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简单地说一下辩证法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不要复制的。

如题所述

辩证法是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

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下面用生活中的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1、像二、三岁的儿童很调皮很捣蛋,大人一般从卫生、安全等角度看,觉得小孩不听话而生气,但若用矛盾论分析,你会觉得这是小孩的天性,是他感知和认识事物的有益尝试。从教育、培养、引导的角度出发,你会觉得幼儿既天真活泼又聪明可爱、好学求知。

只有参与到小孩中去,就会觉得其乐无穷,仿佛自己也再次回到了童年,生活中也添了不少乐趣。2、比如在看人择偶方面,如果一个人对你非常好,在你面前表现得什么都好,没有任何缺点,就是心目中的男神、女神。

那你就要想想,人无完人,表现得完美的很多都是迷惑你的假象。那就回过头来想想,是不是别人另有所图或者有其他原因。3、比如孩子学习成绩有起有伏,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了,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偏偏气急败坏,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

殊不知,你的这些行为也会带给孩子很多不良的影响。现在很多小孩抗挫折能力较低,有一个词叫“逆境商”,就是有些家长对孩子一直采取严苛的态度。表现好了不鼓励,表现差了却肆意嘲讽谩骂,导致孩子信心不足,试问,这样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如何能坚强的面对人生的风雨。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辩证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先给你举个例子:
上课时,我放了一个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
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讲辩证法.
"请你自己对这个屁作一下判断,"教授说,"它好还是不好?"
我只得说:"不好."
"错了,"教授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么说它好也不对了?"我问.
"当然."教授说.
"它既好又不好."
"错了.你只看到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统一的一面.".
有点心虚了吧,你真了解哲学吗?
我只好认真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仔细想了想说:"这个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
"错了.你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换,今天处于主导地位一面,明天一定处于次要地位."
"你是说明天全人类会为了我的这个屁欢呼雀跃吗?"
"不尽如此,但不能否认这种发展趋势"
我愣了好大一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会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许会不好."
教授听得直摇头,说:"这是彻底的怀疑论,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就这样,仅仅因为放了一个屁,我就成了一个怀疑论者.
教授接着讲课:"辩证法的威力不仅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驳斥任何观点,而且他能够轻易地为任何观点找到理论根据."
"可是我的屁就没有任何根据."我抗议道.
"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其实很简单,它是你肚子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我哑口无言.
教授说:"下面我们不谈屁,谈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有理论基础."
我赶紧说:"我要捡起西瓜,丢了芝麻."
"很好."教授说,"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说,你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我就捡起芝麻,丢掉西瓜."
"先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你解决问题的顺序十分正确."
"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
"即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过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我既要砸烂西瓜,又要踩碎芝麻."
"很好,你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
"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烂西瓜.既要捡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怎么办?"
"你这才算对辩证法入了门,重要的是:矛盾的双方不仅对立,而且有它统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烂西瓜,也并非不合理.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斗争."
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可是,你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教授笑着说:"辩证法不解决任何问题,它的用途在于首先把人变成傻瓜——如果还有人不是傻瓜的话."
"你是说‘首先'?"我问.
"是对,然后再从傻瓜飞跃到学者."教授开始整理讲义,"关于辩证法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如何把人变成傻瓜,以及怎样实现从傻瓜到学者的飞跃,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教室.
第二堂课:
教授说:"下面我们讲一下辩证法的用途.我们要举一个更加复杂的例子: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说:"那一定要用辩证的观点."
"对.我们有许多大牌的辩证法学者,他们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佩服不佩服?"
"是啊.辩证法不是很有用吗?"
"以前我也这样认为.直到我见到一只丧家的野狗——它改变了我的看法."
"野狗?"我莫名其妙.
"是的.我家屋后有个垃圾堆,有一天来了一只丧家的野狗.它对其他东西看也不看,‘喀哧'一口,咬住一块骨头."
"这毫不奇怪,所有的狗都会这样."我说.
"不错.问题是对于狗来说,这块骨头就是‘精华',垃圾堆里除了骨头以外,还有砖头,铁块,破水桶等等糟粕,他为什么只要骨头这个精华呢?他怎么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难道它已经充分理解了大牌学者们的论述了吗?"
"好像不会."
"肯定不会,所以说大牌学者们通过精确的论述,得到的精妙结论,其实是连一只丧家的野狗早就知道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他们喝彩,对他们崇拜呢?"
"是啊,为什么?"
"唯一的解释就是:辩证法已经成功地把你变成了一个傻瓜."
"我明白了."
"你明白以后一定要问:你说的没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谁都知道.问题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对,看他怎么说."
"你难不倒他,他又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明不高明?"
"是有道理."
"可是我认为:这不仅是无聊,无用的问题,已经近于无赖了."
"这怎么说?"
"难道世界上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吗?那只丧家的野狗,来到垃圾堆前,难道会象亚里斯多德一样,先把各种东西分门别类,搞清其内涵和外延,再通过归纳演绎,最后确定它是吃砖头还是吃骨头吗?这可能吗?"
"不可能.那样的话,他连吃砖头都有可能."
"对,孺子可教.没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等于没说.不过辩证法学者倒是喜欢用抽象的方法,分析具体问题.因为辩证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只吃砖头的狗,千万不能小视,它可能是一个著名学者."
教授又收拾好讲义,说:"辩证法的根本在于使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象所有的谎言一样,这话听起来很显真理.下一节课讲辩证法的渊源,以及它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什么叫辩证法: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被哲学家们定义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被看作有同一性也有对立性,但知性的同一性与理性的同一决不一样:知性同一性把世界两分,把两部分看成两个独立事物,虽然有联系且是相依存的;而理性同一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当成一个事物,认为事物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知性是局部分离性思维,理性是整体综合性思维,所以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上,知性认为思维有思维的规律,自然存在有自然存在的规律,老子高于世人的地方就在于认为二者同一,规律只有一个,自然之道即是思维之道,“道法自然”就是讲思维规律也是自然规律,所以要法之.站在事物各部分间,只能看到对立,站在各部分之上才能看到整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性的优势就在于它远在知性之上.什么是辩证法?全面地、整体地、联系地看问题的就是辩证法,片面地、局部地(孤立地)、分离地看问题的就是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方法.全面和片面、整体和局部、联系和分离这三对哲学范畴所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空间状态,因为宇宙的本质就是空间重力场,万物归一,不是归到虚无飘渺的物质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空间概念.道法自然,主观去反映客观,人类思维也必须学会使用空间概念,能以空间形式说明万物的,即是正确的、科学的,反之,则是不科学的、错误的.一分为二为什么不是辩证法,因为用“分”的方法你得不到对世界的统一认识.合二而一,讲同一为什么是辩证法,因为你可以把这纷乱的世界统一起来.今天我们纪念爱因斯坦,纪念相对论发表一百周年,不仅要学习爱因斯坦的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反击一切否定相对论的言论,而且要吸取他按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方法搞统一场失败的教训,按黑格尔和老子的同一思想去研究统一场,去创立新理论,把物理学和人类认识向前推进.
世界的统一性即它的同一性,讲一句“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并不能作结束语,因为人们还把物质和精神对立着,仍然是被分割的两个世界.按“道一”和“抱一”的原则,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都是同一的,这世界只有一个,不分物质精神,不分存在思维,“二者同出而异名”.当你从具体现象来看时,它是存在、是物质;当你从抽象本质来看时,它是思维、是意识.你把人类社会分成两大阵营,就没有全球化;而放弃对立和平共处,就走上一体化道路,物与事同理.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上,辩证法从同一性出发,认为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真理就是绝对真理,世界上存在绝对真理;形而上学从对立性出发,认为相对真理无限发展,只要这发展不完结,世界上就不存在绝对真理,实际是不承认有绝对真理的.哲学范畴对应存在,否认这一个,另一个等于也被否,马哲也承认范畴的依存关系,不能分割开来认识,这就叫同一性.可我们的相对真理论者又死死维护着某些理论,不允许别人突破或反对,真是矛盾得很.还不如就和方悟一样,来个“阶级立场鲜明”,可反的就允许人家反,不可反的就当绝对真理看待,用这些绝对真理统一形形色色的科学理论,建立大统一场体系.
有人认为对立和对应有什么区别,不都讲两方面吗?《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成他们说明对立统一的范例.其实知性与理性的差异就在对立和对应的差异上:一可分,一不可分.所以就天人关系而言,对立者以人胜天,对应者以人合于天;就历史创造而言,对立者讲人民创造,排除其他,对应者讲合力,承认所有的人都参与历史创造.看事物,对立者左一眼、右一眼,看出两个,对应者眼中只有一个.从系统论讲,宇宙是金字塔结构,多可合为一,所以老子讲“一”与“多”(二、三、万)的关系,而现代哲学中没有“一”与“多”的范畴,缺乏整体观念.统一场规律如何去找?就是从金字塔底层开始逐级同一直至顶层,顶级规律就具备了最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你用顶级规律去演绎,无往不胜.名称概念都描述对象特点,反映一物与他物的区别,所以老子才说“有名,万物之母”.你想要获得同一吗?忘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吧,忘记男和女的区别吧!把它们当作一样的社会、一样的人,有相同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你就获得了同一和共性,如此逐级向上推衍,可得老子思想精华——同一之道.我们怎样摆脱对立性思维?就是按照正反同一的道理,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过程反过来变成归纳过程,从金字塔底开始逐级同一,使万物归于三,再归于二,终而抱一,此即入众妙之门要诀.也可把原公式逐级下分的过程略去,直接获得“一生万物”、“道生万物”的等效公式.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普遍共性,都遵从普遍规律——大统一规律,所以从金字塔底向上反看,就好似万物为道所生,为统一场所生.
老子哲学思想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现代哲学家们都把它归入唯心主义中,仅说老子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实际老子及与其思想相近的黑格尔从不认可两大派的划分,黑格尔讲知性、理性,老子讲常道、非常道.黑格尔通过正反合、否定之否定而达同一,老子则直接从对应产生同一.人们释老解老,至今仍未搞清“道”是什么.一般人不理解哲学的抽象性,把理论抽象——“道”看成是无法理解和不可认识的.有人说是自然规律,有人说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说是思维规律.为什么只看到分,看不到合呢?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大一统的规律,“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江南狂客.”(刘克庄《贺新郎》)须知“抱一为天下式”!一般人为什么看不到老子的同一思想?因为他们都把对应关系看作对立关系,对立者相分割,对应者相混合,一可分,一不可分.“一分一合其差别远,对立、对应莫混一谈.”
为什么我们在敬畏问题上各说各话?因为双方都是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世界观出发看问题的,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答.可以断言,最后的结果是双方仍各自坚持固有立场,那么,这场争论的意义何在?它的意义在于争夺中间群众,没有固定立场和固定观点的中间群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赢了.当然,历史会做出最终评价,遗憾的是,这一过程中,人类还要付出极大代价,这代价是赎买反敬畏派醒悟所必需的,主流派不醒悟,非主流再卖力鼓噪也没有用. 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1-2]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一词,出自希腊语“dialego”,传入中国,与中华道根思想文化相合,扩大增强其内核。辩证法一词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辩证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论方法。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07

辩证法 

要驱除尊贵之心,分别之心,尊贵心就是自己感觉很尊贵,分别心就是看见人家不如你,就看不起人家。比如:人家经济不如你,就瞧不起人家。如果人家比你有钱,就嫉妒人家等等。你们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不能有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个毒,因为人的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是生出来就会有的,是六道轮回的产物,因为有了嫉妒心才会有六道轮回。如果你到了菩萨界,脱离了六道轮回,你就不会有嫉妒心。还有争斗心也要驱除。为什么要忏悔,因为忏悔能消除业障。修心的人要没有道理,才是道理,而有道理了,就没有道理了,这就叫辩证 法。经常说自己错的人,这个人永远不会错。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活在世上,劫 难就不会离开你的身。真正弘 法救 度众生的人,不是把自己打扮成像菩萨一样,而是做一个真正有肉有灵的人,如果肉 体战胜不了灵魂,他就是人。如果他的灵魂很纯洁,能够战胜自己的肉 体,他就是一个神。因为他不被自己身 体的欲 望所控 制,反而能够控 制自己的欲 望,这是修心到一定境界才能做的到的。如果你被自身的欲 望所控 制,那你就不能控 制自己的身 体。 比如: 你很饿的时候,看见那些海鲜,但知道自己是吃素的,这时能否控 制住自己不动心,不吃。又如,明明你的身 体不好,你能不能控 制住吃对自己身 体不好不该吃的食物,不吃。道理都是一样。

学佛很重要,学的是心,学的是精神。修心就是把身上的那些不好的习惯,贪嗔痴都要改掉,修心就是要把过去做过的事情全部忘记,忘记是最好的事情,尤如一台电脑,要把病毒和不好的文件抹掉一样。如果真的能把过去所做的一切事情全部忘记,你就成功了。人的毛病就是人家对你不好,你忘记不掉,人家对你好,却记不住。如果人活在世上不懂得修心,不懂得做人,就像一台机器 – 任命运摆 布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修心,就是一个很粗俗的人。

今天给大家讲讲觉性,觉性就是人的本性,人本来具有的性叫本性。看得见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的佛性,就是觉性。也就是你看见了这个人身上本来就具有的本性,就是觉圝悟的本性。给大家讲一讲“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这个人的智慧是他本来就有的,这个智慧是菩萨的智慧。根本智要无念,如果没有念头就会得到真的安静,一个人真正的安静,不是说你坐在那里就能安静。你坐在那里念经,你的心能静的下来吗? 

如果定不下来,就不是真的安静。真的安静是坐下来后没有念头,叫无念,无念才叫真正的静。如果能真的安静下来,就是涅槃的极。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明 心见性,涅槃是梵语是灭度灭烦恼灭生死,只有脱离烦恼和了脱生死才能得到真正的寂静,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就是这个人没有生也没有死,永远没有灭度的,即成佛。为什么要闭关,闭关就是让这个弘 法的人安静,不要受到世俗的侵袭。真正救 度众生的人才称得上是菩萨,菩萨是不怕自己受苦去救 度众生的,真正的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如果自己只知道保护自己,不肯去救人家,这个人永远成不了菩萨。

要舍去一切浮动的心,如果真正安静的人,一切浮动的心都要舍去。浮动的心就是心动圝荡不安,就像工作定不下来时,你说你的心浮不浮呀,心能定的下来吗?担心自己的孩子能否考进好的学校,这个心浮不浮呀?等等。所以要驱除一切浮动的心,才能真正的静下来。心不安定是因为没有智慧,不知道自己是在学观世音菩萨,是在学佛。学佛可以改变自己的一切,只要坚定信念就不会有浮动的心。要把你的心安定下来,只有真正的相信才能安定,相信观世音菩萨一定能救我,才能把自己浮动的心克制住。

涅槃是真 实性的体,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涅槃了,他是真正安静的体。涅槃是脑子里完全是空的,这个涅槃就是你真静的体。真的静就是要舍去一切浮动的心,驱除身 体上的傲心,慢心,即傲慢之心。要驱除尊贵之心,分别之心,尊贵心就是自己感觉很尊贵,分别心就是看见人家不如你,就看不起人家。比如:人家经济不如你,就瞧不起人家。如果人家比你有钱,就嫉妒人家等等。你们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不能有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个毒,因为人的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是生出来就会有的,是六道轮回的产物,因为有了嫉妒心才会有六道轮回。如果你到了菩萨界,脱离了六道轮回,你就不会有嫉妒心。还有争斗心也要驱除。为什么要忏悔,因为忏悔能消除业障。修心的人要没有道理,才是道理,而有道理了,就没有道理了,这就叫辩证 法。经常说自己错的人,这个人永远不会错。

经常说自己对的人,这个人就经常有错。是人就会有错,做错事情没有关系,要懂得忏悔,要懂得道歉,然后改过,这样就会把自身的毛病改正,境界提升。人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找一大堆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做错事情就是因为没有好好修心造成的,现在学佛修心了,就必须改正。过去的让它成为过去,不要死死的把它拉在身上,还咬着牙说:不对,因为我怎么怎么的,就是因为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才会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永远带在身上,而后造成自己永远的失败。有一位老人家就是这样,把自己过去所有的事情都带在身上,想起来就恨,这个“恨”给她带来的是一身的病,这些病是怎么来的?

80%来自于她的孩子,因为她有一个不孝的孩子,想起这个不孝子就会非常的生气,非常的难过,非常的恨,最后就造成这位老人家一身的病痛。但是,她身上这80%的病痛也是她自己造的,是她自己背着不肯放下,如果能把这个包袱早一点甩掉,自己的身 体会这样吗?要知道生气伤身呀 ,而且是在伤自己的命呀。千万不要生气一切都是欠的,都是因果,前世你欠孩子的,今世就得还,而且要没有任何条件的还债,要还的开开心心,要把自己松绑,要把自己的包袱彻底的放下。所以要把自己的欢喜心,哀伤心,求财心,争斗心,嫉妒心,分别心,尊贵心,傲慢心等,几乎所有的烦心全部都要去掉,你把这些所有的心都不要了,让它们全部倒下来。有一尊佛菩萨叫卧佛,你们知道佛的一个动作代圝表着很多层意思吗? 就是这位佛菩萨,把所有的心全部抛开了,当你所有的心都在的时候,你是不能涅槃的,卧佛的这个姿 势就是达到正定涅槃,开悟,醒 悟,达到了妙觉定。妙就是最终觉,就是达到了最终的觉 悟。

觉有四种,第一种是始觉,始觉就是刚刚开始觉 悟。第二种是相似觉,相似觉就是好像是觉 悟了。第三种是随分觉,随分觉就是随着缘分来慢慢的觉 悟。第四种是究竟觉,究竟觉就是你最后明白了之后才觉 悟了。这四种觉也是人的四种转变,

1)始觉,刚刚开始的感觉,就像我们小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父母会死的,等到妈妈过世了,才知道原来妈妈也会死掉的,这个就叫始觉。

2)相似觉,我和你受的苦是一样的,我跟你的福气也是一样的,慢慢的通 过感情交流,觉 悟了,好像我们俩有缘分。相似觉是过去的一种缘分。

3)随分觉,就是随着缘分来慢慢的觉 悟,随着缘分的不断增加,慢慢的觉 悟了。师父讲这个也叫慢觉,因为你碰到了,遇到了,你们的师父,你才开始觉 悟。应该主动的去抓 住这个觉 悟,去追求这个觉,而不是慢慢的觉。

4)究竟觉,就是最后终于觉 悟了。最后终于觉 悟的有年轻人,有老人,不是最后终于觉 悟了,就一定是老年人,觉 悟不在年龄的大小,你只要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宇宙的真 相,你就觉 悟了。如果一个很年轻的人,忽然之间觉 悟了,他就是一个菩萨了。为什么出家叫遁(顿)入空门?就是顿时明白了,进入了这个空门。空门就是什么也没有的门,因为这个有色世界本来就是空的。

恭录 放下烦心  找到正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