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四支曲寓指什么?

如题所述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受宁荣二公委托,以世间“情欲声色”之事警之,故有看悲情司正、副、又副十二钗判语,听新制《红楼梦》十二支(因有【引子】、【收尾】,实十四支)之事。这些揭示着小说中人物主要命运的韵文作品一直受到读者和专业研究学者的重视,成为讨论《红楼梦》主题思想、八十回后内容、主要人物命运的主要工具,在小说研究中发挥着纲领性作用。但是,对这些曲作本身体式的特色却一直以来鲜为人所注意,笔者将就其本身体式特征、不同版本异文对比、拟作特色,来探讨其艺术特色。
1
体式特色研究
《红楼梦》十四支曲为曹雪芹为揭示作品主题、人物主要命运而作的自度曲,是“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别,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之曲,也就是抛开了宫调旋律、倚声填词的限制,自制一套曲,使其为小说服务。但这些作品同样也有很浓的曲味,故有必要从体式特色入手探讨其特色。
在此一节中,笔者本欲在红研所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版《红楼梦》基础上重新整理这十四支曲作文本,意求标明曲文学正衬,给读者以进一步感受。但这十四支曲本属寄生于小说中为小说叙述服务的自度曲,本无格律可查,故放弃这一念头,但在具体分析时,对文词中明显为衬字之处以下标处理,以方便读者了解其句式特点。
1
句式特征
在这十四支曲中,句式灵活,有一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句式灵活多变,可以为多重感情抒发服务。
2
曲名寓声色于空、以曲名写意
在这套曲中,其套式如下:
【引子】—【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收尾:飞鸟各投林】
可以看出,此套曲有引子有尾声,在体制上完整模拟了南北曲套式特征。
从其曲名命名方式来看,更是寓有色空观念,如【分骨头】,骨肉为亲,此处却要分;【乐中悲】,乐中含悲;【晚韶华】,韶华本为喜,但又以晚为限定,乐而不长……由这些曲名来看,本身便寄托着很浓的色空观念与悲剧情结。同时,在曲词内容上,也与曲名相对应,以本意为词。

3
大量对称结构
关于曲体文学的对称句式,朱权《太和正音谱》中总结了九种,分别是:
合璧对(两句对者是)
连璧对(四句对者是)
鼎足对(三句对者是)
联珠对(句多相对者是)
隔句对(长短句对者是)
鸾凤和鸣对(首尾相对)
燕逐飞花对(三句对作一句者是)
叠句(重用两句者是)
叠字(重叠字者是也)
在《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套曲》中,同样也是大量运用了对称句式,而主要体现在合璧对、鼎足对、隔句对三者中,并间有叠句、叠字现象,以下,笔者将分类举例,以体现曹公情性、才性。
合璧对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中山狼,无情兽。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擅风情,秉月貌。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冤冤相报岂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鼎足对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气昂昂头带簪缨,气昂昂头带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隔句对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鸷积儿孙。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叠句
气昂昂头带簪缨,气昂昂头带簪缨;
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
叠字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
气昂昂头带簪缨,气昂昂头带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称句式成为了《红楼梦》十四支曲的主要创作手法,其作用大体有二:一,增强了曲词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如“气昂昂头带簪缨,气昂昂头带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一句,开头皆用 ABB句式,整体又呈对称句式,中间又包含叠句,整体节奏的紧促便体现了出来;二,增强了曲词内容情感的表达,并增强了嘲讽意味,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一句,以算和其果相对应,增强了主题表达的情感,又如“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以“你道”和“却不知”相对,在嘲讽中表现了作者的倾向,整体上与脂砚斋“语句泼撒”的评价相应。
4
用韵自由
南北曲套数皆以一套一韵为标准,但是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却呈现出一曲一韵的特色,其所用韵部如下:
【引子】(东钟)
【终身误】(侵寻,杂庚青)
【枉凝眉】(家麻)
【恨无常】(萧豪)
【分骨肉】(先天)
【乐中悲】(江阳)
【世难容】(寒山、桓欢)
【喜冤家】(尤侯)
【虚花悟】(歌戈)
【聪明累】(庚青、侵寻)
【留余庆】(东钟)
【晚韶华】(庚青、侵寻)
【好事终】(庚青、侵寻、真文)
【收尾:飞鸟各投林】(庚青、侵寻、真文)
从上可以看出,这套曲在用韵上基本是一曲一韵模式,突破了南北曲套数的限制,能够突破声韵的限制,为表情服务。同时,规范的南北曲创作用韵大体在《中原音韵》十九部韵的基础上进行,但是在早期南戏中,却以南方语音为基准进行押韵,若以《中原音韵》为绳准之,常见的通押则有真文、庚青、侵寻通押,寒山、先天、监咸通押等等。曹雪芹所创这十四支曲,若以《中原音韵》韵部核对,也有通押现象,以曹家诗文曲之家学修养,曹公刻意突破,应是处于多求韵字以为表意服务的原因。

2
不同版本异文特色
在《红楼梦》诸多版本中,产生了很多异文,第五回中这十四支曲也不例外,但其改动幅度大多有规律可循,即是未改变原曲格律下的异文。
如【终身误】第一句“都道是金玉良姻”。“都道是”,为“平去去”,杨藏本作“多道是”,梦觉本和程本作“都道”,格律都未改变(“是”字不影响)。“金玉良姻”,为“平去平平”,舒序、梦觉、程本作“金玉良缘”,格律未有变化。
其他诸处也大体如此,即使如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所指改变的“箕裘颓堕皆从敬”一句,“皆从敬”为“平平去”,乙卯本异文为“皆荣王”,杨藏本为“皆荣玉”,所指从贾敬到宝玉明显变化,也未改变格律(“王”应是“玉”之误)。(周汝昌《石头记会真》此处有按语:“荣玉,指荣府之宝玉,脂砚斋最爱惜宝玉,处处为之回护,处处为之回护,遂掩去二字,易以他文”,失之主观。)
3
仿作
晚清时,对于《红楼梦》的接受,形成了“开卷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盛况,这一时期,《红楼梦》题材的戏曲大量产生,可见世俗风尚之盛。但对于《红楼梦》十四支曲的接受与仿作,却只有一首,为晚清民国四川眉山人刘子充所作,其全文如下:
《六十七岁自寿曲》
【西江月】无始生成怪物,有缘得做闲人。老年须发少年心,儿女英雄任性运。无事流观山海,有时浪荡风尘。平平等等过光阴,此土他方不论。
【引子】生愧英豪,红尘干闹,一弹指花甲年高。僧家冠,儒家履,道家袍,打拌蹊跷。老风子,怎免得红楼绿野的仙凡笑。
【终身误】昏不懂万法心包,一例价乱想嘈嘈。便认做,九流三教全通晓;不信那,忠孝神仙有脱逃。到如今,茫茫业海舟难靠。纵然是穹途返棹,归途正迢迢。
【枉凝眉】少和壮景过如泡,老与病信至如潮。不是佛无缘,蓬莱海岛曾遇遭;无奈佛无灵,莲花天国空投到。一霎时棒雨横飘,一霎时喝雷干爆。一霎时又四禅槁,一霎时又一门超。叹如来法门千万费推敲,枉劳你瞎撞胡挠,不知路道。
【乐中悲】记父师,震怒几回教。不能像蛀书虫,还知咀嚼。幸生来,自在观音保,从暗中慧眼偷瞧。使悟得,水月空花世不牢。高着眼觑破灵霄;稳着脚跳过阴曹,打灭尽口头禅神通鬼捣。不要那仙侣招邀,魔女招摇。只这随缘生放旷逍遥,何处不开交。
【世难容】东海断连鳌,西天续后貂。鱼凫津依旧烟波钓。誓不管天下事滔滔,世上人好好。归去来江汉拦腰抱,昆仑对面朝。好笑他,卧龙跃马三分窖,结驷高车万里桥。不崇朝,谁管你江湖满地渔翁老。总不过,朱颜白骨埋荒草;徒留些,残碑短碣委蓬蒿。
【虚花悟】收拾浑身卖俏,尽流连月夕与花朝。万德鸿名靠,倒那更采地阔天寥。听赞美,天上神明号,人间势利骄。大西洋,器械多机巧;我则见,刹那变幻浮云杳,虚空起灭焰阳消。造成了,自由地狱真无告。这的是,蜂屯蚁聚徒焦吵,蛮争触斗空瘰劳。乱纷纷,醉生梦死何时了?孤负我,月明深照可怜宵,唤不醒风流觉!
【晚韶华】野獍山枭,闹得来鬼哭神号。个锦乾坤被他活骚,再难逢日舜天尧。只要少青苗,多紫稻,就感激那天良强盗。何况生灵性命一肩挑,受金勒野马尽归槽。急忙忙大隐同招;静悄悄小儒不噪;昏惨惨痛惜哀嗷;明显显教知恶报。算古来善导口嚣嚣;问比较,今日里天台宗胜过他多少?
【飞鸟各投林】儒修的,俎豆全抛;道教的,鼎炉没效;天方教,海外妖娆;天主教;日前横暴。红教徒,已槁糟;黄教佛,难分皂。出家受戒枉牛毛,五天碎尽玻璃罩。云栖皇竹幸高标,老来借径作乡先导。亲友辈,愿切同胞;儿曹们,也望他则效。我只是克己不轻饶,认定了旧西方指日求归早。
可以看出,其在曲调套式方面,完全模拟了《红楼梦》第五回中的模式。在体制上,以【西江月】一词为引,在套式上,选用了【引子】—【终身误】—【枉凝眉】—【乐中悲】—【世难容】—【虚花悟】—【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九曲为套,首尾俱全。与内容相对应,同样也是以曲名之涵义选用曲牌,为自己抒情所用。但是其整套曲通押“萧豪”韵,是与曹公曲作一曲一韵所不同的。在句式方面,基本模仿曹雪芹所作自度曲的特色,但是在格律方面却并没有完全遵守曹雪芹原作格律,是“得意而忘形”之笔,在精神上与曹公曲作相通。
以上,从曲体体制角度分析了第五回中《红楼梦》十四支曲,曹雪芹以此十四支自度曲寄生于小说之中,为小说叙事和主题服务,很有特色。其体例也为后人所继承,创作了同名同套自嘲曲。
参考文献:
曹雪芹著、无名氏续、高鹗程伟元整理,《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及甲戌、乙卯、庚辰、蒙府、舒序、卞藏、戚序、梦觉、梦稿、程甲、程乙诸版本。
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年版。
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年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1
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email protected]
作者
情不情 意昕
《红楼梦》里有许多未解之谜,当然也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例如红楼梦第五回的曲子十四首,其中《枉凝眉》就各说纷纭。而大众流行的的观点是《枉凝眉》讲的是宝玉黛玉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刘心武先生则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地认为此曲子是史湘云和妙玉二钗的合咏,而这一观点已经有很多人批判过,在此我们不另作论述。那么,究竟该曲子吟唱的是谁的命运呢,要想拨开这团迷雾,还得逐字逐句来分析。
首先,来分析红楼梦14支曲子。书中原文: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请问演何词曲。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
歌毕,还要歌副曲。【甲戌侧批:是极!香菱、晴雯辈岂可无,亦不必再。】
虽然红楼梦人物众多,可见这14支曲是对应十二正钗的。

第一首是红楼梦引子,也是红楼序曲,大家都知,没任何争议。第 14首是收尾总结 《收尾·飞鸟各投林》,也无异议。剩下的12支曲子对应12金钗,没有争议的是第四支《恨无常》到第十三支《好事终》,他们分别对应了钗黛除外的其他金陵十钗,也与十二钗判词遥相呼应。
曲名
对应人物
备注
引子
十二正钗
序曲
终身误

标题对应薛宝钗
枉凝眉


标题对应林黛玉
恨无常
元春
宝玉同胞姐姐
分骨肉
探春
宝玉同父妹妹
乐中悲
湘云
宝玉欣赏的女性
世难容
妙玉
宝玉欣赏的女性
喜冤家
迎春
宝玉同族姐妹
虚花悟
惜春
宝玉同族姐妹
聪明累
王熙凤
宝玉堂嫂
留余庆
巧姐
宝玉堂侄女
晚韶华
李纨
宝玉家嫂
好事终
秦可卿
宝玉侄媳妇
飞鸟各投林
十二正钗
收尾
我们,先看中间十二支曲对应人物的排序,并非按社会地位顺序排名,也并非按长幼辈分次序排列,更不是按姓氏笔画也没有注明排名不分先后,笔者推测,可能是依照宝玉内心情感的亲疏先后来排序,那么剩余前两位的黛钗是如何排名呢?存在问题的就只是第二支《终身误》和第三支《枉凝眉》。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两支曲子对应谁不明确,也有争议。排除其他对应工整的十钗之后,只剩下薛宝钗和林黛玉。《终身误》对应薛宝钗?《枉凝眉》 对应林黛玉? 很显然并非如此。不管是黛玉还是宝钗,都是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到底谁应该排十二金钗第一,也许作者自己都不知道。
红楼判词第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把黛玉宝钗写在一起,不分伯仲,而且作者对于钗黛的感情也往往交织在了一起。钗黛合体,也是红学家俞平伯先生一直所提倡主张“两美合一”的观点。从曹雪芹先生原稿《红楼梦》前40回的宝黛钗三角关系,黛钗互怼,到后40回,黛钗同合,“结金兰契”,同认一母,黛钗一直交织在一起。因此最后作者是把两支曲子写给两个人,每支曲子都是钗黛合写,一人一句地写。
当然,《终身误》在此不多加赘言,大家都比较一致认同此曲是黛钗的合咏,从曲子中可以得出明确的解答。而《枉凝眉》则写地较为隐蔽,容易让人误解。

最流行的观点认为“阆苑仙葩”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是指贾宝玉,曲子咏叹的是从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写黛玉泪尽而亡的悲惨命运。但是果真如此吗?这种论点是否经得起推敲?相信很多红迷朋友们都在心中存疑已久。因此,我们要探究《枉凝眉》到底咏叹的是谁的人物品格、气质和命运,此时还是要回到文本,一字一句来分析,拨开迷雾见天日。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一个是阆苑仙葩
首先,我们来分析“阆苑”之所在。阆苑,也称阆风苑,传说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与瑶池含义类似。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东晋葛洪《神仙传》:“昆仑圃阆风苑,有玉楼十二,玄室九层,右瑶池,左翠水,环以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王母所居也。”宋词中也有多处提到阆苑,如:“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欧阳修)”“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王安石)”
一般说来,阆苑也就是一座园林的美誉而已。若是把“天上人间诸景备”、“谁信人间有此境”、“仙境别红尘”的大观园比作“阆苑”,也算比较合理的。在红楼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写道: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象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书中暗示这里就像太虚幻境。
此外,阆苑也指帝王宫苑。李商隐的诗句有云:十二层城阆苑西,平时避暑拂虹霓。宝钗在大观园居住的也正是“蘅芜苑”,曹雪芹用字是很讲究的,大观园中,没有一处的地名建筑风格是重复的,潇湘馆、秋爽斋、怡红院、稻香村,这馆、斋、村、院,都各自代表了主人的性格和身份特征,大观园众钗居所唯独宝钗蘅芜苑用“苑”字。
而与帝王宫苑结缘最深的是什么花呢?当然首推牡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中,作者借“占花名”巧妙地把抽签人的性格、命运隐喻其中。宝钗先掣出一支“牡丹”,附注为“艳冠群芳“四字,其评为“任是无情也动人”,正与其判词相照应——仙界牡丹花神。
而“葩,花。”《说文》葩,华也。“谓花之丽采美盛。”仙葩,顾名思义,仙境奇葩,非艳冠群芳的牡丹莫属也。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不管是外貌,品相,才华和性格,都是在大观园中出类拔萃的,与黛玉相比也毫不逊色。在第五回中曹公如此形容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富态而俊艳,颇有牡丹风格。
再者,冯其庸在《敝帚集》中承认,“如果要用‘花’或‘花魂’来形容比喻大观园中的诸艳,则首推薛宝钗,而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这个比喻专属林黛玉。宝钗患有热毒,需服用“冷香丸”,而这冷香丸则是用12种奇花搭配而成,以花为药者,新雅奇甚哉。
另外,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书中写道:“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这里的“姣花软玉”,也可说是仙葩、美玉之写照。文中“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将宝钗与“仙姿”相连,可见“仙葩”是宝钗无疑了。
因此,以拙见来看,“阆苑仙葩”意指薛宝钗更为合情合理,阆苑就是蘅芜苑,仙葩就是百花之主——牡丹花神。
一个是美玉无瑕
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认定宝玉就是“美玉无瑕”,难道就因为宝玉的名字里有一个“玉”字,抑或是宝玉衔玉而生?如此解释,实在流于表面化,不能令人信服。在第三回中有《西江月》二词,概括了宝玉的秉性。“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笑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等等,形容宝玉极恰,虽然红学家李希凡先生曾评论说:“都是表面的贬,实质却在褒。”但是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宝玉并非完美无瑕之人。
而且在文章中宝玉多次自谦为“浊玉”、“浊物”,他常挂在嘴边的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在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也写道:“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足以说明无论是宝玉自个儿亦或曹公都是如此描状,怎么会突然大言不惭自诩是“美玉无瑕”呢?明显比较牵强附会。就算是脂砚斋评语也多次称其为“愚物”、“痴物”,绝无“美玉无瑕”的比喻。
况且纵观全文,宝玉并非“无暇之人”,他本身就存在许多缺陷弱点,性格中就有软弱的一面,作者也并未讳言,而把宝玉描画成一个完美之人。再者,此红楼梦曲写的是十二钗的命运,怎么会莫名其妙把宝玉拉进来单独作曲呢?
可能大家会有进一步的疑问,如果不是宝玉,那“美玉无瑕”究竟指谁呢?其实在全书中提到“玉”的很多,光名字中带玉字的就有宝玉黛玉妙玉红玉等人。
那究竟此处的“美玉”指的是妙玉还是黛玉呢?写妙玉的曲子是《世难容》,“好一似,无瑕美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作者在写妙玉的曲子时,用的是人名代入法。因为妙玉的名字里有个“玉”字,就在曲中说她是“无瑕美玉遭泥陷 ”。全书中也再无其他任何一处,把妙玉说成美玉了。“玉”也绝对不是贾宝玉的专称,不要一提到玉就说是贾宝玉。黛玉名字中也有个玉,所以也可以称为美玉,和妙玉一样是美丽无暇的玉。
从红楼梦全书看来,不管是在“假宝玉”还是“真雪芹”的心底,只有黛玉才称得上是“美玉无瑕”。我们且看宝玉眼中心底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神仙似的妹妹”!用如此笔墨描绘了一幅美人图,可见黛玉的美貌性情,是绝世独立的,与众不同的美。
《葬花词》中有云:“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黛玉的自况,也是其个人品格的铿锵之音。
因此,美玉无瑕,“美玉”应当所指是黛玉,而非宝玉或妙玉。全文中的女性人物用“无瑕”来描写的,也只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妙玉是“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了。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说的是宝钗。“没奇缘”,谐音蘅芜苑,也有“恨无缘”之意。宝钗和宝玉,没有前世姻缘,只有今生的“金玉良缘”,所以今生又遇着他,最后嫁给了他,然而宝钗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宝玉心心念念牵挂的一直都是他唯一知己黛玉。宝钗虽艳丽如牡丹,而宝玉最后还是远走他乡,出家做了和尚,她独守空房,终未能赢得“一人心”,与宝玉也不过是“有份而无缘”罢了。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说的是黛玉。宝黛之间有前世姻缘,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牵绊,绛珠仙子降世还泪之说,足见“木石前盟”的奇缘之深。文中第一回写到绛珠仙子的心声:“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
然而明明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前缘未了,且看今生宝黛第一次相见情景: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脂砚斋批到:“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此二人的初遇,黛玉见宝玉是一“惊”,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乎外,犹如电光火石般,一切在相逢那一刻,命运已经开始纠缠不休,直到泪尽而亡。黛玉在痴情榜上乃“情情”也,痴情专情钟情于一人,对自己的知己挚爱一往情深,从一而终。她所有的心事和眼泪,都只为他而伤为他而流,而最后所有的“心事”都随火而化,随风而逝。
一个枉自嗟呀
说的是黛玉总是一个人悲叹流泪,“枉”,即徒然,空,白之意。在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到的花签是芙蓉,题着诗曰:莫怨东风当自嗟。感叹红颜胜人多薄命,道尽黛玉命运之悲之叹。
脂砚斋言“黛玉情情”,痴情专情长情之人,来人世间走一遭,为还泪而来,泪尽而亡,最终所有的“情”都付诸一炬,不留下只言片语,恍然从未来过,“有人情痴得,不怕天地变”。痴情错付,到头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片白茫茫里面,让情痴一洗恨怨。
一个空劳牵挂
说的是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且看书中写宝玉挨打后宝钗的情形: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此段宝钗不小心流露出的对宝玉的情意,甚显女儿娇态,内敛含蓄,欲说还羞。脂砚斋批语有八十回后“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一回,宝钗劝诫宝玉读孔孟之道,学经世致用之学,虽被宝玉生分,当可知宝钗其实对宝玉也是时时关心,谆谆规劝其步入世俗正道,要不然也不会明知宝玉的“离经叛道”而说出这番话来。虽最后与宝玉结成连理,但宝玉念念不忘的不是她,虽身在眼前,心却在千里之外。宝钗深知此情,却也无可奈何,爱情不是她所能追求和强求的,家族命运和女子德行才是她应去尽的责任和操守。宝玉远走出家后,留下守寡的宝钗独守空房,独自等待,无望的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水中月,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一切法(事物)都无实体。后用来喻指虚幻的景象,不能成为现实。语出《大智度论·初品·十喻》:“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这里暗指黛玉。水,象征黛玉之泪。月也指天,暗示黛玉绛珠仙草身份,且原文中有黛玉诗“冷月葬花魂”等;当然也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有人说是暗示黛玉最后投水入月而死的结局。
脂批在《牡丹亭》后注:伏黛玉死(杜丽娘为中秋月夜死)。湘、黛中秋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喻死之所在也)
“冷月葬花魂”一句,寓意黛玉在月圆之夜,投入寒塘,月影凌乱后,绛珠花魂驾鹤升天,是为凄美结局,与枉凝眉中的“水中月”摇摇相对。
一个是镜中花
说的是宝钗,古时的镜为铜镜,属金,暗指宝钗,且花与宝钗所吃四时之花制成的“冷香丸”相匹配,又说宝钗是群芳之冠——牡丹花。“镜中花”也有宝钗婚后处境如镜中观花,可望而不可及也,最后容颜老去,对镜空叹的结局之意。
细究是如此,合起来看,无论是水中月,还是镜中花,其实都有虚无之意。《说岳全传》第六一回:“阿弥陀佛,为人在世,原是镜花水月。”在此是说宝玉与钗黛二人最终都没有缘分,一切都只不过是虚空一场,都是幻象,不是真实的。这也是红楼梦的主旨。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最后一句,又落脚到黛玉身上。绛珠仙草为“还泪”而生。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

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因此,我们仔细推敲《枉凝眉》,发现其实和《终生误》一样,也是一句一句交替着写黛玉宝钗的。一个是阆苑仙葩(宝钗),一个是美玉无瑕(黛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宝钗),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黛玉)?一个枉自嗟呀(黛玉),一个空劳牵挂(宝钗)。一个是水中月(黛玉),一个是镜中花(宝钗)。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黛玉)如此解说,不知诸位看官然否?
所以,无论是解析其意,还是对照十二钗判词,又或者依据红楼曲子的顺序,这一首《枉凝眉》说的都是黛玉和宝钗的一生,从出身背景到与宝玉的缘分,到最后的命运结局,因为其他十钗的十支曲子,也说的是她们各自的一生。以此可以判断,《枉凝眉》系黛玉宝钗合咏之曲。
苹果用户打赏通道
喜欢本文的读者,可以扫描上方小程序码向作者打赏哦

下方二维码,关注更多公众号
红楼梦研究
公众号:HLMYJ001
投稿:[email protected]
小编微信:dongzhu1968
礼拜四读书会
公众号:ThurReading
官方QQ群:321868457
小编微信:K15311001
纵横谈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当代应
第2个回答  2022-03-11
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email protected]
作者
情不情 意昕
《红楼梦》里有许多未解之谜,当然也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例如红楼梦第五回的曲子十四首,其中《枉凝眉》就各说纷纭。而大众流行的的观点是《枉凝眉》讲的是宝玉黛玉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刘心武先生则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地认为此曲子是史湘云和妙玉二钗的合咏,而这一观点已经有很多人批判过,在此我们不另作论述。那么,究竟该曲子吟唱的是谁的命运呢,要想拨开这团迷雾,还得逐字逐句来分析。
首先,来分析红楼梦14支曲子。书中原文: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请问演何词曲。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
歌毕,还要歌副曲。【甲戌侧批:是极!香菱、晴雯辈岂可无,亦不必再。】
虽然红楼梦人物众多,可见这14支曲是对应十二正钗的。

第一首是红楼梦引子,也是红楼序曲,大家都知,没任何争议。第 14首是收尾总结 《收尾·飞鸟各投林》,也无异议。剩下的12支曲子对应12金钗,没有争议的是第四支《恨无常》到第十三支《好事终》,他们分别对应了钗黛除外的其他金陵十钗,也与十二钗判词遥相呼应。
曲名
对应人物
备注
引子
十二正钗
序曲
终身误

标题对应薛宝钗
枉凝眉


标题对应林黛玉
恨无常
元春
宝玉同胞姐姐
分骨肉
探春
宝玉同父妹妹
乐中悲
湘云
宝玉欣赏的女性
世难容
妙玉
宝玉欣赏的女性
喜冤家
迎春
宝玉同族姐妹
虚花悟
惜春
宝玉同族姐妹
聪明累
王熙凤
宝玉堂嫂
留余庆
巧姐
宝玉堂侄女
晚韶华
李纨
宝玉家嫂
好事终
秦可卿
宝玉侄媳妇
飞鸟各投林
十二正钗
收尾
我们,先看中间十二支曲对应人物的排序,并非按社会地位顺序排名,也并非按长幼辈分次序排列,更不是按姓氏笔画也没有注明排名不分先后,笔者推测,可能是依照宝玉内心情感的亲疏先后来排序,那么剩余前两位的黛钗是如何排名呢?存在问题的就只是第二支《终身误》和第三支《枉凝眉》。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两支曲子对应谁不明确,也有争议。排除其他对应工整的十钗之后,只剩下薛宝钗和林黛玉。《终身误》对应薛宝钗?《枉凝眉》 对应林黛玉? 很显然并非如此。不管是黛玉还是宝钗,都是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到底谁应该排十二金钗第一,也许作者自己都不知道。
红楼判词第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把黛玉宝钗写在一起,不分伯仲,而且作者对于钗黛的感情也往往交织在了一起。钗黛合体,也是红学家俞平伯先生一直所提倡主张“两美合一”的观点。从曹雪芹先生原稿《红楼梦》前40回的宝黛钗三角关系,黛钗互怼,到后40回,黛钗同合,“结金兰契”,同认一母,黛钗一直交织在一起。因此最后作者是把两支曲子写给两个人,每支曲子都是钗黛合写,一人一句地写。
当然,《终身误》在此不多加赘言,大家都比较一致认同此曲是黛钗的合咏,从曲子中可以得出明确的解答。而《枉凝眉》则写地较为隐蔽,容易让人误解。

最流行的观点认为“阆苑仙葩”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是指贾宝玉,曲子咏叹的是从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写黛玉泪尽而亡的悲惨命运。但是果真如此吗?这种论点是否经得起推敲?相信很多红迷朋友们都在心中存疑已久。因此,我们要探究《枉凝眉》到底咏叹的是谁的人物品格、气质和命运,此时还是要回到文本,一字一句来分析,拨开迷雾见天日。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一个是阆苑仙葩
首先,我们来分析“阆苑”之所在。阆苑,也称阆风苑,传说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与瑶池含义类似。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东晋葛洪《神仙传》:“昆仑圃阆风苑,有玉楼十二,玄室九层,右瑶池,左翠水,环以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王母所居也。”宋词中也有多处提到阆苑,如:“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欧阳修)”“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王安石)”
一般说来,阆苑也就是一座园林的美誉而已。若是把“天上人间诸景备”、“谁信人间有此境”、“仙境别红尘”的大观园比作“阆苑”,也算比较合理的。在红楼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写道: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象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书中暗示这里就像太虚幻境。
此外,阆苑也指帝王宫苑。李商隐的诗句有云:十二层城阆苑西,平时避暑拂虹霓。宝钗在大观园居住的也正是“蘅芜苑”,曹雪芹用字是很讲究的,大观园中,没有一处的地名建筑风格是重复的,潇湘馆、秋爽斋、怡红院、稻香村,这馆、斋、村、院,都各自代表了主人的性格和身份特征,大观园众钗居所唯独宝钗蘅芜苑用“苑”字。
而与帝王宫苑结缘最深的是什么花呢?当然首推牡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中,作者借“占花名”巧妙地把抽签人的性格、命运隐喻其中。宝钗先掣出一支“牡丹”,附注为“艳冠群芳“四字,其评为“任是无情也动人”,正与其判词相照应——仙界牡丹花神。
而“葩,花。”《说文》葩,华也。“谓花之丽采美盛。”仙葩,顾名思义,仙境奇葩,非艳冠群芳的牡丹莫属也。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不管是外貌,品相,才华和性格,都是在大观园中出类拔萃的,与黛玉相比也毫不逊色。在第五回中曹公如此形容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富态而俊艳,颇有牡丹风格。
再者,冯其庸在《敝帚集》中承认,“如果要用‘花’或‘花魂’来形容比喻大观园中的诸艳,则首推薛宝钗,而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这个比喻专属林黛玉。宝钗患有热毒,需服用“冷香丸”,而这冷香丸则是用12种奇花搭配而成,以花为药者,新雅奇甚哉。
另外,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书中写道:“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这里的“姣花软玉”,也可说是仙葩、美玉之写照。文中“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将宝钗与“仙姿”相连,可见“仙葩”是宝钗无疑了。
因此,以拙见来看,“阆苑仙葩”意指薛宝钗更为合情合理,阆苑就是蘅芜苑,仙葩就是百花之主——牡丹花神。
一个是美玉无瑕
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认定宝玉就是“美玉无瑕”,难道就因为宝玉的名字里有一个“玉”字,抑或是宝玉衔玉而生?如此解释,实在流于表面化,不能令人信服。在第三回中有《西江月》二词,概括了宝玉的秉性。“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笑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等等,形容宝玉极恰,虽然红学家李希凡先生曾评论说:“都是表面的贬,实质却在褒。”但是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宝玉并非完美无瑕之人。
而且在文章中宝玉多次自谦为“浊玉”、“浊物”,他常挂在嘴边的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在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也写道:“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足以说明无论是宝玉自个儿亦或曹公都是如此描状,怎么会突然大言不惭自诩是“美玉无瑕”呢?明显比较牵强附会。就算是脂砚斋评语也多次称其为“愚物”、“痴物”,绝无“美玉无瑕”的比喻。
况且纵观全文,宝玉并非“无暇之人”,他本身就存在许多缺陷弱点,性格中就有软弱的一面,作者也并未讳言,而把宝玉描画成一个完美之人。再者,此红楼梦曲写的是十二钗的命运,怎么会莫名其妙把宝玉拉进来单独作曲呢?
可能大家会有进一步的疑问,如果不是宝玉,那“美玉无瑕”究竟指谁呢?其实在全书中提到“玉”的很多,光名字中带玉字的就有宝玉黛玉妙玉红玉等人。
那究竟此处的“美玉”指的是妙玉还是黛玉呢?写妙玉的曲子是《世难容》,“好一似,无瑕美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作者在写妙玉的曲子时,用的是人名代入法。因为妙玉的名字里有个“玉”字,就在曲中说她是“无瑕美玉遭泥陷 ”。全书中也再无其他任何一处,把妙玉说成美玉了。“玉”也绝对不是贾宝玉的专称,不要一提到玉就说是贾宝玉。黛玉名字中也有个玉,所以也可以称为美玉,和妙玉一样是美丽无暇的玉。
从红楼梦全书看来,不管是在“假宝玉”还是“真雪芹”的心底,只有黛玉才称得上是“美玉无瑕”。我们且看宝玉眼中心底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神仙似的妹妹”!用如此笔墨描绘了一幅美人图,可见黛玉的美貌性情,是绝世独立的,与众不同的美。
《葬花词》中有云:“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黛玉的自况,也是其个人品格的铿锵之音。
因此,美玉无瑕,“美玉”应当所指是黛玉,而非宝玉或妙玉。全文中的女性人物用“无瑕”来描写的,也只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妙玉是“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了。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说的是宝钗。“没奇缘”,谐音蘅芜苑,也有“恨无缘”之意。宝钗和宝玉,没有前世姻缘,只有今生的“金玉良缘”,所以今生又遇着他,最后嫁给了他,然而宝钗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宝玉心心念念牵挂的一直都是他唯一知己黛玉。宝钗虽艳丽如牡丹,而宝玉最后还是远走他乡,出家做了和尚,她独守空房,终未能赢得“一人心”,与宝玉也不过是“有份而无缘”罢了。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说的是黛玉。宝黛之间有前世姻缘,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牵绊,绛珠仙子降世还泪之说,足见“木石前盟”的奇缘之深。文中第一回写到绛珠仙子的心声:“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
然而明明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前缘未了,且看今生宝黛第一次相见情景: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脂砚斋批到:“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此二人的初遇,黛玉见宝玉是一“惊”,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乎外,犹如电光火石般,一切在相逢那一刻,命运已经开始纠缠不休,直到泪尽而亡。黛玉在痴情榜上乃“情情”也,痴情专情钟情于一人,对自己的知己挚爱一往情深,从一而终。她所有的心事和眼泪,都只为他而伤为他而流,而最后所有的“心事”都随火而化,随风而逝。
一个枉自嗟呀
说的是黛玉总是一个人悲叹流泪,“枉”,即徒然,空,白之意。在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到的花签是芙蓉,题着诗曰:莫怨东风当自嗟。感叹红颜胜人多薄命,道尽黛玉命运之悲之叹。
脂砚斋言“黛玉情情”,痴情专情长情之人,来人世间走一遭,为还泪而来,泪尽而亡,最终所有的“情”都付诸一炬,不留下只言片语,恍然从未来过,“有人情痴得,不怕天地变”。痴情错付,到头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片白茫茫里面,让情痴一洗恨怨。
一个空劳牵挂
说的是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且看书中写宝玉挨打后宝钗的情形: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此段宝钗不小心流露出的对宝玉的情意,甚显女儿娇态,内敛含蓄,欲说还羞。脂砚斋批语有八十回后“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一回,宝钗劝诫宝玉读孔孟之道,学经世致用之学,虽被宝玉生分,当可知宝钗其实对宝玉也是时时关心,谆谆规劝其步入世俗正道,要不然也不会明知宝玉的“离经叛道”而说出这番话来。虽最后与宝玉结成连理,但宝玉念念不忘的不是她,虽身在眼前,心却在千里之外。宝钗深知此情,却也无可奈何,爱情不是她所能追求和强求的,家族命运和女子德行才是她应去尽的责任和操守。宝玉远走出家后,留下守寡的宝钗独守空房,独自等待,无望的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水中月,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一切法(事物)都无实体。后用来喻指虚幻的景象,不能成为现实。语出《大智度论·初品·十喻》:“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这里暗指黛玉。水,象征黛玉之泪。月也指天,暗示黛玉绛珠仙草身份,且原文中有黛玉诗“冷月葬花魂”等;当然也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有人说是暗示黛玉最后投水入月而死的结局。
脂批在《牡丹亭》后注:伏黛玉死(杜丽娘为中秋月夜死)。湘、黛中秋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喻死之所在也)
“冷月葬花魂”一句,寓意黛玉在月圆之夜,投入寒塘,月影凌乱后,绛珠花魂驾鹤升天,是为凄美结局,与枉凝眉中的“水中月”摇摇相对。
一个是镜中花
说的是宝钗,古时的镜为铜镜,属金,暗指宝钗,且花与宝钗所吃四时之花制成的“冷香丸”相匹配,又说宝钗是群芳之冠——牡丹花。“镜中花”也有宝钗婚后处境如镜中观花,可望而不可及也,最后容颜老去,对镜空叹的结局之意。
细究是如此,合起来看,无论是水中月,还是镜中花,其实都有虚无之意。《说岳全传》第六一回:“阿弥陀佛,为人在世,原是镜花水月。”在此是说宝玉与钗黛二人最终都没有缘分,一切都只不过是虚空一场,都是幻象,不是真实的。这也是红楼梦的主旨。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最后一句,又落脚到黛玉身上。绛珠仙草为“还泪”而生。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

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因此,我们仔细推敲《枉凝眉》,发现其实和《终生误》一样,也是一句一句交替着写黛玉宝钗的。一个是阆苑仙葩(宝钗),一个是美玉无瑕(黛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宝钗),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黛玉)?一个枉自嗟呀(黛玉),一个空劳牵挂(宝钗)。一个是水中月(黛玉),一个是镜中花(宝钗)。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黛玉)如此解说,不知诸位看官然否?
所以,无论是解析其意,还是对照十二钗判词,又或者依据红楼曲子的顺序,这一首《枉凝眉》说的都是黛玉和宝钗的一生,从出身背景到与宝玉的缘分,到最后的命运结局,因为其他十钗的十支曲子,也说的是她们各自的一生。以此可以判断,《枉凝眉》系黛玉宝钗合咏之曲。
苹果用户打赏通道
喜欢本文的读者,可以扫描上方小程序码向作者打赏哦

下方二维码,关注更多公众号
红楼梦研究
公众号:HLMYJ001
投稿:[email protected]
小编微信:dongzhu1968
礼拜四读书会
公众号:ThurReading
官方QQ群:321868457
小编微信:K15311001
纵横谈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
第3个回答  2022-03-11
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email protected]
作者
情不情 意昕
《红楼梦》里有许多未解之谜,当然也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例如红楼梦第五回的曲子十四首,其中《枉凝眉》就各说纷纭。而大众流行的的观点是《枉凝眉》讲的是宝玉黛玉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刘心武先生则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地认为此曲子是史湘云和妙玉二钗的合咏,而这一观点已经有很多人批判过,在此我们不另作论述。那么,究竟该曲子吟唱的是谁的命运呢,要想拨开这团迷雾,还得逐字逐句来分析。
首先,来分析红楼梦14支曲子。书中原文: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请问演何词曲。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
歌毕,还要歌副曲。【甲戌侧批:是极!香菱、晴雯辈岂可无,亦不必再。】
虽然红楼梦人物众多,可见这14支曲是对应十二正钗的。

第一首是红楼梦引子,也是红楼序曲,大家都知,没任何争议。第 14首是收尾总结 《收尾·飞鸟各投林》,也无异议。剩下的12支曲子对应12金钗,没有争议的是第四支《恨无常》到第十三支《好事终》,他们分别对应了钗黛除外的其他金陵十钗,也与十二钗判词遥相呼应。
曲名
对应人物
备注
引子
十二正钗
序曲
终身误

标题对应薛宝钗
枉凝眉


标题对应林黛玉
恨无常
元春
宝玉同胞姐姐
分骨肉
探春
宝玉同父妹妹
乐中悲
湘云
宝玉欣赏的女性
世难容
妙玉
宝玉欣赏的女性
喜冤家
迎春
宝玉同族姐妹
虚花悟
惜春
宝玉同族姐妹
聪明累
王熙凤
宝玉堂嫂
留余庆
巧姐
宝玉堂侄女
晚韶华
李纨
宝玉家嫂
好事终
秦可卿
宝玉侄媳妇
飞鸟各投林
十二正钗
收尾
我们,先看中间十二支曲对应人物的排序,并非按社会地位顺序排名,也并非按长幼辈分次序排列,更不是按姓氏笔画也没有注明排名不分先后,笔者推测,可能是依照宝玉内心情感的亲疏先后来排序,那么剩余前两位的黛钗是如何排名呢?存在问题的就只是第二支《终身误》和第三支《枉凝眉》。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两支曲子对应谁不明确,也有争议。排除其他对应工整的十钗之后,只剩下薛宝钗和林黛玉。《终身误》对应薛宝钗?《枉凝眉》 对应林黛玉? 很显然并非如此。不管是黛玉还是宝钗,都是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到底谁应该排十二金钗第一,也许作者自己都不知道。
红楼判词第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把黛玉宝钗写在一起,不分伯仲,而且作者对于钗黛的感情也往往交织在了一起。钗黛合体,也是红学家俞平伯先生一直所提倡主张“两美合一”的观点。从曹雪芹先生原稿《红楼梦》前40回的宝黛钗三角关系,黛钗互怼,到后40回,黛钗同合,“结金兰契”,同认一母,黛钗一直交织在一起。因此最后作者是把两支曲子写给两个人,每支曲子都是钗黛合写,一人一句地写。
当然,《终身误》在此不多加赘言,大家都比较一致认同此曲是黛钗的合咏,从曲子中可以得出明确的解答。而《枉凝眉》则写地较为隐蔽,容易让人误解。

最流行的观点认为“阆苑仙葩”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是指贾宝玉,曲子咏叹的是从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写黛玉泪尽而亡的悲惨命运。但是果真如此吗?这种论点是否经得起推敲?相信很多红迷朋友们都在心中存疑已久。因此,我们要探究《枉凝眉》到底咏叹的是谁的人物品格、气质和命运,此时还是要回到文本,一字一句来分析,拨开迷雾见天日。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一个是阆苑仙葩
首先,我们来分析“阆苑”之所在。阆苑,也称阆风苑,传说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与瑶池含义类似。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东晋葛洪《神仙传》:“昆仑圃阆风苑,有玉楼十二,玄室九层,右瑶池,左翠水,环以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王母所居也。”宋词中也有多处提到阆苑,如:“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欧阳修)”“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王安石)”
一般说来,阆苑也就是一座园林的美誉而已。若是把“天上人间诸景备”、“谁信人间有此境”、“仙境别红尘”的大观园比作“阆苑”,也算比较合理的。在红楼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写道: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象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书中暗示这里就像太虚幻境。
此外,阆苑也指帝王宫苑。李商隐的诗句有云:十二层城阆苑西,平时避暑拂虹霓。宝钗在大观园居住的也正是“蘅芜苑”,曹雪芹用字是很讲究的,大观园中,没有一处的地名建筑风格是重复的,潇湘馆、秋爽斋、怡红院、稻香村,这馆、斋、村、院,都各自代表了主人的性格和身份特征,大观园众钗居所唯独宝钗蘅芜苑用“苑”字。
而与帝王宫苑结缘最深的是什么花呢?当然首推牡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中,作者借“占花名”巧妙地把抽签人的性格、命运隐喻其中。宝钗先掣出一支“牡丹”,附注为“艳冠群芳“四字,其评为“任是无情也动人”,正与其判词相照应——仙界牡丹花神。
而“葩,花。”《说文》葩,华也。“谓花之丽采美盛。”仙葩,顾名思义,仙境奇葩,非艳冠群芳的牡丹莫属也。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不管是外貌,品相,才华和性格,都是在大观园中出类拔萃的,与黛玉相比也毫不逊色。在第五回中曹公如此形容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富态而俊艳,颇有牡丹风格。
再者,冯其庸在《敝帚集》中承认,“如果要用‘花’或‘花魂’来形容比喻大观园中的诸艳,则首推薛宝钗,而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这个比喻专属林黛玉。宝钗患有热毒,需服用“冷香丸”,而这冷香丸则是用12种奇花搭配而成,以花为药者,新雅奇甚哉。
另外,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书中写道:“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这里的“姣花软玉”,也可说是仙葩、美玉之写照。文中“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将宝钗与“仙姿”相连,可见“仙葩”是宝钗无疑了。
因此,以拙见来看,“阆苑仙葩”意指薛宝钗更为合情合理,阆苑就是蘅芜苑,仙葩就是百花之主——牡丹花神。
一个是美玉无瑕
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认定宝玉就是“美玉无瑕”,难道就因为宝玉的名字里有一个“玉”字,抑或是宝玉衔玉而生?如此解释,实在流于表面化,不能令人信服。在第三回中有《西江月》二词,概括了宝玉的秉性。“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笑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等等,形容宝玉极恰,虽然红学家李希凡先生曾评论说:“都是表面的贬,实质却在褒。”但是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宝玉并非完美无瑕之人。
而且在文章中宝玉多次自谦为“浊玉”、“浊物”,他常挂在嘴边的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在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也写道:“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足以说明无论是宝玉自个儿亦或曹公都是如此描状,怎么会突然大言不惭自诩是“美玉无瑕”呢?明显比较牵强附会。就算是脂砚斋评语也多次称其为“愚物”、“痴物”,绝无“美玉无瑕”的比喻。
况且纵观全文,宝玉并非“无暇之人”,他本身就存在许多缺陷弱点,性格中就有软弱的一面,作者也并未讳言,而把宝玉描画成一个完美之人。再者,此红楼梦曲写的是十二钗的命运,怎么会莫名其妙把宝玉拉进来单独作曲呢?
可能大家会有进一步的疑问,如果不是宝玉,那“美玉无瑕”究竟指谁呢?其实在全书中提到“玉”的很多,光名字中带玉字的就有宝玉黛玉妙玉红玉等人。
那究竟此处的“美玉”指的是妙玉还是黛玉呢?写妙玉的曲子是《世难容》,“好一似,无瑕美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作者在写妙玉的曲子时,用的是人名代入法。因为妙玉的名字里有个“玉”字,就在曲中说她是“无瑕美玉遭泥陷 ”。全书中也再无其他任何一处,把妙玉说成美玉了。“玉”也绝对不是贾宝玉的专称,不要一提到玉就说是贾宝玉。黛玉名字中也有个玉,所以也可以称为美玉,和妙玉一样是美丽无暇的玉。
从红楼梦全书看来,不管是在“假宝玉”还是“真雪芹”的心底,只有黛玉才称得上是“美玉无瑕”。我们且看宝玉眼中心底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神仙似的妹妹”!用如此笔墨描绘了一幅美人图,可见黛玉的美貌性情,是绝世独立的,与众不同的美。
《葬花词》中有云:“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黛玉的自况,也是其个人品格的铿锵之音。
因此,美玉无瑕,“美玉”应当所指是黛玉,而非宝玉或妙玉。全文中的女性人物用“无瑕”来描写的,也只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妙玉是“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了。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说的是宝钗。“没奇缘”,谐音蘅芜苑,也有“恨无缘”之意。宝钗和宝玉,没有前世姻缘,只有今生的“金玉良缘”,所以今生又遇着他,最后嫁给了他,然而宝钗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宝玉心心念念牵挂的一直都是他唯一知己黛玉。宝钗虽艳丽如牡丹,而宝玉最后还是远走他乡,出家做了和尚,她独守空房,终未能赢得“一人心”,与宝玉也不过是“有份而无缘”罢了。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说的是黛玉。宝黛之间有前世姻缘,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牵绊,绛珠仙子降世还泪之说,足见“木石前盟”的奇缘之深。文中第一回写到绛珠仙子的心声:“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
然而明明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前缘未了,且看今生宝黛第一次相见情景: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脂砚斋批到:“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此二人的初遇,黛玉见宝玉是一“惊”,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乎外,犹如电光火石般,一切在相逢那一刻,命运已经开始纠缠不休,直到泪尽而亡。黛玉在痴情榜上乃“情情”也,痴情专情钟情于一人,对自己的知己挚爱一往情深,从一而终。她所有的心事和眼泪,都只为他而伤为他而流,而最后所有的“心事”都随火而化,随风而逝。
一个枉自嗟呀
说的是黛玉总是一个人悲叹流泪,“枉”,即徒然,空,白之意。在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到的花签是芙蓉,题着诗曰:莫怨东风当自嗟。感叹红颜胜人多薄命,道尽黛玉命运之悲之叹。
脂砚斋言“黛玉情情”,痴情专情长情之人,来人世间走一遭,为还泪而来,泪尽而亡,最终所有的“情”都付诸一炬,不留下只言片语,恍然从未来过,“有人情痴得,不怕天地变”。痴情错付,到头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片白茫茫里面,让情痴一洗恨怨。
一个空劳牵挂
说的是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且看书中写宝玉挨打后宝钗的情形: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此段宝钗不小心流露出的对宝玉的情意,甚显女儿娇态,内敛含蓄,欲说还羞。脂砚斋批语有八十回后“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一回,宝钗劝诫宝玉读孔孟之道,学经世致用之学,虽被宝玉生分,当可知宝钗其实对宝玉也是时时关心,谆谆规劝其步入世俗正道,要不然也不会明知宝玉的“离经叛道”而说出这番话来。虽最后与宝玉结成连理,但宝玉念念不忘的不是她,虽身在眼前,心却在千里之外。宝钗深知此情,却也无可奈何,爱情不是她所能追求和强求的,家族命运和女子德行才是她应去尽的责任和操守。宝玉远走出家后,留下守寡的宝钗独守空房,独自等待,无望的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水中月,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一切法(事物)都无实体。后用来喻指虚幻的景象,不能成为现实。语出《大智度论·初品·十喻》:“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这里暗指黛玉。水,象征黛玉之泪。月也指天,暗示黛玉绛珠仙草身份,且原文中有黛玉诗“冷月葬花魂”等;当然也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有人说是暗示黛玉最后投水入月而死的结局。
脂批在《牡丹亭》后注:伏黛玉死(杜丽娘为中秋月夜死)。湘、黛中秋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喻死之所在也)
“冷月葬花魂”一句,寓意黛玉在月圆之夜,投入寒塘,月影凌乱后,绛珠花魂驾鹤升天,是为凄美结局,与枉凝眉中的“水中月”摇摇相对。
一个是镜中花
说的是宝钗,古时的镜为铜镜,属金,暗指宝钗,且花与宝钗所吃四时之花制成的“冷香丸”相匹配,又说宝钗是群芳之冠——牡丹花。“镜中花”也有宝钗婚后处境如镜中观花,可望而不可及也,最后容颜老去,对镜空叹的结局之意。
细究是如此,合起来看,无论是水中月,还是镜中花,其实都有虚无之意。《说岳全传》第六一回:“阿弥陀佛,为人在世,原是镜花水月。”在此是说宝玉与钗黛二人最终都没有缘分,一切都只不过是虚空一场,都是幻象,不是真实的。这也是红楼梦的主旨。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最后一句,又落脚到黛玉身上。绛珠仙草为“还泪”而生。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

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因此,我们仔细推敲《枉凝眉》,发现其实和《终生误》一样,也是一句一句交替着写黛玉宝钗的。一个是阆苑仙葩(宝钗),一个是美玉无瑕(黛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宝钗),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黛玉)?一个枉自嗟呀(黛玉),一个空劳牵挂(宝钗)。一个是水中月(黛玉),一个是镜中花(宝钗)。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黛玉)如此解说,不知诸位看官然否?
所以,无论是解析其意,还是对照十二钗判词,又或者依据红楼曲子的顺序,这一首《枉凝眉》说的都是黛玉和宝钗的一生,从出身背景到与宝玉的缘分,到最后的命运结局,因为其他十钗的十支曲子,也说的是她们各自的一生。以此可以判断,《枉凝眉》系黛玉宝钗合咏之曲。
苹果用户打赏通道
喜欢本文的读者,可以扫描上方小程序码向作者打赏哦

下方二维码,关注更多公众号
红楼梦研究
公众号:HLMYJ001
投稿:[email protected]
小编微信:dongzhu1968
礼拜四读书会
公众号:ThurReading
官方QQ群:321868457
小编微信:K15311001
纵横谈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当代应
第4个回答  2022-03-11
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email protected]
作者
情不情 意昕
《红楼梦》里有许多未解之谜,当然也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例如红楼梦第五回的曲子十四首,其中《枉凝眉》就各说纷纭。而大众流行的的观点是《枉凝眉》讲的是宝玉黛玉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刘心武先生则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地认为此曲子是史湘云和妙玉二钗的合咏,而这一观点已经有很多人批判过,在此我们不另作论述。那么,究竟该曲子吟唱的是谁的命运呢,要想拨开这团迷雾,还得逐字逐句来分析。
首先,来分析红楼梦14支曲子。书中原文: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请问演何词曲。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
歌毕,还要歌副曲。【甲戌侧批:是极!香菱、晴雯辈岂可无,亦不必再。】
虽然红楼梦人物众多,可见这14支曲是对应十二正钗的。

第一首是红楼梦引子,也是红楼序曲,大家都知,没任何争议。第 14首是收尾总结 《收尾·飞鸟各投林》,也无异议。剩下的12支曲子对应12金钗,没有争议的是第四支《恨无常》到第十三支《好事终》,他们分别对应了钗黛除外的其他金陵十钗,也与十二钗判词遥相呼应。
曲名
对应人物
备注
引子
十二正钗
序曲
终身误

标题对应薛宝钗
枉凝眉


标题对应林黛玉
恨无常
元春
宝玉同胞姐姐
分骨肉
探春
宝玉同父妹妹
乐中悲
湘云
宝玉欣赏的女性
世难容
妙玉
宝玉欣赏的女性
喜冤家
迎春
宝玉同族姐妹
虚花悟
惜春
宝玉同族姐妹
聪明累
王熙凤
宝玉堂嫂
留余庆
巧姐
宝玉堂侄女
晚韶华
李纨
宝玉家嫂
好事终
秦可卿
宝玉侄媳妇
飞鸟各投林
十二正钗
收尾
我们,先看中间十二支曲对应人物的排序,并非按社会地位顺序排名,也并非按长幼辈分次序排列,更不是按姓氏笔画也没有注明排名不分先后,笔者推测,可能是依照宝玉内心情感的亲疏先后来排序,那么剩余前两位的黛钗是如何排名呢?存在问题的就只是第二支《终身误》和第三支《枉凝眉》。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两支曲子对应谁不明确,也有争议。排除其他对应工整的十钗之后,只剩下薛宝钗和林黛玉。《终身误》对应薛宝钗?《枉凝眉》 对应林黛玉? 很显然并非如此。不管是黛玉还是宝钗,都是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到底谁应该排十二金钗第一,也许作者自己都不知道。
红楼判词第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把黛玉宝钗写在一起,不分伯仲,而且作者对于钗黛的感情也往往交织在了一起。钗黛合体,也是红学家俞平伯先生一直所提倡主张“两美合一”的观点。从曹雪芹先生原稿《红楼梦》前40回的宝黛钗三角关系,黛钗互怼,到后40回,黛钗同合,“结金兰契”,同认一母,黛钗一直交织在一起。因此最后作者是把两支曲子写给两个人,每支曲子都是钗黛合写,一人一句地写。
当然,《终身误》在此不多加赘言,大家都比较一致认同此曲是黛钗的合咏,从曲子中可以得出明确的解答。而《枉凝眉》则写地较为隐蔽,容易让人误解。

最流行的观点认为“阆苑仙葩”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是指贾宝玉,曲子咏叹的是从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写黛玉泪尽而亡的悲惨命运。但是果真如此吗?这种论点是否经得起推敲?相信很多红迷朋友们都在心中存疑已久。因此,我们要探究《枉凝眉》到底咏叹的是谁的人物品格、气质和命运,此时还是要回到文本,一字一句来分析,拨开迷雾见天日。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一个是阆苑仙葩
首先,我们来分析“阆苑”之所在。阆苑,也称阆风苑,传说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与瑶池含义类似。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东晋葛洪《神仙传》:“昆仑圃阆风苑,有玉楼十二,玄室九层,右瑶池,左翠水,环以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王母所居也。”宋词中也有多处提到阆苑,如:“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欧阳修)”“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王安石)”
一般说来,阆苑也就是一座园林的美誉而已。若是把“天上人间诸景备”、“谁信人间有此境”、“仙境别红尘”的大观园比作“阆苑”,也算比较合理的。在红楼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写道: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象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书中暗示这里就像太虚幻境。
此外,阆苑也指帝王宫苑。李商隐的诗句有云:十二层城阆苑西,平时避暑拂虹霓。宝钗在大观园居住的也正是“蘅芜苑”,曹雪芹用字是很讲究的,大观园中,没有一处的地名建筑风格是重复的,潇湘馆、秋爽斋、怡红院、稻香村,这馆、斋、村、院,都各自代表了主人的性格和身份特征,大观园众钗居所唯独宝钗蘅芜苑用“苑”字。
而与帝王宫苑结缘最深的是什么花呢?当然首推牡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中,作者借“占花名”巧妙地把抽签人的性格、命运隐喻其中。宝钗先掣出一支“牡丹”,附注为“艳冠群芳“四字,其评为“任是无情也动人”,正与其判词相照应——仙界牡丹花神。
而“葩,花。”《说文》葩,华也。“谓花之丽采美盛。”仙葩,顾名思义,仙境奇葩,非艳冠群芳的牡丹莫属也。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不管是外貌,品相,才华和性格,都是在大观园中出类拔萃的,与黛玉相比也毫不逊色。在第五回中曹公如此形容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富态而俊艳,颇有牡丹风格。
再者,冯其庸在《敝帚集》中承认,“如果要用‘花’或‘花魂’来形容比喻大观园中的诸艳,则首推薛宝钗,而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这个比喻专属林黛玉。宝钗患有热毒,需服用“冷香丸”,而这冷香丸则是用12种奇花搭配而成,以花为药者,新雅奇甚哉。
另外,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书中写道:“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这里的“姣花软玉”,也可说是仙葩、美玉之写照。文中“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将宝钗与“仙姿”相连,可见“仙葩”是宝钗无疑了。
因此,以拙见来看,“阆苑仙葩”意指薛宝钗更为合情合理,阆苑就是蘅芜苑,仙葩就是百花之主——牡丹花神。
一个是美玉无瑕
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认定宝玉就是“美玉无瑕”,难道就因为宝玉的名字里有一个“玉”字,抑或是宝玉衔玉而生?如此解释,实在流于表面化,不能令人信服。在第三回中有《西江月》二词,概括了宝玉的秉性。“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笑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等等,形容宝玉极恰,虽然红学家李希凡先生曾评论说:“都是表面的贬,实质却在褒。”但是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宝玉并非完美无瑕之人。
而且在文章中宝玉多次自谦为“浊玉”、“浊物”,他常挂在嘴边的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在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也写道:“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足以说明无论是宝玉自个儿亦或曹公都是如此描状,怎么会突然大言不惭自诩是“美玉无瑕”呢?明显比较牵强附会。就算是脂砚斋评语也多次称其为“愚物”、“痴物”,绝无“美玉无瑕”的比喻。
况且纵观全文,宝玉并非“无暇之人”,他本身就存在许多缺陷弱点,性格中就有软弱的一面,作者也并未讳言,而把宝玉描画成一个完美之人。再者,此红楼梦曲写的是十二钗的命运,怎么会莫名其妙把宝玉拉进来单独作曲呢?
可能大家会有进一步的疑问,如果不是宝玉,那“美玉无瑕”究竟指谁呢?其实在全书中提到“玉”的很多,光名字中带玉字的就有宝玉黛玉妙玉红玉等人。
那究竟此处的“美玉”指的是妙玉还是黛玉呢?写妙玉的曲子是《世难容》,“好一似,无瑕美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作者在写妙玉的曲子时,用的是人名代入法。因为妙玉的名字里有个“玉”字,就在曲中说她是“无瑕美玉遭泥陷 ”。全书中也再无其他任何一处,把妙玉说成美玉了。“玉”也绝对不是贾宝玉的专称,不要一提到玉就说是贾宝玉。黛玉名字中也有个玉,所以也可以称为美玉,和妙玉一样是美丽无暇的玉。
从红楼梦全书看来,不管是在“假宝玉”还是“真雪芹”的心底,只有黛玉才称得上是“美玉无瑕”。我们且看宝玉眼中心底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神仙似的妹妹”!用如此笔墨描绘了一幅美人图,可见黛玉的美貌性情,是绝世独立的,与众不同的美。
《葬花词》中有云:“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黛玉的自况,也是其个人品格的铿锵之音。
因此,美玉无瑕,“美玉”应当所指是黛玉,而非宝玉或妙玉。全文中的女性人物用“无瑕”来描写的,也只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妙玉是“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了。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说的是宝钗。“没奇缘”,谐音蘅芜苑,也有“恨无缘”之意。宝钗和宝玉,没有前世姻缘,只有今生的“金玉良缘”,所以今生又遇着他,最后嫁给了他,然而宝钗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宝玉心心念念牵挂的一直都是他唯一知己黛玉。宝钗虽艳丽如牡丹,而宝玉最后还是远走他乡,出家做了和尚,她独守空房,终未能赢得“一人心”,与宝玉也不过是“有份而无缘”罢了。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说的是黛玉。宝黛之间有前世姻缘,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牵绊,绛珠仙子降世还泪之说,足见“木石前盟”的奇缘之深。文中第一回写到绛珠仙子的心声:“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
然而明明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前缘未了,且看今生宝黛第一次相见情景: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脂砚斋批到:“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此二人的初遇,黛玉见宝玉是一“惊”,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乎外,犹如电光火石般,一切在相逢那一刻,命运已经开始纠缠不休,直到泪尽而亡。黛玉在痴情榜上乃“情情”也,痴情专情钟情于一人,对自己的知己挚爱一往情深,从一而终。她所有的心事和眼泪,都只为他而伤为他而流,而最后所有的“心事”都随火而化,随风而逝。
一个枉自嗟呀
说的是黛玉总是一个人悲叹流泪,“枉”,即徒然,空,白之意。在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到的花签是芙蓉,题着诗曰:莫怨东风当自嗟。感叹红颜胜人多薄命,道尽黛玉命运之悲之叹。
脂砚斋言“黛玉情情”,痴情专情长情之人,来人世间走一遭,为还泪而来,泪尽而亡,最终所有的“情”都付诸一炬,不留下只言片语,恍然从未来过,“有人情痴得,不怕天地变”。痴情错付,到头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片白茫茫里面,让情痴一洗恨怨。
一个空劳牵挂
说的是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且看书中写宝玉挨打后宝钗的情形: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此段宝钗不小心流露出的对宝玉的情意,甚显女儿娇态,内敛含蓄,欲说还羞。脂砚斋批语有八十回后“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一回,宝钗劝诫宝玉读孔孟之道,学经世致用之学,虽被宝玉生分,当可知宝钗其实对宝玉也是时时关心,谆谆规劝其步入世俗正道,要不然也不会明知宝玉的“离经叛道”而说出这番话来。虽最后与宝玉结成连理,但宝玉念念不忘的不是她,虽身在眼前,心却在千里之外。宝钗深知此情,却也无可奈何,爱情不是她所能追求和强求的,家族命运和女子德行才是她应去尽的责任和操守。宝玉远走出家后,留下守寡的宝钗独守空房,独自等待,无望的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水中月,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一切法(事物)都无实体。后用来喻指虚幻的景象,不能成为现实。语出《大智度论·初品·十喻》:“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这里暗指黛玉。水,象征黛玉之泪。月也指天,暗示黛玉绛珠仙草身份,且原文中有黛玉诗“冷月葬花魂”等;当然也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有人说是暗示黛玉最后投水入月而死的结局。
脂批在《牡丹亭》后注:伏黛玉死(杜丽娘为中秋月夜死)。湘、黛中秋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喻死之所在也)
“冷月葬花魂”一句,寓意黛玉在月圆之夜,投入寒塘,月影凌乱后,绛珠花魂驾鹤升天,是为凄美结局,与枉凝眉中的“水中月”摇摇相对。
一个是镜中花
说的是宝钗,古时的镜为铜镜,属金,暗指宝钗,且花与宝钗所吃四时之花制成的“冷香丸”相匹配,又说宝钗是群芳之冠——牡丹花。“镜中花”也有宝钗婚后处境如镜中观花,可望而不可及也,最后容颜老去,对镜空叹的结局之意。
细究是如此,合起来看,无论是水中月,还是镜中花,其实都有虚无之意。《说岳全传》第六一回:“阿弥陀佛,为人在世,原是镜花水月。”在此是说宝玉与钗黛二人最终都没有缘分,一切都只不过是虚空一场,都是幻象,不是真实的。这也是红楼梦的主旨。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最后一句,又落脚到黛玉身上。绛珠仙草为“还泪”而生。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

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因此,我们仔细推敲《枉凝眉》,发现其实和《终生误》一样,也是一句一句交替着写黛玉宝钗的。一个是阆苑仙葩(宝钗),一个是美玉无瑕(黛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宝钗),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黛玉)?一个枉自嗟呀(黛玉),一个空劳牵挂(宝钗)。一个是水中月(黛玉),一个是镜中花(宝钗)。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黛玉)如此解说,不知诸位看官然否?
所以,无论是解析其意,还是对照十二钗判词,又或者依据红楼曲子的顺序,这一首《枉凝眉》说的都是黛玉和宝钗的一生,从出身背景到与宝玉的缘分,到最后的命运结局,因为其他十钗的十支曲子,也说的是她们各自的一生。以此可以判断,《枉凝眉》系黛玉宝钗合咏之曲。
苹果用户打赏通道
喜欢本文的读者,可以扫描上方小程序码向作者打赏哦

下方二维码,关注更多公众号
红楼梦研究
公众号:HLMYJ001
投稿:[email protected]
小编微信:dongzhu1968
礼拜四读书会
公众号:ThurReading
官方QQ群:321868457
小编微信:K15311001
纵横谈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