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每个人的命运的深刻含义

如题所述

林黛玉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对于黛玉的性格,大多数人既怜之又叹之。或许她高傲了些,刻薄了些,但最起码,她表现出的是真性情真自我,而不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的规矩得体。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若只是真性情真自我,黛玉比不上湘云。但黛玉更可贵的是她的反抗精神。黛玉之死不只是因对爱情的绝望,为了自由而进行的浴火重生,更是来自弱者的反抗,血泪交集的抗诉。薛宝钗 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 翻开世人对宝钗的评论,以贬为主。可是,在那种吃人的社会,有几人知女子的辛酸?当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把一位女子应有的权利几乎完全剥夺时,又有谁能读懂女子的渴望?宝钗要求的只是一个良好的心灵栖息地,以贤妻良母的身份相夫教子。宝钗既是封建思想的继承者,又是受害者。也许在现代的社会,她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理财治家,她并不比探春逊色;作诗咏叹,她与黛玉各领风骚;诸子百家,更无人能出其右。而对爱情的追求,逆来顺受的坚韧,更能转化为竞争力,使她如虎添翼。或许在现代社会,宝钗才能成为真正的“山中高士晶莹雪”,齐家治国平天下。 史湘云 湘云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家的姑娘,即史太君的侄孙女。她生下不久,就失去父母慈爱,成为孤儿,在叔婶跟前长大。她到大观园来,是她最高兴的时刻,这时她大说大笑,又活泼,又调皮;可是一到不得不回家时,情绪就顿时冷落下来,一再嘱咐宝玉提醒贾母常去接她,凄凄惶惶地洒泪而去,可见在家时日子过得很不痛快。这样一个健美开朗的女儿,结局就是她婚后的生活犹如美丽的晚霞转瞬间即失。 在我们今人看来,史湘云的性格才最可爱。首先她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符合现代社会的交际标准,这样的人容易结交到朋友。湘云虽出身于世家大族,然而毫无娇骄二气,实属难能可贵。其次,她心胸宽广、乐天向上,对自己的不幸遭遇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善于苦中作乐。现代人崇尚在挫折中前进、逆境中成材,就需要有史湘云这样的心胸气量与处世态度。另外,她单纯憨厚、心无杂念。和这样的人交往值得信赖,如果我们身边多几个史湘云般的人物,那么生活会直截了当不少,而不必整日费神互相猜忌与人斗心眼。 对现代人而言,与这样的女子相处会更觉轻松活泼,不会产生负担感。在紧张的生活气氛中,人们更需要身边有这样的伴侣,而不是死气沉沉、一脸说教的薛宝钗或者爱哭爱闹、搅得你心烦意乱得林黛玉。现代女性也喜欢这样得同性朋友,因为她热情随和,从不使性子,不会用心计,没什么是是非非,不会对你产生威胁。对于想要结交红颜知己得男性,史湘云式的女子也该是最好的选择。她会和你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她会和你大大方方、又不失分寸地交往。 史湘云看似漫不经心、大大咧咧,实际上却是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宝钗如此评价她:“说你没心却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其实史湘云很有自己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从不依赖别人呢,颇有个性,这倒有些现代女性的进步意识。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倒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觉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在十二金钗乃至整个《红楼梦》的女子中,她是性格最完美、真实、立体的一个,难怪会赢得今人得认同和喜爱。 王熙凤 王熙凤是“护官符”说的“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的小姐;嫁给荣府贾琏为妻。她的姑母是贾政的妻子,即宝玉之母王夫人。 王熙风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王熙风实际上是荣国府日常生活的轴心。她姿容美丽,秉性聪明,口齿伶俐,精明干练,秦可卿托梦时说她:“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有日理万机的才干。然而她心性歹毒,为了满足无止境的贪欲,克扣月银,放高利贷,接受巨额贿赂,为此可以杀人不眨眼,什么缺德的事全干得出来,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女魔王。她的才能和她的罪恶像水和面揉在了一起。因此 当贾家败落时,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她,将要凄惨地结束其短暂的一生。 熙风的泼辣性格,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她的泼辣是以较高的威望和强硬的手腕为支撑的。当然,天不怕地不怕的泼辣也树立了她的威信。在现代社会里,她属于女强人的类型,威风凛凛,八面玲珑。但是,她的狠毒又使她的事业不能真正做大,因为仁者的力量远大于阴谋、手段。或许她能骄纵得了一时,却横行不了一世。善待别人,就是为自己的失败买保险,平和谦卑的人才能长久立足。 或许我们有一定能力,也有抱负和雄心,但是,请不要忘记谦卑恭顺,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需要的良好性格之一。 贾元春 元春是贾家的大小姐,贾政的长女。她以“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女史(女官名),后来又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煊赫的势力,除靠祖宗功名基业外,还靠着家里出了“皇娘”这层重要关系。元春一死,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元春虽然在书中出现的机会很少,但她的存在与否与这个大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着。 元春的性格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上层女性的典范。以“贤孝才德”著称,加封“贤德妃”的元春,早以习惯了规规矩矩地生活,和宝钗有相似之处,这也是她喜欢宝钗的原因。 贾迎春 迎春是荣府大老爷贾赦的妾所生的女儿。她长得很美,虽然没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因性格懦弱,又排行老二,人称“二木头”。后来她被其父许配给孙绍祖。孙绍祖的先人因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贾家门下,靠贾家的势力起家的。这个孙绍祖家资饶富,并且“应酬权变”,在官场中很走运,正在兵部等待提升,所以贾赦就选他做了“东床快婿”。孙绍祖品质恶劣,连贾政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贾赦不听。迎春嫁过去之后,受尽种种虐待,一年之内就被折磨死了。 迎春的性格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柔弱。柔弱的性格,如果生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有一个殷实的家庭,是可能成为贤妻良母的。可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柔弱者势必对变革的狂潮束手无策,在外力作用下彷徨无助,甚至被碾得粉碎。女性本已是弱势群体,若不自尊自强,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勇敢抗争,又如何立足如何崛起呢?我们并不提倡咄咄逼人的女强人,但更不提倡果真如水一样无力的柔弱。 贾探春 探春是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生的。在贾家四姊妹中她排行老三,是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一个。说她志向高,是她想有一番作为。“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写她代凤姐管理一段大观园,把那么纷繁的事务,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不一般的才干,其精明几乎不在凤姐之下。她在封建观念影响下,以自己是“庶出”为耻;加上赵姨娘为人卑琐,她就干脆不认她作娘。她同姐姐迎春懦弱的性格截然相反,人称“玫瑰花”,又鲜艳又有刺。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娇小姐,随着家族末落,命运也一样令人悲哀,年轻轻的就远嫁异乡,路远山遥,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 探春的才华和能力都不在凤姐之下,如果说凤姐是靠强硬手段治家的话,那么探春更为高明,和风细雨中进行更彻底的改革,不仅达到了治家的目的,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发自内心的拥护。 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管理人才无疑是最佳的--赢得众人的爱戴,和大家打成一片,同时又不失去威信。这样的团队比高压统治下的团队更有凝聚力和竞争力。 对个人来说,她的管理方式也是自身良好性格的反映。我们应当学习探春的处世态度和领导能力,在施展才干的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不是孤芳自赏或者仗势欺人。 贾惜春 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厌恶世俗,向往当尼姑,小时爱和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儿玩,后来又和妙玉成了朋友。惜春眼看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天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都没有好遭遇,所以才“看破红尘”毅然出家的。据脂砚斋的批语说,她将来要有“绍衣乞食”的经历,也就是要靠沿门托钵乞讨生活,真够可怜了。 李纨 李纨是宝玉的亲嫂子。她与其夫贾珠婚后生了贾兰,不久丈夫就死了。李纨同其姻娌王熙凤为人恰恰相反。王熙风像一团烈火,她像一堆死灰;王熙凤像一把利刃,她像一块面团;王熙凤贪求无度,她与世无争。在大观园诸女性中,她是最默默无闻的一个,她不注意别人,别人也不注意她。贾家没落后,贾兰要靠读书求取功名,“头戴簪缨”,“胸悬金印”,当一个大大的官;李纨要因此受诰封,“戴珠冠,披风袄”,荣耀一番。 为一份已死的爱情和他人的所谓赞扬耗尽青春,在现代人眼中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她并不似乎真正决心把爱的渴望埋葬,而是在封建礼教的荼毒与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无奈的选择。在自由、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李纨一样的悲剧不应该重演。她应该学会勇敢,学会忘却,学会快乐,学会不顾一切追求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 妙玉 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佼佼者。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入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是她尘心未断的一个根据。 在现代人眼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妙玉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她的孤傲都像个无形的玻璃罩子把自己和社会隔离开。这样努力包裹着自己,追求心理上的洁净,或许能避免许多伤害,但也无法融入正常的人际交往,得到快乐与幸福。世界即使污浊,人也不能只求独善其身,在不随波逐流的同时,应该有勇气积极面对困难,改造环境。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正的智慧。 秦可卿 秦可卿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因她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 在治家方面,她不逊凤姐。凤姐只讨好了上头,下人们仍颇有怨言;而可卿居然能将宁府上下都打理得妥妥贴贴,无一不服,确实不易。她的个性也极为要强,外刚内柔,不像凤姐那样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对她唯一的指责,集中在她与贾珍的“爬灰”。 秦可卿者, “情可轻”也。“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便是对她的性格的本质概括。其实,可卿未必是一个荡妇,她的行为未必是出自真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哪怕只是屈辱的生存。“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为的便是生存。我们幸运地出生在现在,不必面对两难抉择,但也应当给予她宽容和谅解。可卿的性格原是极好的,如果因为一个污点嗤之以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贾巧儿 巧姐是王熙凤的独生女。判词前的画面暗示她将嫁给一个庄稼汉,成为做饭纺织的农村妇女。从锦衣玉食的公府千金,沦为喂猪打狗的农妇,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在作者看来,这也是命运的戏弄。有人根据甄士隐<好了歌解注>里“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一句的提示,推测巧姐要被卖到妓院为娼,后被刘姥姥救出,同刘姥姥的外孙板儿结为夫妇。这个推测从书中可以找到根据。第四十一回写巧姐和板儿交换柚子和佛手的情节,很可能是预示他们未来的关系。板儿是农家孩子,将来是农民无疑,嫁给他才能纺线织布。高鹗续书写贾环、贾芸、王仁等人设圈套要把巧姐卖给一个外藩的郡王作妾,刘姥姥偷着把巧姐接到乡下,由她作媒把巧姐嫁给一个大地主的儿子(并且是个秀才!),和作者的原意就有相当距离了。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正是对上层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慨叹。倒是刘姥姥这个穷老太婆,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以报,使人感到人性善良的一面。 (惜春的性格与迎春类似,故不做单独讨论。巧儿的笔墨不多,性格不鲜明,也不做讨论。) 另: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四人名字也有隐藏意思,“元迎探惜”其实即是“原应叹惜”,对她们原本就应该叹息,表示了曹雪芹作者对此四人的结局的叹惋,怜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