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学东渐”在明代的表现?

如题所述

近现代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华民族在晚清迎来了危局。甲午战争前后,一系列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抬眼望世界。而实际上,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早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展开了,但是为什么一直到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文人士大夫才开始想起学习西方?为什么在此之前的西学东渐未能帮助中国完成从封建农业国到强大现代国家的转变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问题。

中国近现代的大变局,其本质是由西方引起的,但是在客观上,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集权王朝未能跟随时代潮流,导致两个文化体系难以对话和互相进步。这一点鲜明的体现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上。

之所以说“西学”,这是因为它们在地理位置上更偏向于西方,而且当时的西方人以天主教传播为动力,带来了一系列西方的思想、知识和文化。虽然这些东西看来是西方所有的文化核心了,但是这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当时的中国人也没有清楚地对传入的新东西作出宗教与世俗的划分,“天学”、“天教”、“西学”这样的名词成为人们指称新文化通用的术语,这就决定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实际上是两个文化维度上,并不能互相理解的对牛弹琴,他们在对更深层的内容理解上存在偏狭,从而导致了西学东渐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未对中国造成实质的影响和变动。。

“西学东渐”这一活动开始于1700年。这一时期的西方已经步入了文艺复兴,达到了世俗神权的绝对统治,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而宗教变成人们世俗的约束,成为普遍的信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尽管在经济总量上,它们当时还不能和明清时候的封建王朝国家相比,但是他们一开始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明清王朝急需赶上新的世界潮流。而在此时进行的西学东渐让中国有了引进西学的客观需要和可能。同时,西方各国陆续进行资本主义,并积极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其触角也伸展到中国。因此,这一时期的大批的教会人员来华传教,他们带着种种复杂的目的,希望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找到更多可能性。

在这些众多传教士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进入明朝的利马窦。他将西方的科学,如几何学、农业学、宗教思想等一并带来中国,影响了当时的士大夫。利马窦本人为了更好的在中国扎根,他努力研究汉学,学习中国文化,了解这一个庞大帝国人员的思想 、主张和观念风俗,因此他主张融通儒理,介绍西方学说。所以,在和当时的士大夫交往上,他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而其身上带有的西方神秘色彩也吸引了不少士大夫的注意。他热衷并依赖于封建上流社会,通过他们扩大影响力。当然,这种传教方式的选择绝不是出于主观上的喜好,而完全是对中国社会的适应。利玛窦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交友录》,将西方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呈现于中国人的面前,使中国人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认同感,他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当地其他教士,帮助他们适应中国的环境,以求其接纳。他著名的神学书《天主实义》将天主比作佛教,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的内容来“套”他们的教义。这些使作为传教士、神学家的利马窦,非常成功地以非传教士的人世间贤明者的风范,赢得了晚明士林的尊敬。

利马窦等数百名西方传教士,从南到北,深入中国各地。从当时宫廷中的皇帝、王公和大臣,到不少的思想家和学者,乃至社会各阶层,无不受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传教士为媒介,使当时的中国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天文、历史、地理、水利、大炮、机械等科技文化知识。同时。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西学东渐,而且通过传教士的介绍和传播,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以及文学艺术、中医、园林、建筑等都大量传入西方。事实证明,在利马窦等耶稣会士千方百计将基督教义灌输给中国人的同时,自己思想。里也濡染上了中华文明的因子。这种文化的互馈,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表现了明末来华耶酥会士的传播宗教与文化交流并举的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玛窦和当时儒家士大夫的交往,并未深入到改变思想的层次,也没有对各自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做探讨和分析,利玛窦只是在一味的以中国传统思想来“讨好”晚明士大夫,而晚明士大夫也从未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只是在具体的对科学和世界的理解上有一定的改变,并未造成深层次的观念变革。比如他来华时期编撰的书目,所拥有的思想并没有什么超出儒家思想的新内容,它固然可以使晚明士林一时获得精神的兴奋,但是其内容要么跟晚明社会现实太过遥远而显的不可能,要么就是完全照搬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新的演绎,对于当时晚明社会走出封建困境没有实质帮助。这一点晚明的思想家李贽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

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了不拘泥于儒家和佛家的思想,主张在阳明心学强调个性解放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批判性,将裂变了的晚明思想推到主体性高昂的极至。李贽思想与当时的西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他既肯定利马窦对儒家文化的接受,也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与天主教教义的分歧。从当时整个文化北京来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明朝自开国以来,就以儒家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尤以南宋朱熹的理学作为最高思想法则。明中后期心学兴起,大力提倡个性解放和道德践履,它们更将儒学推到了一个比朱学更加流于空疏的境地。

因此,这就造成了晚明社会动荡的思想局面,社会因儒家思想而变得死气沉沉、僵硬无比,诸多思想变革家提出的方案则将这一境况推向了更加糟糕的历史进程中,晚明的西学东渐似乎可以帮助当时的士大夫完成在思想上的变革和对社会清醒的认识,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错位和巨大差异,这种交流还没有深入到这一层面。

晚明时期,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一些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已企图用程朱学来修正王学,把强调道德实践和注意经世致用作为治学的指导思想。它们着意把西学中的理念和社会治理的思想主张相联系,在认识到天主教与儒学的差异的基础上,刻意强调中西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徐光启和复社中的知识分子,激烈批判了空疏学风,提倡实学,讲求经世致用。这也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对久为封闭的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关系。而且,东林学者对王学末流师心自用的主观意识泛滥的批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风貌和方法,与天主教具有一致性,因此东林学者很容易肯定和接受天主教。但是他们仍然未能领会其中真正带有现代化意义的启蒙思想,而是着眼于对封建统治的修修补补。

明王朝灭亡后,当时的思想家将这一历史经验教训归结于思想上的问题,他们认为明朝的程朱理学和儒家僵化的体制有问题,因此他们在深刻的历史教训上,不遗余力地批判程朱理学和传统儒家思想中讲话大部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他们在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革中,对明朝的灭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梁启超说:“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而欧洲当‘文艺复兴期”经过以后所发生之影响,则我国今日正见端焉……其时正值晚明王学极盛而敞之后,……炎武乃起而矫之,大倡‘舍经学无理学’之说,教学者脱宋明儒羁勒,直接反求之于古经。”梁启超认为,顾炎武之所以能有如此高超的变革思想,有对晚明时局深刻而又细致的看法,是和他受到当时西学东渐的“崇实”精神相联系的,这种精神是兴除利弊的经世精神,放眼世界的科学精神,是承东林之绪而深受西学影响的结果。

顾炎武完成了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接受西学思想进步的一面,反思传统社会的弊端和不合理之处,看到了社会问题,但是他出发的根本点在于寻求合理的王朝灭亡解释,并且他遗民的思想让他对明亡耿耿于怀,寻找社会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对社会真正的关心,而是出于自我的精神需要。他简单粗暴的否定程朱理学和儒家,未能在如何变革上提出具体有力的举措,思想体系不完整,他看到了问题,却没有办法找到问题背后真正的关键和解决办法。

与明王朝接纳西学不同,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和保守,大量晚明来中国的传教士被驱赶出国境。康熙年间实行海禁,乾隆皇帝更是在中西思想交流上严格控制,推行海禁,严厉禁绝任何思想的传播和集会组织,致使中国封建社会直到鸦片战争前,一直在闭关锁国的愚昧状态下蹒跚不前。但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仍然贯穿于有清一代,形成清代思想学术的一大特色。

清代的西学传播和明代有着显著不同,明朝时期的西学传播杂乱无章,难以形成体系,但是传播规模大,影响深远。但在清朝,西方宗教伦理与科学知识已完全划开,有人称前者为西教,称后者为西学。明代西学更带有学术性和超越性的思想,而到了清朝,世俗和经验的知识成了影响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因素。

清代西学的传播仅仅局限于皇宫大内之间,西学传教士和士大夫来往很少,他们只为皇帝服务,所传播和影响的地区也仅限于皇宫一人,皇帝对他们的态度则多傲慢,因他们传教的目的和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间,再加上满汉对立,从而加重了非我族类的排外色彩,传教士既不为士大夫所尊重,又不能取信于皇权,地位十分尴尬。入清后,传教士才能的蜕化和西学中国化速度的加快,使西学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西学传入的规模和内容均较明末有所不及。

康熙皇帝曾身体力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是他仅仅把它当作个人的娱乐消遣,也未曾大规模推广,再加上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引起清朝的重视,开始渐渐不信任西学。

但这些只是在表面上的原因,其真正的原因,还在于 “西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价值体系难以相互认同。

中国文化基因中并不缺乏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比如佛教的传播和接纳,反映了中国文化思想中包容的一面,但是这种包容,是以皇权稳固作为根基、以文化价值体系认同作为根本的。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儒道佛三家并尊的文化价值体系,已经在明清之际得以固化,很难有大的改变。而传教士本身自我也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与之对抗,而非融合,两者显示出了根本的对立,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习惯是重视理论的探讨,而不重视宗教形式如何。天主教传入中国时,宗教的形式早已确立,教条已确定,具有强烈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有人认为其出现的标志是利玛窦来华,以西书七千部为代表。其名称出自晚清维新人物容闳(1828—1912)一本回忆录的书名。

这段时期,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数学、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第2个回答  2020-10-18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有人认为其出现的标志是利玛窦来华,以西书七千部为代表。[1]其名称出自晚清维新人物容闳(1828—1912)一本回忆录的书名。[2]
这段时期,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数学、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第3个回答  2020-10-18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有人认为其出现的标志是利玛窦来华。其名称出自晚清维新人物容闳(1828—1912)一本回忆录的书名。[1]这段时期,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所谓“西学东渐”,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代:(1)帝国时代。即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多可以叫做“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2)转型时代。即晚清(或“近代”)以来,西学确实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意味着容闳所说的:“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尽管“西学东渐”这个中文书名是译者按自己的理解而另起的,与容闳的原书名并不相同,但也确实是对原书宗旨的一种精准的概括,故被人们广泛接受。[2]

发展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等。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较缓慢,相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皇帝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0-18
  “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电力、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也发展起来.据统计,从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达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30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翻了两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厂矿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三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学西方、办企业、建学校、派留学,掀起洋务思潮,从而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使近代中国出现了三个新的开端:一是中国人开始有了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构想和行动;二是开始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学技术的价值;三是开始初步认识到,要自强、要干实事,就不能不重视实际技能和社会效益.第二次是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使部分国人的社会观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为主要内容,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热烈讨论.特别是这次运动从始至终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把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盲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对于启发人们的理智与民主觉悟起了极大的作用.正因为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才会有文化教育界的活跃局面,才会有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参加的“五四”爱国运动,也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总之,伴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国在向世界靠近,社会在逐步实现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夷夏之防”观念,变革观念更新了守旧观念,民主民权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观念,理智的务实观念更新了偏颇的尚虚观念,男女平等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社会主义观念更新了资本主义观念.
  第四是教育方面的影响.中国近代每一次教育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必然的联系,“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如改革封建旧教育、太平天国农民教育、洋务主义教育、改良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教会教育、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等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因果关系,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育思潮,从静态看是相互独立的,从动态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以及社会变革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