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如题所述

一、反映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既想超然物外,登临仙境,又难以割舍现实生活。
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自北宋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意思是——
我想要乘御(yu)清搜索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qi)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song)九天的寒冷。
三、附原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2、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29
反映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既想超然物外,登临仙境,又难以割舍现实生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4-29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第3个回答  2020-06-07
表现了词人处事与入世的矛盾心理,即想超然物外、登临仙境,又难以割舍现实生活。
第4个回答  2020-11-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