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一个都不宽恕”?

如题所述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
----鲁迅 遗书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记得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
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都不宽恕。”

不要因此而片面的对鲁迅产生质疑,失望甚至悲凉的情绪。每个人在读懂别人之前都不该妄加评论。每个人都值得被了解,可惜的是世界
太少给予我们这权限。
宁愿看见淋漓的真实,也不愿沦陷虚伪的逢迎。鲁迅是真实的,残酷才酷,对于一个热爱真理的人来说,现实骨感不可怕。甚至现在的社
会,能站上T台秀的永远是嶙峋的美人。我们永远不乏为现实的骨感心甘情愿赴汤蹈火的志士。
这是一封简单的遗书,真实的遗书。鲁迅特有的冷峻,孤独和悲凉,都让我们看到这个骑在衰竭老马身上的勇士。这不是他的悲哀,这是
时代的悲哀,但是时代因为拥有这位仍然仗剑的斗士而幸运。辩证的宿命,他在那个时代直面死亡直面人生。他不是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也
不是对周围的人际关系唇亡齿寒,他只是冷峻而真实的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却也故作平静的接受着,用最冷酷的语言仁慈着,用最消极的方
式奔忙着。

我没有资格妄加探讨,因为我不可能了解到他。一个真实的人是很难真正了解到的。
我只是触及,我只是感悟。

我只是相信,一个人在大千世界各种千奇百怪的角色扮演中,真正返璞归真或者真正在他自己的意义上大彻大悟的那一次,就是临死前的
那一刻。生之意义正在于此。当命运安排死亡来接班,当一个人回到最初孩童的脆弱,那么他最后的心理启示,对整个凡尘的最后回顾或总结
。可能是天生对于生死之分过于敏感, 我总坚持相信,不论一个人生前是重于泰山之大人物,还是鼠目寸光的小市民,或者是积了一世德的还
是犯了一世错的,在临死前,应该都值得被了解被倾听。这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一刻,你只能用尽心力去说出这辈子最后一些话。这也是体现你
人格个性心理的全局性机会。人们总是容易看见濒临死亡的真相,总是愿意欣赏最后的脉搏跳动的频率。 鲁迅不是严肃不是残酷不是冷漠。鲁迅是坚韧是世俗是真实是背面的柔情。
“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宽恕。”

人死声消迹灭最是理想。
我也想了想,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不能独善其身不能被深入的了解,有太多人被误会太多人被针对。可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到每
一个别人么?就是有了又能真正的了解透彻么?
不被了解固然可悲。阮玲玉固然不该白死,可事实是,即使时光重回再走一圈,人言一样可畏,结局一样伤感。 那么,不管别人有没有怨恨,不管我愿意不愿意宽恕,我都努力的忘掉被误解的被伤害的,尽量轻轻松松干干净净的走下去吧。
人生只有一次,重来仍是一个剧情。
尽量在轮到我写遗书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的忘记掉该不该宽恕抑或怨恨这回事,足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