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如题所述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先秦:
西周实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它规定:一切土地周王所有;受田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收税,它们不再区分公田、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2、秦汉:秦朝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

3、隋唐:实行均田制(仅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隋朝农民年满五十,可纳绢代役。唐朝时,“租”指成年男子向官府交谷物,“庸”指纳绢或布代役,“调”指每年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大为减少,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即两种征税标准(资产、田亩)和两个交税时间(夏、秋两季)。其意义在于: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财政;改变人丁为主,放松人身控制;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是封建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缺陷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税转嫁农民身上;加派许多苛捐杂税。

4、宋元:北宋初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北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市易法。

5、明清:明初,地方设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明神宗时推行“一条鞭法”:多税合一,折成银两,役银分摊,人田分担。意义:减

轻农民负担,松驰依附关系;适应商品经济。

清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并固定人丁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意义:人头税已全废除,人身控制更松驰;促进农业发展。

6、半殖半封开始时期: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

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同盟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中包

含“平均地权”(民生主义)规定现有地价归原主,增涨地价归国家(卖主变为资本家,买主就是资本家,国家财政有保障)。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8、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9、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强占大量耕地,用于修建公路、封锁沟和飞机场等,或者分配给日本移民使用。

10、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贯彻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

1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国初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3至1956年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化。

1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和一平二调(绝对平均分配、无偿调用公私财产),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1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四川试点,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最后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14、本世纪初: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田还湖等生态工程,废除农业税、实行农村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工作陆续展开,农村经济正向更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2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为全体氏族成员共有)

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封分制,)

3封建社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制度。

战国时期末期:秦国在秦孝公主持下: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土地私有制)分田分户,小农经济。自己自足,国家收税与土地产生了联系。(鲁国向拥有私有土地的农民收税初税亩)间接承认了土地私有。目的是:随着铁制品出现,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实现了解放,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成为了改革的契机。大争之世下,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劳动力,税收,各国大力推广土地私有制度

4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主要为小农经济,铁锹牛耕进一步推广,西汉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代田法采用灌溉工具。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开发。

5新朝时期(王莽代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因为汉代大量兼并土地,引发矛盾,实行王田制,借鉴西周时期井田制,实行土地国有。但因触发地主阶级利益,失败,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

6三国时期,主要是屯田制。以曹魏典型。东汉末年,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土地荒芜,召集流民,种地,采用四六成。还有一种是军人屯田,战为兵,和为农。

7西晋时期:占田制

8北魏时期到唐中期为均田制。在不触动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拿土地分给农民。

9北宋;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官田的私田化,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

人身依附与土地关系变弱。

10明代:鱼鳞册,丈量土地。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后期贪污腐败,土地兼并

11,清朝: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停收人头税。

12民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租田

13,1927年到1937年,共产党实行土地制度,打土豪,分田地,打破地主占据土地现象。

14,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全国性(解放战争地区)开始分土地,打倒地主。

15,1952年到一九78年:三大改造,土地收归集体所有,成立农村合作社。实际上国家所有土地。

16,改革开放时期,小岗村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使用权。

17到如今,三权分立,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土地流转。走向农场发展。其实是存在巨大风险。现在还是土地国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