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人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有多难?

如题所述

上面的几句诗句,是对以前河南林州市穷山恶水样貌的描写。历史上的林州市也叫做林县,自明朝以来就一直严重干旱缺水,500多年间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累计100多次;适逢大旱灾的时候,别说粮食减产了,绝收更是常见的事情,当地的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间甚至有过“吃人”的传说。

那么历史上林县到底有多干旱呢?据历史记载,明朝时期林县一共有耕地98万亩,但是能保证基本农业灌溉的只有1.2万亩左右,也就是说只有大约八十分之一的土地能正常产粮食。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开始致力于解决林县干旱无水灌溉农田的问题。

县政府商讨后决定启动“引漳入林”的工程,把浊漳河的水源引进到林县境内。后来经过无数群众的努力,最终建成了号称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你知道红旗渠有多难建成吗?举个简单的数据:当地7万人苦战十年,削平1250座山,期间不少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终于让林县摆脱了干旱的困境。下面咱们就来具体地了解一下,红旗渠工程艰难的建造过程。

1959年,林县遭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旱灾,境内的四条主要河流都断流,农田无水灌,群众生活用水也要翻山越岭去别处挑。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用水问题,林县县政府召开会议,提出了“引漳入林”的调水工程,然后由国家批准通过,河南山西两地政府通力合作,轰轰烈烈的红旗渠工程就拉开序幕。1960年2月份,红旗渠正式开始动工。

刚开始的时候,林县政府以为这是一项比较简单的任务,2月动工7万人一起努力,大概5月就可以通水了。然而,这项伟大的引水工程一开始就面临艰难的局面。就大环境而言,当时国内也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的灾情,国家没有多余的力量支援红旗渠的建造工作;其次是资金和技术问题,当时林县政府能动用的资金只有300万元,全县也仅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最高的学历也不过是中专。

资金不够,技术人员不足,再加上林县刚刚经历大干旱,整个县城没有多少储备粮食。种种困境,使得红旗渠工程进展十分缓慢。挖了几个月之后,林县政府这才意识到红旗渠工程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挑战。除了技术资金方面的困难,红旗渠工程的修建过程,也绕不开开山破石。险峻的山峰和坚硬的石头,大型设备无法进山工作,是横亘在红旗渠工程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但中国人民从来不会害怕困难,既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大型设备也用不了,那就用一把铲子、两双手来开山凿石。期间共计有7万群众参与到红旗渠的修建工程中来,一开始的时候工人们还可以早上上工,晚上回家吃饭。但是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很多民工干脆修到哪睡到哪,在山洞里垫一些茅草,就是一个简单的住所。有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睡觉,工人们干脆以地为床以天为被,露天而眠。由于居住在工地粮食紧缺,民工就上山挖野菜来吃,苦日子一过就是十年。

从1960年正式动工,但1696年所有工程完成修建。红旗渠近10年的修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比如总设计师吴祖太,1960年3月份的时候,他听说隧洞出现塌方险情,便亲自去施工现场查看情况并且指导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幸遇到塌方,被巨石掩埋身亡。据统计,红旗渠从开始施工到结束,共有81人牺牲,其中不乏技术人员和政府干部。

好在皇天不负有人心,7万群众经过近10年的努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挖起土石2000多万立方米,铲平了1250座山头,终于让这条“天上之河”贯通,林县也摆脱了无水可用的窘迫局面。

后记

如今,总干渠全长70多公里的红旗渠已经成为国家一个著名的旅游地点。林县人民群众在苦难中咬紧牙关,团结无私、甘于奉献的精神,也被称为“红旗渠”精神。到了今天,中国变得富强了,工程建设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依靠人力去拼搏,但“红旗渠精神”,依然是中国民族的宝贵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9
当时因为资金不够,加上技术人员不足,加上林县刚刚经历过大旱。险峻的山峰和石头让很多的大型机器进不来。人们就开始人工开山。
第2个回答  2021-04-09
特别的难,既然能够成为世界上的奇迹,说明的难度也是很高的,很少有人能够挑战成功。
第3个回答  2021-04-01
了解的很多,这个地方非常的雄伟,有着很长时间的历史。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