;城池前有高山,背临深谷,前高后低。此六者,乃牝城,可以攻打。

  最后将军要懂得用兵,能察天时而善用地利,更重要的能尽收军心,使行军有序不相乱,就得人和。孙膑认为将有义,要兼具义、仁、德、信、智胜的德行,以使军民信於将,将始能用之。面对士兵,为将者要「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切莫用之为工具。赏罚要早日施行,「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将德〕》)要「严而示之利」使士兵既忘死,又畏上,「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威王问〕》)还要立法合理能为,不可滥用刑赏,「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奇正》)信赏必赏,然后将令一言深重,军队就能管理妥善。

  军队管理妥善,将军有兵可用。作为领导,决策要有信,不可以苟且,所以「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德〕》)要知道万事皆备,尽量避免与敌人长处交锋,「积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习弗如,母当其所长。」(《〔五度九夺〕》)做到克敌之长而攻其短,就算成功,「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则胜有道矣。」(《客主人分》),「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必攻不守。」(《〔威王问〕》)则百战可以百胜。

  阵
  有别於诸家兵书所言,《孙膑兵法》载有大量临敌经验可供参考,且为此书一大特色。《太公兵法.六韬》以太公解文王武王之困兵立问,而大量记述行军作战可能遇上的凶险及其解救之法。《孙膑兵法》亦多载,《官一》篇详细地论述了临敌作战的情形数十种及行军应注意之细微治术。《十阵》详述十种常用阵的编制、使用条件及其长短处。十阵:「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十阵》)各有其用,各有其法,不可相混。《十问》是借「兵问曰」之口,假没十种敌我相交态势,因应其势而作出适当的解决策略,极具参考价值。

  除了实际的用兵策略以外,孙膑亦善於纲目式有条理分别士兵与将领的类型。《五名五恭》载有与敌交战之军,分五类,称「五名」;入主敌阵之军,亦分五类,称「五恭五暴」。别其类而知其势,则可以对策。五名有:威武强大、刚愎自用、贪婪猜忌、优柔寡断。五恭五暴有:首次进入敌国立即表现谦恭,军队就失去正常状态;第二次如此,失去粮食;第三次,失利;第四次,挨饿;第五次亦如此,便无法完成任务。相反,若初进境内便表现凶暴,该国人会当军队为外来客;第二次如此,会引起该国哗然纷乱;第三次,使该国百姓恐惧;第四次,本队士兵就会受诈;若第五次亦如是,军队将大受损耗。所以孙膑曰:「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使人又敬又畏,就不敢反抗而亲附。《兵失》、《将败》、《〔将失〕》三篇,点列为将者能犯而使军队兵败的种种过失、缺点,三篇合起来,有过五十之数,正见为将者能犯之事极多,其或故犯不自知,始殃身而不知其由,亦如是矣。

  详乎其言,心思细腻。自出孙武,发而论微。
  行军治阵,德刑兼备。能为则为,应止则止。
  道斩庞涓,有其卓识。重启墓冢,光茫再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1
在战争观上,它强调战争服从于政治、依赖于经济;认为"强兵之急"在于富国,只有国富、兵强、民安,才能"战胜而强立";既反对企图垂衣而治的幻想,又反对穷兵黩武,强调积极备战,"事备而后动"。

在军队建设上,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责于人",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强兵的关键所在;强调治军不但要信赏明罚、令行禁止,还要对士卒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包括政治教育、队列训练、行军训练、阵法训练、战法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军队的全面素质。

在战争指导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道"制胜的观点。这里的"道"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战争规律。《孙子兵法》提出了"战道"的概念,含义基本相同,却没有展开论述。孙膑则对"道"的内容作了全面的概括:"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件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也就是说,"道"的内容包括夭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战机等多方面内容,战争指导者掌握了"道"便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作战指导上,提出了"必攻不守"的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孙子的虚实理论。在《孙膑兵法》中,与"必攻不守"意思相近的命题是"批亢捣虚"。"充",本义为咽喉,引申为要害。所谓"批亢捣虚",就是攻击敌人要害且薄弱的关节点,这与吴子"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有异曲同工之妙。孙膑的认识还不止于此。在与田忌对话时,对于田忌提出的赏、罚、权、势、谋、诈,孙膑认为这些"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而兵之急者,则在于"必攻不守"。也就是说,攻虚击弱乃是取胜的关键所在,也是作战理论的核心内容。千余年后,唐太宗李世氏也不无感慨地说:"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这无疑丰富了孙子的虚实理论。
第2个回答  2009-05-01
主要是他得36计很出名
第3个回答  2009-05-01
兵义
「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作战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行动,稍一不慎,社稷就断送手中,所以用兵必有其因,不可以乱用,亦不可以滥用,因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所以用兵必讲求义,「战而无义,夫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如此,兵有义,则可以励士而举将,方可战;反之,兵无义,则士民皆困苦于军争,祸由此起。
然而出师有名,能战亦未必能胜,因为妄启战端而不加准备,亦会兵败。「事备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见威王〕》)所以战而有义,可以使虚弱的城池变得坚固,使不足的士兵变得强大,以一挡十。何况是坚固的城池与众多的兵员?

天地人
再仔谈军事之要,则论及军队所处所用之势。但凡用兵必有其势,势即是用兵之要道,包括上述《兵义》所述,是「天」。审度地形有利与有害,是否适合用兵驻扎,则是「地」;教化士兵以德,劝禁士兵以法,善于发挥军队长处,掩盖短处;而抑压敌军长处,攻其短处,是将军的素质,则是「人」。孙膑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月战》)
能用军之势,必先察军之势,能察而得有利己者,则得势,即有天时之助。能握之,能有恒胜之军。孙膑提出五项恒胜准备:「得主专利,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篡卒》)得主尊制,为的是可以是使君主信任而得到全权指挥;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八阵》)物有规律,兵亦有规律,能知此道,则能稳操胜卷;得众,要得士兵人民归服之心,用德教化之,用赏罚劝禁之,虽然恒信以用,则能进能退,不乱行阵;左右和,则决策速,上团结则下无乱,如果上下一心;量敌计险,量敌则知己彼,计险则用地形,然后方可抑敌之长而制其短,避己之短而用长。五者尽善,则可以恒胜。
「所谓善者战,便势利地者也。」(《客主人分》)孙膑认为掌握地形以提高自军能力,是必须的。各派兵家都会有此说,然而孙膑所异于百家之处,并不是得地利的概念,而是用地利的条件。专题论述地形的篇章,在《孙膑兵法》中有《地葆》与《〔雄牝城〕》今略作简介.
《地葆》篇言,掌握大路小路、向阳与向阴的地方就可用兵。大路有利于运输,小路不便于作战。凡用于作战之地,必知日照,、风向变化等天气。容易招致失败的地形有五:渡河涉水、进发山陵、处在下游、驻守死地、靠近树林.。能向南布阵的山势是生山,向东则是死山。向东流的水是生水,向北则是死水。不流动的则是死水。五种地形优势有序:山地胜丘陵,丘陵胜土山,土山胜小土丘,小土丘胜有树林的平地。五草优劣:知母草、荆棘、灵寿木、茅草、莎草。这里只引半篇,诸地形之用法及其优势,多散落于阵法中,用地形须配合战法,故此不全引《地葆》言。
《雄牝城》一章,言难攻之城与难守之城,难攻者称雄城,难守者称牝城。雄城有以下数形:城建于小片沼泽上,四周环绕丘陵地带,连绵不断;城池可供饮用,流水充足;城池前临深谷,背靠高山;城内地势高,城外地势低的城池;城内有丘陵的城池。此五者,皆雄城,不要攻打。牝城又有以下数形:军队驻扎四周无大河环绕作屏障,士气又受挫;城池背临深谷,左右又无高山;烧光了的焦土;饮用之水为死水之地;城池建于大片沼泽上,又没有深谷与丘陵作屏障;城池前有高山,背临深谷,前高后低。此六者,乃牝城,可以攻打。
最后将军要懂得用兵,能察天时而善用地利,更重要的能尽收军心,使行军有序不相乱,就得人和。孙膑认为将有义,要兼具义、仁、德、信、智胜的德行,以使军民信于将,将始能用之。面对士兵,为将者要「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切莫用之为工具。赏罚要早日施行,「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将德〕》)要「严而示之利」使士兵既忘死,又畏上,「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威王问〕》)还要立法合理能为,不可滥用刑赏,「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奇正》)信赏必赏,然后将令一言深重,军队就能管理妥善。
军队管理妥善,将军有兵可用。作为领导,决策要有信,不可以苟且,所以「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德〕》)要知道万事皆备,尽量避免与敌人长处交锋,「积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习弗如,母当其所长。」(《〔五度九夺〕》)做到克敌之长而攻其短,就算成功,「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则胜有道矣。」(《客主人分》),「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必攻不守。」(《〔威王问〕》)则百战可以百胜。


有别于诸家兵书所言,《孙膑兵法》载有大量临敌经验可供参考,且为此书一大特色。《太公兵法.六韬》以太公解文王武王之困兵立问,而大量记述行军作战可能遇上的凶险及其解救之法。《孙膑兵法》亦多载,《官一》篇详细地论述了临敌作战的情形数十种及行军应注意之细微治术。《十阵》详述十种常用阵的编制、使用条件及其长短处。十阵:「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十阵》)各有其用,各有其法,不可相混。《十问》是借「兵问曰」之口,假没十种敌我相交态势,因应其势而作出适当的解决策略,极具参考价值。
除了实际的用兵策略以外,孙膑亦善于纲目式有条理分别士兵与将领的类型。《五名五恭》载有与敌交战之军,分五类,称「五名」;入主敌阵之军,亦分五类,称「五恭五暴」。别其类而知其势,则可以对策。五名有:威武强大、刚愎自用、贪婪猜忌、优柔寡断。五恭五暴有:首次进入敌国立即表现谦恭,军队就失去正常状态;第二次如此,失去粮食;第三次,失利;第四次,挨饿;第五次亦如此,便无法完成任务。相反,若初进境内便表现凶暴,该国人会当军队为外来客;第二次如此,会引起该国哗然纷乱;第三次,使该国百姓恐惧;第四次,本队士兵就会受诈;若第五次亦如是,军队将大受损耗。所以孙膑曰:「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使人又敬又畏,就不敢反抗而亲附。《兵失》、《将败》、《〔将失〕》三篇,点列为将者能犯而使军队兵败的种种过失、缺点,三篇合起来,有过五十之数,正见为将者能犯之事极多,其或故犯不自知,始殃身而不知其由,亦如是矣。
详乎其言,心思细腻。自出孙武,发而论微。
行军治阵,德刑兼备。能为则为,应止则止。
道斩庞涓,有其卓识。重启墓冢,光茫再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