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悲观是乐观

欣赏赤壁怀古的美 要求专业

脍炙人口——苏轼词【念奴娇】

作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词,向来脍炙人口;不过,它的豪放表现为激情的奔纵、气势的雄迈和境界的宏伟壮阔,如胡寅所说“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这首词与《前赤壁赋》写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而各有特色。它所表观的思想感情,显得昂扬奔放。开头“大江东去”一句,音节高亢,景象开阔,就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与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谓异曲同工。这里,词人先写放眼所见,滚滚长江,奔流直下。无须另外加什么别的形容词、修饰语,江就是“大江”,去就是“东去”一个“大”字,一个“东”字,就足够了。“大”,可以使人联想到长江的源远,“东”可以使人联想到长江的流长。“大江东去”下面接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空间的感受与时间的联想交织在一起。“大江东去”,可以说了望得广阔,“千古风流人物”,可以说思考得深远,中间以“浪淘尽”三字连接起来,而言外之意则是说人物、时代已随江水消逝,但人物的功业与精神气概,时代的风采,却万古留传,是大浪所不能“淘尽”的。如果都“淘尽”了,那还有什么下文呢?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与《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相近,并不算新鲜。然而苏轼歌词这样的句子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内容与深沉的政治感慨,以及词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却是《论语》上孔子说的话所没有的。“风流人物”,一般注解为“才能出众、品格超群的人”,或者注解为“杰出的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为何不说“浪淘尽千古超群人物”,或者说“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呢?“超群”“英雄”与“风流”都属于平声,符合词调的音律要求。苏轼之所以不用,是因为“超群人物”权权限于异乎寻常,而“英雄人物”也只是使人想到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甚至再加上一点悲歌慷慨罢了。“风流人物”呢?那就不光是才能出众、品格超群,而是在英雄气概之外,还有儒士风度,儿女心肠、英雄气概,是豪迈的儒士风度,是潇洒的,儿女心是温情的:三位一体,才叫做“风流人物”。下面所写的“周郎”,就是这样三位一体的“风流人物”。其实,苏轼也自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元好问曾说苏轼在这首词中“戏以周郎自况”,“自况”就是“自比”。简单说“才能出众、品格超群”,简单说“杰出的英雄”,就显得浮泛,也不了解苏轼之所以为苏轼。词的开头这两句,从大处写起,下面则由大入小,由一般到具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是实,“三国周郎”是主,用“故垒”唤出“三国周郎”,就是以宾托主。“三国周郎赤壁”,这不妨看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国”,这是时代;“赤壁”,这是地点,“周郎”,这是人物。词人称“周郎”,不称“周瑜”,本来符合于历史实际,周瑜作将领时才二十四岁,东吴即称为“周郎”,同时又突出了周瑜的少年英俊,而且表现出一种亲切的感情。上面说“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上面说“风流人物”这是具体代为“周郎”,上面说“大江”,这里具体化为“赤壁”:由大入小,很像摄影的镜头从远景推向近景。“赤壁”就点到了题目。词家讲究点染。点出了赤壁,苏轼立即用三句词来渲染,“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赤壁的使人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色,仿佛犹是赤壁之战时那种激烈而紧张的场面、气象。不这么写,不足以与“风流人物”相称。必须用浓墨重彩来写,而且确实写得好。你看:“乱石穿空”,这是向高处写,着重写形态,石而曰“乱”,见出险峻挺拔,像要穿透天空,见出高耸入云。“惊涛裂岸”,这是向低处写,着重写声音,波涛如惊马之狂奔,发出咆哮,冲击江岸,水力凶猛,像要使江岸崩裂,而且崩裂之声已隐约可闻。“卷起干堆雪”,这是向深处写,着重写色彩,银白的浪花,浩浩荡荡,上下翻腾,仿佛与天上的白云联成一片。这样的景色,壮丽雄伟,美不胜收,然后词人用“江山如画”一句加以总结。画,是绘画,是艺术品,是加工形成的东西,经过画家典型化、艺术夸张了的、比实际事物、实际生活要美。“江山”,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加工形成的东西是高于自然形态的东西的。说“江山如画”,就表示江山如同经过艺术家加工的一样,美极了。这样美好的壮丽雄伟的江山,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为他们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舞台。江山与豪杰相联系,于是自然地引出“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照应上面的“三国周郎赤壁”,词人的生花妙笔宛转盘旋,左倾右盼,好似游龙一般夭矫屈伸,但这游龙却环绕着一颗宝珠,这宝珠就是周瑜。词人用笔,中心是落在周瑜身上。词的下片即从上片末句的“一时多少豪杰”中引出周瑜来。
(
上片侧重在写祖国的如画江山,下片则转入写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也符合词的一般表现手法: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侧重抒情。这里词人从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联系今天现实中的自己,带出无限感慨,这当然就是在抒情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五句全是写周瑜。请大家注意,并没有写诸葛亮。上片已说了“三国周郎赤壁”,中心是“周郎”。这里的“当年”,即“丁年”,“丁年”,即“壮年”,是少年有为、年富力强之时。“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她在建安三年(198)嫁给周瑜,当时周瑜才二十四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208),周瑜三十四岁,相隔已有十年之久。苏轼并不拘泥于历史。他说“小乔初嫁了”,这是为的着意衬托周瑜的青春年少,并且用燕尔新婚来显示周瑜的儿女情怀,似乎他正陶醉在柔情蜜意之中。关于“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的断句,恐怕是明朝人造的假,不足为据。苏轼、辛弃疾写词,断句并不完全拘守词律。“了”字表示结婚之事方毕,这时少年气盛,所以说“雄姿英发”,见出周瑜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羽扇纶巾”,是文人平常的装束,这里用以写周瑜的闲雅,也就是儒士风度。 “谈笑间”,是写周瑜的从容不迫。千军万马之中,指挥作战是这么潇洒自如。“樯橹”,指曹操的战船。“樯橹灰飞烟灭”是以赤壁之战的结局,表明周瑜的才能、功业。这样来写周瑜,就可以回过头了解上片“风流人物”的实际内涵。苏轼存心要做“风流人物”,或者竟至把自己看着作“风流人物”,所以对周瑜这么热情地赞美,不禁心向往之。“故国神游”,就是“神游故国”,是词人神游于赤壁之战的当时环境。词人想象自己如果遇见了周瑜,那么,周瑜大概会笑自己对如画江山、对风流人物实在“多情”,感慨太多,牢骚太盛,以致不到暮年便白发丛生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实际是词人自嘲,觉得虚度年华,无法与风华正茂时建功立业的周瑜相比。时不我待,于是词人不免发出人生短促的叹息:“人间如梦”,词人想有所作为,而被贬在黄州管制起来,矛盾无从解决,功名建立不了,时光又不肯为目己停留,就只好把烦恼苦闷都托付与江水,明月“一尊酹江月”,归到“江”字,照应首句“大江东去”。以酒祭奠江中之月,与月同饮,月可以明了自己的心迹,足以给自己带来安慰。这结尾,似乎比较哀飒,颓丧。但在无可奈何的感叹中,仍然流露出苏轼的感情壮志。他把祖国江山写得那么壮丽雄伟,把古代风流人物写那么英俊豪迈,都给人以振奋的力量,使人不甘消沉.所以,通篇【念奴娇】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陈毅同志的《吾读》诗说,“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胸次广,即感情丰富,眼界开阔。这首【念奴娇】词,正是这样。这是苏轼词的主要方面,好的方面。因此当时就有人认为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

借鉴专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8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赋》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饮酒吟诗的舒畅情怀,继而通过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箫声调,引出一番主客争辩,以探讨人生观和宇宙观。
“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苏轼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第2个回答  2009-04-17
不是悲观啦,是人生的感叹
第3个回答  2009-04-18
2者兼具
第4个回答  2021-03-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