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一、浑身发抖

当人体置身于低温环境时,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节律性收缩,引起全身肌肉会紧绷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缓解寒冷。这在医学上称为“战栗性产热”,人们在寒风中,会冷得跺脚,也是基于此原理的本能反应。

二、身体末梢冰冷

外界温度过低时,身体会首先趋向于保护重要的部位,更多血液会流向身体中心,给重要脏器供应氧气和养分,相对的,手指、脚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会因为血流减少而感觉寒冷。

所以,在寒冷的环境中,外出时尽量带上耳罩,或用帽子、围巾遮住耳朵、鼻子;穿上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带好手套;胸背部贴身衣物穿暖些,有助于让血流均衡分配,同时保障身体末梢供血。

老人、孩子等体弱人群尤其要注意四肢保暖。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搓手搓耳朵,让其快速回暖,不宜直接用热水或热物敷贴。

三、流清鼻涕

正常人每天分泌数百毫升鼻涕,它们会顺着鼻黏膜纤毛运动的方向,流向鼻后孔,再到咽部,另有一部分蒸发或干结了,所以平时不会有鼻涕流下的烦恼。

而当冷空气进入鼻腔,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就会出现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现象。这属于鼻子对冷空气敏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射。

冷天出门戴口罩,可以减少冷空气进入鼻腔的机会。为了能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可以每天用冷水洗一次脸,流鼻涕时可用温盐水冲洗鼻子。

如果稍有冷空气就不断流鼻涕,且持续时间很长,到室内也不好转,要怀疑是鼻炎导致,建议到医院就诊。

四、心脏负担加重

在寒冷时,为给身体提供足够能量,心率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和工作负荷也会增大。低温时血液黏稠,循环流速更慢,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状动脉易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原有心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五、呼吸急促

低温时,尤其北方地区,顶着寒风行走有时会喘不上气、不停咳嗽、恶心想吐,这是因为寒冷干燥的空气会让鼻子发干,刺激咽喉部位,还会使小气管收缩,以致出现呼吸道应激反应

所以冬天外出要护好口咽部,尽量用鼻子呼吸,避免嘴部干燥加剧,也避免冷空气侵袭;平时注意补水,每天不少于七八杯,蜂蜜水有润燥功能;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肺食物;家中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恒定。

六、关节僵直

寒冷时很多人会感觉肌肉酸痛、关节发僵、关节炎疼痛加重,那是因为温度过低会导致肌肉收缩,血运和滑液分泌减少,关节周围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等)顺应性变差。

所以,气温骤降时,一定要及时添衣保暖,避免长时间呆在户外。登山、爬楼梯等运动会增加关节负重,尽量不要在冬季进行。运动前,一定做好热身,以免僵硬的四肢投入到剧烈的运动后,造成损伤。

饮食方面应注意补钙、维生素、蛋白质等,适当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皮、海带、核桃等。

参考资料:人民网-寒冷带来的身体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9

第一、先看看严冬天气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

寒冷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一文教你如何过冬

人体体温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寒冷时具体的过程如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我们的身体生来就要保护最宝贵的零件――心脏、肾脏和肺等非常重要的器官。当遭遇刺骨的寒冷时,我们将动用所有可用的血液供这些器官保暖,保证功能的正常运行。这意味着“四肢末端就要替其他部位承担伤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手指、脚趾、鼻子和耳廓最容易变冷――流经它们的血液变少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你在非常寒冷的天气中会想小便的原因,因为流经肾脏的血液增多了。(尽管大冷天谁都不会想在室外撒尿)

减少肢体末端的血流量会使我们手臂和腿部的动作迟缓。如果在外面待的时间过长,你的体温会开始下降,新陈代谢(即身体的能量消耗)也会减慢,造成意识模糊。

同时,由于寒冷对机体的刺激,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苯酚胺分泌增多,后者可使人的肢体血管发生收缩,心率加快,心脏工作负荷增大,耗氧量增多。此时,心肌就会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发生。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苯酚胺本身还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血液浓缩,使血小板易于凝聚,形成血栓,这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原因。

第二、那么寒冷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呢?

变化1:浑身发抖

冷风一吹,全身肌肉会紧绷起来。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节律性收缩,目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缓解寒冷。这在医学上称为“战栗性产热”。在寒风中冷得跺脚,也是基于此原理的本能反应。

变化2:身体末梢冰冷

外界温度过低时,更多血液会流向身体中心,给重要脏器供应氧气和养分,手指、脚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会因为血流减少而感觉寒冷。所以外出时应带上耳罩,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鼻子;穿上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带好手套;胸背部贴身衣物穿暖些,有助于让血流均衡分配,保障身体末梢供血。老人、孩子等体弱人群尤其要注意四肢保暖。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先搓搓手,然后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不宜直接用热水或热物敷贴。

变化3:流清鼻涕

寒冷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一文教你如何过冬

正常人每天分泌数百毫升鼻涕,它们会顺着鼻黏膜纤毛运动的方向,流向鼻后孔,再到咽部,另有一部分蒸发或干结了,因此平时不会有鼻涕流下来。但当冷空气进入鼻腔,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就会出现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现象。这属于鼻子对冷空气敏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射。冷天出门戴口罩,可以减少冷空气进入鼻腔的机会。每天用冷水洗一次脸,能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流鼻涕时可用温盐水冲洗鼻子,同时按摩鼻翼。如果稍有冷空气就不断流鼻涕,且持续时间很长,到室内也不好转,要怀疑是鼻炎导致,建议到医院就诊。

变化4:心脏负担加重

在寒冷时,为给身体供应能量,心率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和工作负荷也会增大。低温时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状动脉易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原有心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为降低风险,建议:第一,洗澡前先调高浴室温度,避免冷刺激;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第二,多喝水,多吃蔬果,少食大鱼大肉,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第三,注意生活细节,比如体位变化时慢一点,别快速起身。第四,留意心脏“受凉”预警信号。如劳累时突然出现左胸部疼痛或压迫感;突然感到心慌心悸、眼前发黑,有要跌倒感;呼吸急促、一呼一吸拉长或喘不过气;熟睡过程中突然惊醒,胸闷、呼吸不畅等。

变化5:呼吸急促

顶着寒风行走有时会喘不上气、不停咳嗽、恶心想吐。倪冬梅说,这是因为寒冷干燥的空气会让鼻子发干,刺激咽喉部位,还会使小气管收缩,以致出现呼吸道应激反应。冬天外出要护好口咽部,尽量用鼻子呼吸,避免冷空气侵袭;平时注意补水,每天不少于七八杯,蜂蜜水有润燥功能;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肺食物;家中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恒定。

寒冷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一文教你如何过冬

变化6:尿频尿多

每个人的饮水量四季变化不大,冬季汗液蒸发减少,尿量就会相应增多。寒冷还会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内分泌系统调节变化,增加排尿量。为了御寒,包括膀胱在内的大多数器官会呈现收缩状态,也更易出现尿频。冬天要避免腰腹部受凉;保证充足饮水量,白天适当增加,晚上适当减少,以防频繁起夜,影响睡眠。平时有尿意不要憋着,以免损伤膀胱、前列腺等器官。

变化7:胃缩成一团

受凉时,胃部肌肉、血管会收缩,发生胃痉挛,像抽筋一样。如果此时吃生、冷、硬食物或难以消化的大鱼大肉,更易给胃带来负担。因此冬天必须做好胃部保暖。少穿较短的衣服,尤其不要穿露脐装;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热粥、热汤、炖菜等,但肉不宜多吃;三餐定时定量,让胃可以保持有规律的胃酸分泌周期。要提醒的是,虽然冬天吃火锅、麻辣烫等能暖身,但不宜多吃,否则会诱发消化道溃疡。

寒冷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一文教你如何过冬

变化8:关节僵直

寒冷会导致肌肉收缩,血运和滑液分泌减少,关节周围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等)顺应性变差,所以很多人会感觉肌肉酸痛、关节发僵、关节炎疼痛加重。气温骤降时,大家一定要及时添衣保暖,避免长时间呆在户外。登山、爬楼梯等运动会增加关节负重,不适合冬季进行。如果要运动,一定做好热身,以免僵硬的四肢投入到剧烈的运动后,造成损伤。饮食方面应注意补钙、维生素、蛋白质等,适当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皮、海带、核桃等。

变化9:情绪低落

有些人在冬季会出现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容易发怒等表现,这被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症”。冬季日照时间短,褪黑激素(一种控制睡眠与清醒节奏的激素)分泌紊乱,使得能产生“愉悦感”的血清素含量发生了变化。寒冷天气人们的活动、社交减少,也会带来压抑心情。冬季阳光好时,多出门晒太阳;不太冷时,加强户外锻炼,对赶走抑郁情绪很有帮助。如果家里的灯换成暖色调,更有助改善情绪。

变化10:癌症

寒冷地区人群患癌风险更大!冬日便多了一丝寒意。而飘落的雪,除了带着思念,还可能带来癌症。空口无凭,来看看证据:

2017年12月5日,Medscape和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都分别在官网上发表相关文章,文章中强调:

居住在滴水成冰或高海拔环境中的人虽然具有高生存率基因,但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更大的患癌倾向,尤其是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

世界上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就是处在严寒的环境中,如丹麦和挪威等。

在美国本土,已发现癌症的发病率和极其寒冷的环境联系紧密,尤其是与结直肠癌关系最为密切。

第三、寒冷会导致哪些疾病加重?

1、感冒

感冒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是最多的是发生在冬季。这是为什么呢?冬天天气冷,受到寒冷的侵袭,身体受寒,抵抗力减弱,病毒乘机大肆活动,所以绝大多数冬天患的感冒属于风寒型感冒;另外,冬天天气比较干燥,加上时常刮风,带病毒的飞沫更易传播,而室内,又大都封闭,这种环境自然使得流感型感冒在冬天很厉害,而又是最容易被流感感染的人群。

2、心肌梗死

一是因为冬天是天气变化最大的季节,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很容易使人体内环境失去平衡。在寒冷的刺激下,人体末梢血管会处于收缩状态,由此导致动脉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也随之增加。二是因为冬天人体的适应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很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而这些感染性疾病又极容易诱发心肌梗死。三是人们在冬季活动减少,往往吃得多而消耗少,从而使血脂水平升高,血黏度增大,特别是冬季节假日较多,在元旦、春节期间,人们容易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吸烟和过度疲劳。

寒冷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一文教你如何过冬

3、青光眼

冬季是青光眼的多发期,一般在强冷空气入侵的24小时内发作。极端气温和气压变化和眼压上升关系不大,如果气温日差大,则眼压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冷空气之所以会诱发青光眼主要是因为天气发生变化时影响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植物神经干扰血压而使眼压波动,进而发病。这是由于气温降幅过大、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紊乱、眼压波动所致。

4、溃疡病,溃疡病易在冬天复发或加重。原创:头条号:健康生活管家;公众号:时尚都市在线(ID:CnTrends)

5、偏头痛

在寒冷的天气里,偏头痛患者的病症极其容易被诱发。这是因为,当人被冷空气侵袭时,身体在冷刺激的作用下,可反射性地引起颞动脉及其分支痉挛变细,当痉挛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转为被动性扩张,出现动脉怒张、充盈、搏动增强,血流冲击扩张的动脉壁上痛觉神经末梢,引发头痛。

6、脑出血。

身体在低温状态下,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而且增加心脏负荷,还有,寒冷的时候人们活动减少,一些老人家到了冬天活动量就大大减少,包括脑、心肌等血液灌流因而减少。冬季因排汗减少,水也喝得较少,尤其老年人,常常水分摄取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再加上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血栓也容易形成,增加发作的机会。

7、风湿病

在外界湿度增加,气压降低的时候,体内细胞的液体就会渗出。反之,当湿度降低,气压升高的时候时,液体就停留在体内的组织间隙中。这种液体的移动是机体细胞对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的一种正常适应机制。而发炎的关节,病变组织不能随天气的变化而排出液体,致使发炎关节局部细胞的压力较之四面组织高,从而导致疼痛加重和局部肿胀。另一方面,关节炎病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下降比健康人慢,在暖和环境中,皮肤温度上升也比较慢,这是由于关节炎病人四面血管的收缩和扩张时间延长,而且收缩、舒明星不充分所致。因此,在天气突变的情况下,关节炎病人的疼痛会加重。

第四、冬季该怎么保健?

寒冷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一文教你如何过冬

第一、要注意御寒保暖。

保暖是防止风湿病发作的首要条件。寒冷的天气,易造成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再则,天气寒冷,周围血管收缩,血液多流向人体重要器官,关节等部位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进行保暖,容易导致血流供应少的部位的发生疾病。

第二是要注意预防感染。

冬季气候寒冷,各种感染性疾病(流感,呼吸道感染等)横生,而感染是加重基础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平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C,多吃一些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定期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这些措施对预防呼吸道感染有积极意义。

第三是要加强营养。

营养摄入不足,最先受影响的就是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低下了,就容易受感染。因此要加强营养,要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大豆制品,还宜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

第四、节欲

冬与肾水相应。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精关系着人的生命中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全过程。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关系人的大脑功能。冬日养生要顺应自然,最重要的是藏,即藏精。对肾精的保藏主要是节欲,减少房事,避免过度的房事。

第五是要注意保持生活环境的干燥。

居住的房屋应通风、向阳。被褥要干燥、轻暖、勤晒,床铺要平整,切勿在风口处睡卧。

第六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劳逸结合、睡眠充足,有益于降低被感染的机会。此外,要讲求适量运动,不仅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还能促进关节肌肉的功能恢复。

第七是保持情绪乐观、心态平和。

情绪调节对于疾病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健康向上的心态、情绪能充分发挥机体的内在动因,提高机体免疫力。

第五、冬季该怎么吃?

适当增加高蛋白物的摄入

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来,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仅有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则是4%~5%。此外,红肉中还富含易被吸收的血红素铁,研究表明,饮食中增加铁的摄入,抗寒能力会增强。需要注意的是,要增加的是富含蛋白质的瘦肉,而不是脂肪多的肥肉。同时,每天吃肉量最好控制在2两以下。

在吃饭前喝碗汤或者喝碗热腾腾的粥先暖暖胃

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是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此外,冬季气候干燥,更应补充水分,而喝粥也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喝下了很多水。除了热粥,饭前喝碗少油少盐的热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多吃蔬果强体抗病

冬季干燥,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吃肉较多,容易出现大便干燥。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因此,应注意蔬菜水果的补充。蔬菜可选择胡萝卜、白萝卜、大白菜、土豆、山药、莲藕、菠菜、油菜、芹菜、香菇、冬笋、娃娃菜等,水果可选择苹果、梨、猕猴桃、香蕉、柚子、柑橘等。

寒冷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一文教你如何过冬

亲,为了您和亲友健康,不要忘了关注我和转发哦!

原创:头条号:健康生活管家;公众号:时尚都市在线(ID:CnTrends)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14
变化1:浑身发抖
冷风一吹,全身肌肉会紧绷起来。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节律性收缩,目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缓解寒冷。这在医学上称为“战栗性产热”。在寒风中冷得跺脚,也是基于此原理的本能反应。
变化2:身体末梢冰冷
外界温度过低时,更多血液会流向身体中心,给重要脏器供应氧气和养分,手指、脚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会因为血流减少而感觉寒冷。所以外出时应带上耳罩,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鼻子;穿上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带好手套;胸背部贴身衣物穿暖些,有助于让血流均衡分配,保障身体末梢供血。老人、孩子等体弱人群尤其要注意四肢保暖。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先搓搓手,然后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不宜直接用热水或热物敷贴。
变化3:流清鼻涕
正常人每天分泌数百毫升鼻涕,它们会顺着鼻黏膜纤毛运动的方向,流向鼻后孔,再到咽部,另有一部分蒸发或干结了,因此平时不会有鼻涕流下来。但当冷空气进入鼻腔,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就会出现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现象。这属于鼻子对冷空气敏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射。冷天出门戴口罩,可以减少冷空气进入鼻腔的机会。每天用冷水洗一次脸,能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流鼻涕时可用温盐水冲洗鼻子,同时按摩鼻翼。如果稍有冷空气就不断流鼻涕,且持续时间很长,到室内也不好转,要怀疑是鼻炎导致,建议到医院就诊。
变化4:心脏负担加重
在寒冷时,为给身体供应能量,心率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和工作负荷也会增大。低温时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状动脉易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原有心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为降低风险,建议:第一,洗澡前先调高浴室温度,避免冷刺激;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第二,多喝水,多吃蔬果,少食大鱼大肉,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第三,注意生活细节,比如体位变化时慢一点,别快速起身。第四,留意心脏“受凉”预警信号。如劳累时突然出现左胸部疼痛或压迫感;突然感到心慌心悸、眼前发黑,有要跌倒感;呼吸急促、一呼一吸拉长或喘不过气;熟睡过程中突然惊醒,胸闷、呼吸不畅等。
变化5:呼吸急促
顶着寒风行走有时会喘不上气、不停咳嗽、恶心想吐。倪冬梅说,这是因为寒冷干燥的空气会让鼻子发干,刺激咽喉部位,还会使小气管收缩,以致出现呼吸道应激反应。冬天外出要护好口咽部,尽量用鼻子呼吸,避免冷空气侵袭;平时注意补水,每天不少于七八杯,蜂蜜水有润燥功能;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肺食物;家中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恒定。
变化6:尿频尿多
每个人的饮水量四季变化不大,冬季汗液蒸发减少,尿量就会相应增多。寒冷还会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内分泌系统调节变化,增加排尿量。为了御寒,包括膀胱在内的大多数器官会呈现收缩状态,也更易出现尿频。冬天要避免腰腹部受凉;保证充足饮水量,白天适当增加,晚上适当减少,以防频繁起夜,影响睡眠。平时有尿意不要憋着,以免损伤膀胱、前列腺等器官。
变化7:胃缩成一团
受凉时,胃部肌肉、血管会收缩,发生胃痉挛,像抽筋一样。如果此时吃生、冷、硬食物或难以消化的大鱼大肉,更易给胃带来负担。因此冬天必须做好胃部保暖。少穿较短的衣服,尤其不要穿露脐装;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热粥、热汤、炖菜等,但肉不宜多吃;三餐定时定量,让胃可以保持有规律的胃酸分泌周期。要提醒的是,虽然冬天吃火锅、麻辣烫等能暖身,但不宜多吃,否则会诱发消化道溃疡。
第3个回答  2011-01-09
寒冷的天气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一般来讲最容易得的是感冒,伤风和冻疮。重点的就是风湿,关节炎,和诱发肾炎。所以说在比较寒冷的地区和气候里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脚部的保暖。
第4个回答  2011-01-09
正常人体的体温波动在36~37℃之间,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大量散热如果防护不当会导致局部或全身温度降低、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引起寒冷损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