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怎么演变来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08
据古书记载,中秋节是由上古时期民间举行的祭月开始演变而来的。这首一种对“月神”的敬拜仪式,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到了汉代人中秋节得到了普及,唐代朝廷把中秋确认为全国性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佳节的风俗在我国一直盛行,特别是在唐代长安一代,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有关于咏月的名诗佳句,如中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更是中秋充满了神话浪漫的色彩,一时兴起了八月十五望月、玩月之风。

在中秋之夜,各朝各代、南方北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最常见的有以下3种习俗,经久不息,成为人们必备的习俗。

(1)赏月

中秋佳节,正值秋高气爽,云雾稀少,月光皎洁明亮,古代民间有祭月的活动,但现在已经很少了。古人对祭月很重视,按照《易经》说,“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古人看来,日月所代表的正是阴阳两极,阴阳平衡,才是一切事物的起点。

为了让神明看到人们的诚意,在中秋节夜晚要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人们感恩神明赐予的丰收果实,祈祷下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朝廷举办祭月活动,“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羊祭日祭月,诵读祭月祝文,仪式结束后,再摆宴赏赐文武百官。

民间百姓祭月,就在庭院中摆上供桌,放上供品,说些拜谢神明的敬语,感谢神明赐予的丰衣足食,所以祭月也是有等级制度的。

(2)吃月饼

月饼是由祭月而引出的祭品,是在举行祭月的活动中,用面粉制成圆饼状的食品,是供奉给月神的祭品,等祭祀完了,人们认为月饼上有月神的祝福和灵气,才争先恐后地享用祭月圆饼,希望得到月神的保佑和祝福。

古人那时不叫月饼,称为“胡饼”或“月团”,有关月饼的演变,还有一个传说:在盛唐时代,由于文化、经济、国力等都达到高度发达的阶段,各国都来长安交往。唐太宗时期,李靖出征突厥荣耀而归,为了犒赏他,太宗在宫中大摆宴席,除了文武百官外,还邀请了不少外国人前来祝贺,借此机会弘扬大唐国威。

有个吐鲁番的商人,向皇上进献了胡饼,太宗非常高兴,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将月饼赏赐给群臣品尝。玄宗年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和贵妃一边品酒一边吃胡饼,玄宗觉得胡饼这名字不雅,不应景,贵妃看着天上的月亮,就说就叫月饼吧,至此月饼的名字才流传千古。

据说唐朝皇帝非常喜爱月饼,还把月饼用红绸缎系好,用来赏赐新科进士。至此月饼不仅是宫廷中的祭月供品,也成为人们喜欢吃的糕点食品。民间还开了很多糕点铺。月饼的口味在大厨的精心制作下,品种也越来越多。在中秋赏月时,成了必不可少的美味食品。

(3)玩花灯

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全家团圆外,还有玩花灯的习俗。花灯主要在南方比较盛行,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中秋夜玩花灯的习俗。其中就有“一点红”的玩法。把灯点燃放入江中任其漂流,就像玩漂流瓶一样。在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彩灯,如蛋壳灯、稻草灯、芝麻灯、瓜子灯、花树灯等等,令人赞叹。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还有孔明灯,人们称为天灯,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熠熠生辉,和月亮交相辉映,惹得人们驻足观赏,欢声笑语不断。当然各地还有很多地方的风俗,都为中秋佳节增添了乐趣。

中秋之夜,也是游子们思乡心切的时候,自古文人墨客,在中秋齐聚,品酒赏月,怀月吟诗,抒发思乡之情,写出了无数赏月寄情的诗篇。李白写有《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写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

从诗词的描述看,赏月是诗人必不可少的中秋习俗,与家人团圆在月下,吃着月饼,品着自酿的菊花酒,吟诗,作画,畅谈,这是多么惬意的景象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