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贿赂手法是什么样的,都是怎么进行贿赂的?

如题所述

“疑似”一词,其不确定性中又包含着确定性,进可攻、退可守。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恐怕与“挂羊头卖狗肉”、“擦边球”等词语的内涵是相类似的。以前,有一本记录中国足球联赛的书,那时的中超联赛还叫“甲A”,书名就叫《十年疑似》,“疑似”用在中国足球上可谓是名至实归,西葫芦配南瓜,再合适不过了。谁敢说中国的足球不是足球呀?可谁又能说中国的足球它叫做“足球”呢?!

类似的“疑似”还有中秋节的市场上出现的月饼,比如几万、十几、二十几万的纯金月饼,也可称作是一种疑似月饼。况且,有的“月饼”盒里还配有名酒、名表啥的,这些“名门闺秀”竟然委身下嫁,与月饼一并出售,其价值自然也不菲了。大家都知道这些“月饼”是什么货色,卖与买的人都心知肚明,可它还就得叫做月饼,尽管它不能吃。这就像是许多人在大会小会上说的关于信念与操守的话,尽管十分“疑似”,可你就不能说他耍嘴皮子卖片汤,因为这话说的像月饼一样的圆满,透着甜,所以还就得叫做“月饼”。

可是,关键是这“疑似月饼”之类的“疑似之物”都到了谁的手里呢?还真说不好。不过,历史上有收到“疑似海鲜”的,以古度今,便可知道一个大概。北宋的丞相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重臣。一天,太祖到他家去找他,正遇上有人给赵普送东西,发现廊下排列着十个大瓶,便问里面装的是什么东东?赵普说是吴越王钱俶送来的海鲜。赵匡胤当然清楚那是吴越王钱俶给赵普送的重礼,但却假装不知道,说道:“那味道一定不错,我尝尝!”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海产品?里面全是金瓜子粒。赵普吓得面无人色,尴尬之极,忙申辩说:“他们来的信还没打开,如果知道是这个,一定会奏明圣上,退还给他们。”赵匡胤长叹一声,接着又笑了笑说:“收下罢,没关系,他们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呢!”说罢,带着人扬长而去……看来,这些金瓜子粒也可称为“疑似”海鲜了。也许,类似赵普的先生们就会收到这些“疑似”的海鲜或者月饼。

这月饼之所以要“疑似”,弄得饼不像饼,恐怕与收这些“月饼”的人有关。送的是月饼,收的也是月饼,相互都不捅破这层窗户纸,都客客气气,温情脉脉。都是一些固定的套路,毕竟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太赤裸裸了,双方也许都不好下这个台阶。可又不能藏的太深,就像有的人把百元大钞一卷,傻里吧叽地装进烟盒,伪装成一条香烟送过去,人家还拿着不当东西,随手处理给了回收礼品的小卖部了,反而把事情办砸了。有段时间,书商们喜欢做金书,人们感到奇怪,为什么要做金子的书呢?懂行的人家说,为了送礼呀!官员最喜欢的还是金子,但直接送金子不好,名曰送书,实际送的是金子,皆大欢喜。

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官场的送礼文化,当然这也是一种疑似的说法,直白地说是贿赂文化。这种贿赂手法到了明清两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两个王朝的后期,行贿、受贿的花样翻新,且把这种行为想方设法用巧妙的手段加以包装,更加精致,也更加难以界定了。比如古代官场最流行的“两寿三节”送礼,本来就是下属给上司行贿,可一旦选在老爷、太太的生日以及新年、端午、中秋三大节日,似乎就显得温情脉脉,富有人情味了。当然,这人情也只能是“疑似人情”,实际与人情无关。送的礼物虽然大家知道这其实就是贿物,但是就是不能这样说,如果非要往贿物上靠,也只能说是疑似贿物。其实还不是自欺欺人?!谁不明白呀!

这就是“疑似”的月饼、海鲜和书籍的诸多好处,以月饼来说吧,它确实是月饼,又确实不是月饼。可用到实处,这月饼又十分明确,双方一目了然,就像恋人之间只需使一个特定的眼神,双方就心有灵犀了。这些疑似之物,也可以说是疑似贿物,虽然是贿物,但是又不能说是贿物,无法实打实地界定,这就是疑似的好处。不过,这终归都是一些掩人耳目的小把戏,一些个小偏方,其贿赂的实质是无法掩盖的。虽然在铜臭上喷了香水,但本质仍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好船者溺,好骑者堕”,许多人吃这些疑似的月饼和海鲜的时候没吃好,把牙给硌了,崩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2

古代人们要贿赂别人的时候是偷偷塞给他银子或者贵重物品,首饰等等,请人帮忙自然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