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名言名句大全

如题所述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梦龙《警世通言》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运动的需要》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朱丹溪《格致余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陶行知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叔本华

健康的开始在于知道自己的疾病,在于愿意服医生开给他的处方。--塞万提斯

长寿之道在于我有快乐的性格。--阿巴斯•哈萨

疾病是逸乐所应得的利息。--培根

酩酊是暂时性的自杀。--罗素

生命在于运动。--卢梭

身体是你终身必须携带的行李。行李超重越多,旅程越短。--A.H.G

疾病有成千上万种,但健康只有一种。--白尔尼

有这么三位医生:第一位叫节食,第二位叫安静,第三位叫愉快。--毫厄尔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爱默生

预防胜于治疗。--狄更斯

健康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使你感到现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亚当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5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第2个回答  2020-10-0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凡病家请看,当以病势缓急,为赴诊之先后。病势急者,先赴诊之;病势缓者,后赴诊之。勿以富贵贫贱,而诊视便有先后之分。——清·冯兆张《冯氏娜囊秘录》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说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余曰病易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育也。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此经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医者诊脉,不识寸关,放手妄言虚实。不问得病之由,今经几日,是表是里,曾无传染,只据所见,便言某证。证且未的,不顾汗下次第,或病人劳复,便毁前医为误,甚至子谈父过者有之,弟掩兄长者有之。及其治疗,本无所长,原其所以,则志在于利。医人乘急取财者,甚于盗贼。——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故世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之厚薄?告我同志者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亦是阴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明·李梃《医学入门》
医为人命所关。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
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夫医为仁道,况授受相传,原系一体同道,虽有毫末之差,彼此亦当护庇,慎勿訾毁。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序》
“医道微也,非绝欲无私,通神于微妙之乡,穷理尽性,研几于幽明之极者,不足以传也。”——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明·裴一中《言医·序》“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季序》
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行医之要,惟存心救人,小心敬慎…若欺世询人,止知求利,乱投重剂,一或有误,无从挽回。病者纵不知,我心何忍?——清·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明医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辨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制方,对症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炫虚名,
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明·龚信《古今医鉴》
篇二:中国古代名医名言
华佗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
著《中藏经》
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
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
阳不足则先寒後热,
阴不足则先热後寒
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为阴盛,皮热而热者为阳盛
张介宾
(1563-1640年)
明代医学家,字会卿,号景岳
著有《类经》、《景岳全书》,《质疑录》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二、
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成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
为之资。
张介宾
(1563-1640年)
明代医学家,字会卿,号景岳
著有《类经》、《景岳全书》,《质疑录》
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
盖有形之血不能即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
李杲
(公元1180年---1251年)
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代医学家,金元四家之一。
撰《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
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弱也。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
朱震亨,
字彦修,号称丹溪翁,金元四家之一。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此圣人不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实火可泻。芩连之属。虚火可补。参之属。
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
凡久喘之证,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
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药圣”
著有《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书
壅者。塞也。。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传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药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独涌越为宣也。是以气郁有余,则香附、抚芎之属以开之;不足,则补中益气以运之。火郁,微则山栀、青黛以散之;甚则升阳、解肌以发之。湿郁,微则苍术、白芷之属以燥之;甚则风药以胜之。痰郁,微则南星、橘皮之属以化之;甚则瓜蒂、藜芦之属以涌之。血郁,微
则桃仁、红花以行之;甚则或吐或利以逐之。食郁,微则山楂、神曲以消之;甚则上涌下利以去之,皆宣剂也。
张从正
公元1156~1228
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著有《儒门事亲》。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
今予论汗吐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张仲景
(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名机,字仲景,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著《伤寒杂病论》。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病疾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
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