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惊现罕见积沙墓,被盗2000年仍存大量珍宝,你听说过吗?

如题所述

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村是以务农为生的百人村庄。2005年春节前夕,突然传来的爆炸声打破了新年的喜悦,在他们的耕地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洞穴,村民们不明所以,依然报了案。一经报案,被吸引来的不止是警察,还有“嗅觉”灵敏的考古学家。


古墓探秘

200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该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他们发现,这是一座诡秘的墓葬。郭庄古墓的构造十分的奇特,墓向朝东,墓葬形制均呈土圹“甲”字形,墓上由夯筑封冢。墓室上部填7米厚的夯土,下部填厚度超过10米的纯净细沙,积沙之厚实属国内罕见。

面对如此厚重的积沙积石,专家不由说了一句:真是用心良苦。中国古代崇尚厚葬,因此盗墓之风也随之兴盛,墓葬防盗与盗墓贼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了防盗,不少古人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只为防盗。

在清去了10米多厚的积沙后考古人员终于找到了两具木箱室,然而里面却空空如也,据专家推测,这是墓主人用来迷惑盗墓贼用的疑棺。那真正的棺椁一定就在下面,考古人员进一步挖掘,终于,深埋在积沙中的棺椁终于重见天日。

然而就在此时,考古人员最不愿看到的盗洞出现了。现场共发现12个盗洞,据现场考证,最早的盗洞出现在汉代,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其中两个盗洞打到了椁上,内椁已经被挖开。那么,盗洞究竟进入棺内多深?椁中的陪葬品是否被盗?考古队员们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

考古人员们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挖掘。若是什么也没有当然用不了如此漫长的时间,考古队是收获满满:甬钟、编磬、升鼎、四耳圆鉴、龙耳虎座方壶等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相继出土。大墓在经历了12次的盗挖之后还能发现种类如此齐全的礼乐器物,这使得现场的考古工作者们兴奋不已。


好计谋的墓主人

按理说,一个在2000多年前就被发现的墓穴,经历了2000多年时光流逝,应该早已被“洗劫一空”才对。世上能有多少人面对奇珍异宝不心动呢?通过盗洞的时间判断,这个墓穴一直被人惦记是真实的,但被盗的宝藏属实不多也是真实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墓主真是好计谋!他设计出的独特的“防盗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郭庄古墓是一座罕见的积石积沙墓,要想在厚达10米的细砂层中打盗洞,对当时的盗墓者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沙子里边用上大量又大又重的石头块,里里外外裹上好几层,虽然盗墓者挖了洞,但是石头掉下来,盗墓者对石头又无可奈何,所以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另外一个问题随之而来,究竟是哪个“大人物”的墓穴能设计如此巧妙?

墓主人是何身份?

据考古专家介绍说,战国之前,墓葬大都是平冢,不封土,从地面上看不出来,不用防盗。战国以后,厚葬逐渐在上层贵族中形成一种“潮流”,开始出现大量的封土起冢墓。从这个意义上说,墓葬防盗技术是从战国时期兴起的,这也成为了判断郭庄古墓年代的一个参考依据。

当然,仅从这点是无法判断墓主人的真实身份的,顶多能判断出一个大概的年代。在众多的陪葬品中,考古工作者们开始了艰难的探寻。

在墓坑中部,考古人员发现了7只升鼎。鼎是级别高低的标志性器物,七鼎是诸侯级的规格。郭庄古墓东边三公里处正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国故城。

那么,这位神秘的墓主人会不会是蔡国的某位国君呢?

明显不是,蔡国早在春秋中期就已经灭亡,而从古墓的防盗技术来看,应该是战国早期的墓葬,那时这里早已经成为楚国的疆域。

那会不会是楚国某位声名显赫的贵族呢?

因青铜器锈饰较重,多数铭文还未清出,从已基本清浅出的方壶、编钟、浴缶上的部分铭文看,已出现了“吴土”、“竟孙”、“曾侯”、“陈”、“许”字样,说明墓主人和吴国、曾国、陈国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这些铭文,专家们达成一个共识:墓主是一位地位显赫的高级贵族。一定与楚平王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平王我想很多人都了解,正是那位被伍子胥“鞭尸掘坟”,在被称为“中国盗墓史上最著名的掘墓事件”中充当主人公的倒霉蛋。

《史记》有载:楚平王信用奸臣,逼太子建出亡,杀害直臣伍奢及其子伍尚,伍奢另一子伍员即伍子胥被迫流亡国外。楚平王死后,楚昭王立,伍子胥率吴军伐楚,击败楚军主力,占领楚都郢。“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因为他煞费苦心建立一套完整的防盗体系,明显是有着“前车之鉴”或是被什么人吓到了,按照时间推理,楚平王的契合度是相当高。

虽然基本判断如此,但至今还未有一个专家发声,向世人揭示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7
我听说过,因为这件事当时的震撼力和影响力都非常的大。
第2个回答  2021-04-06
听说过,我对这件事情也非常的惊讶,可以看出这些盗墓者非常的可恨。
第3个回答  2021-03-16
我没有听过,因为没有过多的关注过这一块,不了解它,所以也不知道它里面有没有大量的珍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