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言文的诗和意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1. 文言文是诗吗

古诗”和“文言文”的区别如下:

古诗隶属于文言文的范筹,文言文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说:诗、词、曲、赋,古诗是文言文的一种体裁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

什么是“文言文”呢:

“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2. 文言文、诗、诗歌是怎么区分的

(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7)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8)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它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敬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

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

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被认为是由神灵所选中并赐予灵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 诗学关于诗,就像美学关于美一样,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如果你问一位诗学家“什么是诗”,就像你问一位美学家“什么是美”一样,是难以得到你满意的回答的。诗之所以难于定义,大概因为“它是太属于精神世界,太缥缈了”,而且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当诗的广义与狭义搅在一起时,“什么是诗”就显得更为纷纭复杂了。海德格尔就不满于“把诗归入文学”,对“诗必在文学之中谋得其存在形式”不以为然。

这不免是偏颇之论。诗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当然应该属于文学,文学包括诗、散文和小说等,这难道还有疑问吗?不过,这里所谓的诗,只是狭义的诗。

还有一种广义的诗。广义的诗就不再属于文学,不再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了。

当我们把广义的诗与狭义的诗区分开来,就可以避免许多混乱,诗的定义就开始明晰了。 【广义的诗】 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通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方式。

作为艺术的通称,我们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诗:音乐是在。

3. 有关文言文和古诗的语文题

认真阅此篇文言文,然后作答。

两小儿辩日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2,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出处打入车盖,及6日中则如盘盂7,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沧沧凉凉8,及其日中如探汤9,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0也。

两小儿笑曰:“孰11为汝12多知乎?”

——————————————————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辩斗:辩论,争论 。3.以:以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及:到。7.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8.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9.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10.决:判断。 11.孰:谁。 12.汝:你

1、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2)、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3)、日初沧沧凉凉。

————————————————————————————————————

(4)、孔子不能决也。

————————————————————————————————————

(5)、孰为汝多知乎?

————————————————————————————————————

2、本文的意思(翻译)。

———————————————————————————————————————— ————————————————————————————————————————

————————————————————————————————————————

3、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

——————————————————————————————————————

4. 古诗与文言文的区别

简单的区别就和现代的‘散文’和‘诗歌’的区别差

不多。

古诗讲究的是字深,句子顺,以最少的字说明最大的

意义(作者要表达的)无对话情景

文言文讲究的也是字深,但要浅于古诗,“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能大体上看明白,可有对话情景

大致就可以理解这些,太多的也不愿意看了。

5.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和古诗的翻译

&《童趣》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昂首]抬头。

昂,抬。[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果]果真。

[唳(lì)]鸟鸣。[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为(wèi)]被。

[方]正。[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驱]赶,驱逐。

(二)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三)成语[明察秋毫]明,视力。

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

后形容人洞察事理。[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三、整体把握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阅读探究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收获:时有物外之趣。2.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物外之趣.3.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7.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

关键:丰富的想像。8.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①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五、迁移运用1.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①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②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2.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3.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4.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

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论语〉六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

[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行]奉行。

[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希望。[勿(wù)]不要。

[施]加。(二)通假字、古今字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

6. 文言文论诗翻译

问题何在? 那么就是这个?清·褚人获《坚瓠集》东坡与小妹、黄山谷论诗。

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

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隹矣;未也。”

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隹矣,犹未也。”

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翻译对了就采纳我为最佳答案吧。

7. 谁能给我出8篇古诗和文言文,要有意思

1王维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2李商隐——《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美人这个词,含义比现代汉语宽泛。它既指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色美丽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诗中,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但是男是女,就无从坐实了。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这是无须深究的。总之,是在春风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晏几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