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古诗,应该先从哪方面开始着手?

如题所述

若想学习古今诗词创作,不能不先搞懂弄通韵律。韵律就好比诗词创作入门的敲门砖,也是诗词创作的基础。没有韵律的诗词,就会失去感情色彩和美感,也就象是一杯白开水,品之无味。但凡有韵律的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诵起来声情并茂、动听悦耳。闻者的感情随着诗中的意境跌宕起伏,使人觉得有一种流畅回环的韵律美。

为了使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诗词的韵律,下面我们就简去繁先将诗词韵律(以今韵为主)作一简介:

一 韵辙

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有“同声相应为之韵”的话,虽然和我们现代的解释有出入,但还是揭示了汉语词句语体的基本特征。我们通常指的韵辙,其实就是戏曲、曲艺以及诗词、歌词的专用名称——合辙押韵。也就是诗词等当中的词句与词句,呼应起来有合辙押韵的关系。

1 合辙押韵

所谓合辙押韵,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 ,合起来读han (汉)。而合辙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合辙押韵的作用。现编两句说明:铮铮铁汉,犹如炮弹。两个句尾字押的都是an韵,读起来顺口易记, 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

2 韵辙分类

现代普通话的概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话为表准的语音。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用以北京话为标准的今(新)韵,这是因为古韵实在是令大多数人不易掌握,也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创作。从现代人创作的诗词(含歌词等)来看,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十三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来合辙押韵的。“十三辙”即十三韵辙之意。这种韵辙的分类,起之于明清,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就是将几个发音相近的韵部相互通融合并,也称通押。下面就将比较通行的韵辙名称及所含的韵母和收音列成一个简表,供大家参考:

辙名 包含的韵母 收音

一 七 i (—i) v (er) i v

姑 苏 u u

发 花 a ia ua a

梭 波 o e uo o e

乜 斜 ie ve ie ve

怀 来 ai uai ai

灰 堆 ei uei ei

遥 条 ao uao ao

由 求 ou iou ou

言 前 an ian uan van an

人 辰 en in uen vn en

江 阳 ang iang uang ang

中 东 eng ing ueng ong iong eng ong

以上就是十三辙表,供各位朋友参考。

3 押韵方式

诗词押韵的方式,既有传统的继承,也有现代的创新和发展。现代诗词的韵式一般都比较灵活,甚至有的诗词连韵都不要了,如有的散文诗或者自由诗根本就没有韵,只是词句的排列组合有诗词的模样而已。笔者倒是认为:只要是诗词,还是应该有韵律的,有韵律的诗词才能算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诗词。但诗词作者对押韵的方式却是有一定的选择的,这是因为选择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对诗词意境表达的完美与否,起着较大的作用。方式选择的不合适,会直接影响诗词内容的表达,削弱诗词的美感。诗词作者一般都回采用如下的几种押韵方式:

(1) 通韵

一首诗里句句押韵,也就是说通篇押韵就叫通韵(排韵),也有俗称铁打韵的。其特点是韵感特强,诗意较浓,易读易记。缺点是有时为了考虑押韵,限制住了词句的选择,从而影响了意思的表达。笔者将在本版发的《随着-------》一帖,就是选择的通韵,押的是“灰堆”韵,请查阅。

(2) 跳韵

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请参看笔者将发的《月离我很近,你离我很远》一帖,用的就是跳韵。

(3) 变韵

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采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采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笔者就不举例说明了。

(4) 交韵

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这种韵式最早见于《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笔者还是现作一首小诗句加以说明:

蜡烛燃烧柔弱的身体,

是为给别人带来光明。

她一生都在毁掉自己,

用泪迹书写光荣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5) 抱韵

有的诗词作者还采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

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为更好的说明问题,笔者还是写一首拙诗加以说明:

爱你不需要原因,

不存在任何距离。

只要决定作的事,

就需要努力勤奋。

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这种韵式更为少见,在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

(6) 叠韵

这里的“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是在曲艺和儿歌中比较多见。为了加深各位朋友的理解,笔者还是现编一拙诗加以说明:

你我分别好久啦,

度日如度三秋啦。

虽然朝思暮想啦,

甜蜜却润心头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头)三字押的是“由求”韵,尾字押的是“发花”韵,这就是所谓的叠韵。

4 韵辙选择

诗词韵辙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 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韵仄音色上的特点,来表现丰富多彩的诗词情感。如“发花”`“江阳”`“中东”`“言前”等韵的收音是放口(开口)韵,音色比较洪亮,选择这样的韵仄适合表现慷慨激昂`热烈奔放的豪情壮志。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就是选择的“中东”韵,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激越壮阔的情怀,也使读者朗诵该诗时体会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二“一七”`“姑苏”“梭波”等韵的收音是收口(闭口)韵,音色比较柔和,选择这样的韵辙就适合表现忧郁凄婉的情感。如陆游的《钗头凤》一词选择的是“梭波”韵,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在回忆与表妹唐婉的深厚感情时,那种百感交集`悲苦难忍的心情,也使读者深切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悲痛和哀怨。

(2) 韵辙本身的特点因素

汉字十三韵辙中,无论是哪一种韵辙,都有一个包含汉字的多少问题,有宽韵和窄韵之说。

宽韵如言前、江阳、中东、人辰、发花、遥条、一七等韵辙,因包括的常用汉字多,构词能力较强,被大多数作者选择其作为韵脚用字。特别是写较长的诗篇时,要选择宽韵。窄韵如乜斜等韵辙,包括的汉字屈指可数,构词能力也较差,一般诗词作者较少采用。

(3) 诗词的音乐性因素

因为好多的诗词是可歌的,所以作者在创作时假如考虑到谱曲的功能,就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了。若是雄壮豪迈的歌曲,就应该选择言前、江阳、中东等韵辙了。若改编的是女声歌曲,用一七韵就会使女歌手更易唱得响亮动听。

总之,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韵辙,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必照抄照搬。尤其是在写短诗时,完全可以跟着感觉走,心里怎么想得就怎么写。如果越写越觉得别扭,难以将意思表达的透彻,也可以换个韵辙重写,直到满意为止。

5 韵脚安排

古典诗词的韵脚安排是有一定格式的,只要按照格式创作就行了,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现代诗词则比较灵活,这和自由诗体裁的多样性有关。不过大致也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句式、节奏整齐有序。此类诗常分为几段,每段句数相同,为了使韵脚安排的合理,且大多是双数句。一般都在双数句押韵,每段的第一句可韵可不韵。

二是句式节奏参差不齐。这在自由诗和散文诗中比较常见,其韵脚安排也无规律可循。有的段落是通韵,有的段落跳韵,还有的段落内就变韵,无论采取什么韵式,韵脚相隔的都不太远。从中可以看出,现代诗韵根据内容的需要,安排得比较灵活。

三是句式、节奏错落不等。这样的诗,往往被人们称之为自由诗。作者经常把一句较长的诗分成楼梯似的几行,以增强感情的起伏顿挫。但一般韵脚比较稀疏,有的隔好几句才安排一个韵脚,甚至有的一个段落才有一个韵脚,当然这要视情况而定了。尽管句式分成几行,但大多还是用通韵和跳韵的形式作韵脚安排的。见笔者发的《情》一帖,楼梯的句式,一段一个韵脚。

二 格律

格律,主要是指古典诗词在字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范。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最大的区别,在于古典诗词有着较为严格的格律,而平仄又是基础。因此,我们在这里还是以古诗词的平仄来解释格律。

1 声率

其实就是在声调上的平仄要求,是指声调的长短律和高低律,即长短调的交替和高低调的

交替。平仄运用的得当。声调就会高低协调平衡,使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正象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所说的“异音相从谓之和”,这样就会使诗词既有“同声相应”的韵,又有“异音相从”的律,无疑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的。

平仄的内容古代和现代是有区别的,为了言简意赅,我们还是从现代的角度去说。大家都知道汉语拼音是分为四个声调的: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所谓平就是汉语的一、二声;仄就是三、四声。这在古诗词句中每个字都是有要求的,以后祥介。

2 对仗

对仗既是对偶,就象是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主要是指律诗当中相连的奇数句和偶数句的对偶关系。如无论是五言和七言的八句律诗,一~二、三~四句(以下类推)-------,都是对联的关系。一般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宽对也可工对,但中间两联必须是工对。请参考笔者将发的《楹联的基本要求》一帖。

3韵脚

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外,其余句字跳韵,即偶数句押韵。其主要要求:

(1)韵脚在偶数句尾。

(2)第一句可韵可不韵。

(3)一般一韵到底。

(4)不允许一个字重韵。

3 字数

古诗词中的每首诗词,都有非常规范的字数。这其中包括:

(1)每首诗词有一定的总字数。

(2)有一定的句数。

(3)每句又有一定的字数。

如五言律诗,总字数为40字;8句;每句五字。

有的学者把以上格律的基本要求称之为:声律`对律`韵和字律,这些要求构成了诗词的基本格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7-11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参考资料:《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7-13
先多读,多积累,厚积薄发。可以先从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开始
另外,如果你说的是学写古体诗,那就没必要看格律平仄了,不过还是先从《唐诗三百首》开始
第3个回答  2006-07-11
要想写古诗,其实不那么烦琐。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因此,写古诗第一要务,就是读,多读,多悟,多练笔……不必被一些平仄框框给压倒、吓坏!
第4个回答  2006-07-13
同意,别听一楼的那家伙放屁,不知道从哪抄来的
写诗第一要有情,无情就是放屁
第二要多读别人的诗,找点语感
还有千万不要为了格式而改变,要有自己的风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