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封疆大吏,为何儿子谭嗣同被捕入狱,他却无动于衷不予施救呢?

如题所述

1898年9月21日,一直在颐和园颐养天年的慈禧太后,终于忍无可忍,突然返回紫禁城并圈禁了光绪皇帝。

9月25日,在荣禄的嘴里得知,维新派竟然怂恿袁世凯要围园杀后,慈禧太后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一声令下,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先后被抓,甚至连审问都没审,三天后就拉到了菜市口砍了。

就这样,谭嗣同的死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问,一方面他明明可以跟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样逃走,为什么不逃?另一方面,他明明有一个曾任湖广总督,现任湖广巡抚的老爹谭继洵,为什么不予施救?


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下谭嗣同,他为什么成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头号罪犯”?

谭嗣同其实是一个很拧巴的人,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他,因为他的身上总是充满着迷之矛盾。

他本身是出生于一个很传统的官宦之家,他父亲得益于科举制度,才步入官场,他却异常排斥科举;他本身是一个非常激进,且亢奋又愤青的人,但是又专注于学禅,成为佛学彗星;他著有《仁学》一书,却杂糅科学与宗教,夹杂唯物与唯心,整部著作都是分裂的矛盾体;他宣传资本主义,提到“愈俭则愈陋”,但同时他又怕别人闲话,提倡妻子节俭……

谭嗣同其实挺倒霉的,他之前在湖南的时务学堂教书,跟梁启超一起培养了大批维新人员。直到1898年8月底才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举荐下,被光绪帝召进了京城。

9月5日才跟林旭、刘光第、杨锐等一起被光绪帝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到谭嗣同被捕入狱,不过任职了短短20天。

可以说,整个维新派里面,谭嗣同是最激进的,同时也是相当拧巴的。在这种拧巴的状态下,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圈禁了光绪帝宣告失败,此时距离谭嗣同被捕还有四天时间,足够他逃跑了,他为什么没逃呢?

按照谭嗣同临刑前自己的说法是这样的: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二、

实际上谭嗣同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各国变法是成功了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整个过程,是有流血的。而不是,因为有人流血了,那么变法就一定能成功,谭嗣同是学佛学的,因果关系总得搞明白。

不然的话就变成了,一场战役还在打呢,来一句,当年刘邦不是也总是打败仗吗?我们这次不能赢啊,必须跟刘邦的彭城之战一样战败,才能迎来下次的垓下之战。

那么谭嗣同究竟为什么不肯逃跑呢?

第一,谭嗣同之所以不跑,其实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光绪帝:

在光绪帝尚未被圈禁之前,谭嗣同就已经在联络袁世凯商议“围园杀后”的计划了。可以说,光绪帝被圈禁乃至慈禧太后突然大怒要剿杀维新派,跟谭嗣同错误估计形势关系很大。

等情况变得异常严峻时,他还对王五讲:


“皇帝尚在囹圄,作为臣子的岂能一逃了之,如此有违天道,决计不可!”


后来谭嗣同被捕后,大刀王五还曾设法营救,买通狱卒,联络武林人士,但这个秘密营救计划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


三、

第二、谭嗣同不肯逃走,也是为了尽孝:

中国古代有个罪名,叫株连九族,只有犯了“谋反”、“大逆”、“弑君”都属于这种罪行。而谭嗣同可是策划刺杀慈禧太后的人,以上三个罪名都占全了,这是大罪,株不株连九族全看慈禧太后的意思。

当时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年岁已高,马上就要告老还乡的人了。如果因为自己被牵连,甚至全家性命不保,这对谭嗣同以纯孝为标榜的人,是做不到的。

如果他不跑,一人担罪一人承担,他甚至模仿自己父亲的笔迹伪造了一封书信,说明自己已经跟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他以为这样做,或许能让慈禧太后网开一面,不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这是他不肯逃走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现实已经无法支撑他逃跑:

谭嗣同从小身体就不好,在七岁的时候,因为他大哥结婚,母亲返回家乡一年时间,在北京临走时对谭嗣同训诫“戒令毋思念”。

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讲,确实很难过:


“拜送车前,目泪盈眶,强抑不令出。”


这一年间因为思念母亲,谭嗣同生了几次大病,形容消瘦,但仍然咬着牙不承认自己思念母亲。

后来十二岁的时候因为瘟疫,导致姐姐和母亲相继去世,自己也被丢在荒郊野岭自生自灭。等于在鬼门关待了三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所以,他是字“复生”,从此之后身体就一直很虚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8
而是根本没有那个能力施救,因为他儿子犯的罪过太大,已经引起了政府重视。
第2个回答  2020-11-28
因为谭嗣同犯的是死罪,扰乱朝纲,是慈禧下令抓捕的,没法救。
第3个回答  2020-11-23
因为他没有那样的能力,要杀儿子的人是慈禧,他还没有与慈禧做对的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