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为什么这么盛行

如题所述

昨天文章在分析蚂蚁上市的事情,其中有分析到借呗和花呗占到了蚂蚁集团39%收入的时候,也顺带分析了下当前这样琳琅满目消费贷刺激下,让很多年轻人,乃至大学生就早早的进入到透支消费的习惯里,一边享受着消费主义带来的一时快感,一边陷入以债养债的恶性循环里。

文章发出去后,不少读者也对这样的一个消费主义盛行、消费贷层出不穷的现象也感到十分反感。

其中有一位读者的留言,让我颇为触动。

这其实并不是个例,虽然没有权威数据统计,当前年轻人群体和大学生群体里的借贷比例。

但从我们日常接触的情况看,当前年轻人和大学生群体,因为提前透支消费而早早进入以债养债的

所以今天文章就专门聊聊当前盛行的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现象。

消费主义,是人类文明进入到工业化时代后所催生出来的一个新现象。

在工业化时代之前,人类整体生产力水平还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别说消费主义,平常大家基本都是能图个温饱三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是属于低欲状态,平常也不会有什么娱乐生活。

那个时候,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去做富余的消费。

所以在生产力不足的古代,是不可能有消费主义现象。

然而在资本主义进入到工业化时代后,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水平飞跃发展,使得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生产力大大超过人类日常消费水平的情况下。

一开始,这还让人类很不习惯,因为骤然从古代那种比较枯竭的消费观念里,要骤然到这样一个生产力过剩的时代,人类的生活习惯还不能一下子转换过来。

于是,1929年大萧条就出现了,本质上就是因为生产力太过于富余,导致的产能过剩的问题。

后来,这些资本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宣传"消费主义"。

既然当前生产力水平早就超过人们日常正常生活需要,那么就要不断刺激人们消费其平时并不太需要的东西。

人类不断去消费自己日常生活所需之外的富余消费,就是所谓的消费主义。

于是在西方国家,节约不再是美德,反而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体现。

随之而来的是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盛行。

美国是在1950年就出现了第一张信用卡,这实际上也是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消费主义的时代。

本质上,消费主义是资本家为了最大程度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来继续虏获利润而营造大半个世纪的"信息茧房"。

在资本家所营造的消费主义信息茧房里,过度消费成为了"享受生活"。

这使得人们可以为了那些自己生活本来并不需要的"附加物"去支付高额金钱进行消费。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钻石。

钻石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广告。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句广告语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也是洗脑最彻底的一句广告语。

本来钻石并不是什么稀缺品,地球上的钻石储量是极大的。

但以戴比尔斯为首的钻石生产商,通过垄断钻石供需,并通过把钻石和爱情做了这样的深度绑定,直接赋予了钻石更高的消费价值。

很多时候,消费者购买钻石,并不是因为钻石有多美,有多稀缺,只是以此来证明自己是爱对方的。

资本家实际上就是这样,通过把人类的各种欲望追求,跟物质做了一个高度绑定之后,就把本来人类并不太需要的一些日常生活之外的物质需求,直接赋予了更高的消费价值,从而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掏出更多的钱,来消费其实本来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就是消费主义。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乃至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

消费主义的浪潮越来越盛行。

以手机为例,在手机性能开始大幅度溢出之后,资本家们为了维持手机销量,仍然保持每年至少更新一代手机,推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手机型号,即使这些手机型号背后往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从摄像头最早只有100万像素,到600万,到1200万,再到1亿像素,来不断刺激人们这种感官物欲追求。

后来发现这个6000万像素和1亿像素的区别也并不是很大的时候。

就出现了单摄像头进化到了双摄像头,再从双摄像头进化到四摄像头。

摄像头越来越多……把手机搞得跟蜘蛛一样。

手机生产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消费刺激力度,是为了刺激消费者的物欲感官,来逼迫他们来不断的更换手机。

可能本来我们手里的手机正常使用个三年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因为这类推陈出新的不断宣传,让我们不断的换一部又一部的手机。

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生活必需品,我们的确是需要手机。

但每年更换一部手机,就成为了消费主义之下,我们所进行的没有必要的消费。

而这也就成为了资本家赚取我们利润的最主要方式。

可见,消费主义本质上就是建立在人类各种欲望基础上,是人类在解决了最基本生存问题后,基于欲望,在享受生活的幌子下,所做的大量不必要的消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应该去辩证的看待。

所以消费主义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并不能完全断定其一定是不好的。

消费主义也有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面。

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的不断推陈出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

就以手机性能为例,如果不是消费主义支撑手机厂商每年不断推出这样大量新机型,手机性能也很难保持每年高速飞跃的发展。

你很难说,手机性能这样高速发展下去,是否会量变引起质变,让我们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化到下一个次代里。

因为当人们对于手机性能提升的消费动力越发不足的时候,这些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就会绞尽脑汁去想着新的刺激我们消费的方式,比如不断去优化VR/AR,乃至科幻小说常见的这种"浸入式头盔",甚至是脑部接入式拟真体验,这都是需要资本家基于对利润追求,而不断自我进化的过程,最终进入到一个类似"赛博朋克"的世界里

所以消费主义客观来说,也确实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

消费主义的盛行,带来的是大量的资源浪费,我们每年报废的手机有多少,基于不必要消费所浪费的能源资源又有多少,因此产生的不必要的垃圾又有多少?

这都是一个又一个天文数字。

同时,消费是要量力而行。

一个年收入上千万的富豪,他要怎么消费,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深受消费主义荼毒的,往往是经济能力并不怎么样的普通消费者。

反倒是年收入上千万的这些富豪,他们每年赚到的钱,早就远远超过其个人所能消费的极限。

这使得富豪阶层相比消费主义,更流行的是"投资主义"。

也就是越是富有的人,越崇尚投资,越喜欢去钱生钱。

反倒是越不富有的人,越需要通过消费主义,来满足自己一些欲望,来实现所谓的"精致生活"。

于是,这就会带来一个结果。

富有的人越富有。

贫穷的人越贫穷,因为存不了钱。

平时赚到的钱,大都是月光消费了。

长此以往,就会带来一个新的结果,就是阶级固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特别是二战之后,就基本进入到一个阶级不断固化的状态。

而消费主义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些富豪阶层,用来把普通民众通过"无节制的消费"丧失往上突破阶层的可能性。

因为这些富豪阶层,基本都是资本家阶层,也就是大力度推行消费主义的这些阶层。

这还有另外一个例子。

消费主义,跟当前另外一个流行文化做了一个深度有机的结合。

就是娱乐至死现象。

娱乐至死,简单说就是全民娱乐,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

娱乐本身是没什么不好的。

我闲暇时也会打打游戏、看看电影。

然而,跟过度消费一样,过度娱乐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人不能是单纯为了娱乐而存在。

关于娱乐至死,跟比较广为流传的一个"奶嘴乐"战略有关。

奶嘴乐,其实应该是另外一个名字,不过考虑到那个名字有可能被屏蔽,我还是用奶嘴乐。

所谓奶嘴乐,就是西方国家在1995年曾经在旧金山开过一次会议,这次会议讨论得出一个结论,未来社会可能只有20%的人是需要工作的。

我之前文章也跟大家分析过这样一个未来图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制造业也会越来越智能化,来取代大量重复性的流水线工种。

这使得未来社会可能只需要20%的人,就可以养活所有人,那么另外80%的人实际上就是不需要工作的。

这种情况下,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就会高度发达,因为人们需要大量互相服务来服务去,来从中创造就业。

但这改变不了可能大量人群会进入到一个无事可做的状态,成为"多余"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保持稳定,当时美国著名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认为,唯一的方法,要让全球80%"边缘化"的人安分守己,就给他们塞上一个"奶嘴",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所谓的奶嘴乐战略。

有一些人认为,这个奶嘴乐战略是阴谋论。

但实际上,我们看最近二十年的发展,却挺符合奶嘴乐战略的一个现况。

因为娱乐至死的现象已经存在。

比如说游戏业,过去二十年,游戏业高速发展,衍生出一个又一个巨头。

人们在虚拟游戏里,耗费着大量的时间,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再比如说,近年来兴起的短视频平台,就是奶嘴乐的一个典型体现。

通过短平快的小视频,让人们有中瘾式的在不断的刷视频,从而不知不觉度过了大量时间。

不管是游戏、还是短视频平台,都有一个特征,就是高度娱乐化以及成瘾性。

背后其实都是,让我们在沉浸于娱乐的同时,看似收获了快乐,但实际却在扼杀我们的时间。

这实际上是在消费我们的时间。

所以,娱乐至死虽然说是奶头乐战略,但我更倾向于,这是资本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基于消费主义,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而推行的战略。

这样理解,就说得比较通,至少从动机来说,这些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动力,是比什么都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时间就是利润。

几乎所有手机APP,最终一个目的,就是争夺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时间。

所以通常我们看一些关于手机APP的统计数据,都可以看到一些数据,比如说日活月活,比如平均每个用户在这个APP上所花费的时间。

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一切。

对于资本家来说,流量就等于利润,消费者的时间就等于利润。

所以,所有人都是在争夺用户的时间。

基于此,才会催生出为了流量,开始践踏一切道德底线的恶劣情况出现。

才会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炒作,通过标题党来吸引人眼球。

包括饭圈文化,这些本质上都是在抢夺用户的时间,再通过用户的时间去赚钱。

所以,当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结合的时候,我们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就再一次被严重透支。

比如说基于饭圈文化的洗脑,人们会为了自己的偶像,去做很多没必要的消费支出。

一首不怎么好听的歌,可以因为粉丝的狂热消费,被刷出上亿元。

甚至还出现一些粉丝,基于自己身为老师的职业优势,鼓动自己学生去为其偶像买单的恶劣情况出现。

还有一些只是高中生的粉丝,就为了自己的偶像,在被洗脑或者群体性疯狂感召下,为了自己偶像刷单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来重复买同一首歌。

这很难说是正常的现象。

更不能说,这是正常消费行为,也不是理所应当行为。

再比如说,这两年经常看到的裸贷新闻。

为什么这些年轻女孩,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就早早背负上巨额债务,最后不得不陷入裸贷里,为了几千元就出卖自己尊严,践踏自己底线。

在看过的一些裸贷新闻里,这些女孩在最终去借裸贷之前,往往已经把所有信用卡都透支了一遍,把能借的网贷平台都借过了,最终走投无路,实在借不到钱了,才跑去借裸贷。

包括今天文章开头里,那位留言读者的孩子,早早的就通过各种各样的网贷平台借了好几万。

这些没有实际收入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动辄就借了这么多钱?

原因还在于消费主义。

在周围大量攀比现象下,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年轻人很容易陷入到过度消费、透支消费,盲目追求所谓享受生活,而不断透支自己,走上以债养债的不归路。

这些以债养债的年轻人,最后要么就是像有的人跑去借裸贷,要么最后也就只能靠家长来擦屁股,让家长帮他们还钱。

如果碰到家庭还比较富裕的就算了。

很多这种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年轻人,本身家庭并不富裕。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欠下的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负债,自身都偿还不起,这种时候往往就会酝酿着一个又一个家庭悲剧。

而在这个过程里,社会上的各路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刺激人们进入到消费主义状态。

包括各路网贷平台,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都在不断的放贷给这些年轻人。

你们看看现在那些互联网企业,哪一个没有在以互联网金融之名,在搞这些网贷。

随便打开一个APP,往往都能找到网贷入口。

在昨天的读者留言中,同样也有人提到这样的现象。

所以,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结合的情况下,各路网贷平台简直就是在干杀鸡取卵的活,再把我们的年轻人逼向一个又一个死胡同。

再比如说当前盛行的直播,简直就是把消费主义陷阱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个体现。

那一个个主播,都是近乎洗脑式的宣传,利用低价策略,来引诱我们进行各种冲动型消费。

台湾曾经在2005年爆发卡奴危机。

本质上就是年轻人在消费主义陷阱里,没办法理性消费,在长期以卡养卡的情况下,最终积累到一个极限式,就骤然崩塌。

我们现在实际上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根据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信用卡逾期超半年没有还款的,总额高达797.43亿元。

到了今年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没有偿还信贷总额高达918.75亿元。

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

除此之外,我们的居民杠杆率,在过去这12年里,增长了3倍多。

2008年的居民杠杆率为17.9%,而到2018年底,我们的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了60%的警戒线了。

美国的居民杠杆率,从20%增长到50%,可是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

而我们的居民杠杆率从20%增长到60%,只用了十年的时间。

这可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这背后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而具体看我国居民负债比例结构。

除了53.9%的负债为个人住房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消费贷款占比为住房贷款之外最多的,达到了18.4%。

而截至去年底,我国住户部门总负债达到了55万亿元,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我们的个人短期消费贷款达到了10万亿元。

而这其中,有多少是这些各路网贷平台,在利用消费主义陷阱,让我们的年轻人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冲动攀比消费里。

在这个比较浮躁,并且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我们要坚持理性消费,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我不反对娱乐、也不反对消费。

但我坚决反对过度娱乐和过度消费。

本文来源于"大白话时事",我每天都会写深度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阅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