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菁华录洪绳伯书有感怎么写

如题所述

  近日天气异常燥热,我本是怕热的人,加上又寻不到奋斗目标,心里颇感急躁。和朋友交心,他叫我趁有时间多看看历史,什么从夏至清,正史野史都要通读。想来也是个好事情便去图书馆借来了厚厚的《史记菁华录》,回来翻了翻。这本书是清代文人加注、朱自清作序的,把《史记》中最精华的部分专门剔出来,是初习历史的人必备的良著。 大学以前,学过一些《史记》的篇章,譬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而今也只剩下一些字词的熟义了,故事倒还记得清楚。这一看不要紧,好几次捶胸顿足,好几次怅然无语,好几次深恶痛绝,更有好几次惊诧不已……这“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绝笔啊……
  今日,读及《曹相国世家》,萧何逝去,招曹参为相,离时嘱替相者:“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齐狱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译文:“请在齐国保存诉讼狱和交易市吧。以作为某些人寄托之所在,要慎重对待,千万不要去干扰。”后任丞相问:“治理国家没有比这更大的事情吗?”“不是这样的。那诉讼狱和交易市,能使善恶并容,现在你去干扰它,坏人到哪里去容身呢?我因此把这方面的事情放在首位。”) 我不禁呆住了,无他,这古人的智慧岂能用超群来表达清楚的? 曹参向来信奉黄老之术,追求无为而治。在饱尝酷秦暴政后,百姓自然也信仰其休养生息,“顺其自然”也就是无为而治了。而曹参的话充分表现了他的思想观念:人是在某种标准下被分为好坏人,但是好坏人都是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好人有道德来赞颂和发扬,坏人则有法律加以约束和规范,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坏的对照映衬,哪有好的大放光彩?显然曹参是懂得深奥的辩证法的,深明万事万物运行自有其定律,人不能在根本上加以改变。强制驱逐“坏”的存在,好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基本意义,天下不乱也疲! 至此,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在《真水无香》中看过一个另类的故事。梗概如下:一条原本繁华的街道而今萧条地缓慢又突然——锁店的老板愁眉苦脸,他已经3天没有卖出一把锁了;诊所里的年轻医生一周都没见到一个病人了,实在没钱给女朋友买两朵以上的玫瑰;律师也在发愁,半年他都没碰到倒霉的人了,没人要打官司;社区里平安无事,记者已经编了50条假新闻了,实在没得编了;巡视的警察也无所事事,这条街太平静,15天里连个闯红灯的人都没有……一切井然有序。但是突然有一天,一个小偷出现了。他偷钱时刺伤了主人,跳阳台逃走时踢掉了花盆,花盆把楼下经过的出租车的玻璃给砸破了。于是3年里唯一一个轰动性事件就此发生了,医生为受伤的人包扎伤口;锁店的锁卖火了;警察自然担当负责人破获案件,按照大案处理升了职;律师的门快被询问赔偿的出租车司机给敲破了;记者也信心大增,把这大案的始末叙写的的十分详尽,从此出了名……现在他们个个春风得意,事业兴旺,家庭幸福。 故事结束了,有人给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写了一句评语:当所有“阴影”都消失的时候,大家就会对“光明”充满恐惧。“习惯是可怕的”不知是谁说过这句话,人有审美疲劳自然也会有习惯光明的疲劳。 而光明与黑暗的关系恰似好与坏之分。当我们一度为了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感动时,却忘了问自己一句:“如果这个世界上处处是光明、是美好,那么我们会不会因此丧失了‘追求’?丧失了‘信念’?丧失了‘希望’?丧失了‘憧憬’?”失去了黑暗,失去了坏,我们也会因此而失去更多值得拥有和不可或缺的种种! 这就像千年前的曹参思想一样,我们不能一味地摒斥黑暗之处,蔑视卑鄙之人,还应该从另一方面想想,其实它们也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北京奥运会上方块字“和”将激动和思考留给全世界的人,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髓,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最终理想。“和”就是“和谐”、“和平”、“和气”……而“和”也是明与暗、好与坏、正与邪、爱与恨的辨证存在、协调运行。想来现代人(包括我自己)的眼界和思想真是狭隘,追逐着的包揽一切美好的永恒,殊不知真正的永恒其实就是永久的变幻莫测……
  至此,我只是惊叹,只是惊叹。古代的思想真乃万古难究其精华也,寥寥几语便道出了别样的思想境界和亘古法则。更不用说譬如孔孟、老庄、墨法……的大家之言了。我一宵小之辈穷尽一生也难悟其千分之一也,也只能用悟得多少是多少来安慰自己了。 伟大的华夏民族,古老的智慧终是亘古不变的法则,等待着后辈尽力寻之、得之、狂饮之!吾得一,幸哉!幸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