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如题所述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变化迅速,体现出的特点是:

1、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形成。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3、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更为迅速。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共同特性 :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2、各国推行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领导。

3、注意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国家科技水平。

扩展资料:

国际贸易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不同的阶段里,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并不一致。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

1973年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高通货膨胀率所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其次,能源危机的爆发

再次,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放在12章中介绍)

战后初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社会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从个别国家来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始终是占世界第一位的进出口国家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50年代起,德国、日本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与经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一、科技进步与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及其优势地位,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来经济增长的70%~80%产生于科学技术创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第二,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出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国际化、中产阶层队伍扩大、劳资关系缓和等一系列新现象、新特点。第三,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和作用下,在军事、国家职能、民主形式、阶级结构、政权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第四,现代科技革命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失业和经济危机等社会矛盾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形式。 二、 科技进步与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向当代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从而既向世界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在了前头,社会主义国家暂时落后。但到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感受到了这次科技革命的挑战,纷纷发起“向科学进军”,进行改革调整的尝试,初期颇见成效。但在1957年以后,欧洲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领导人开始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中国等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一度忽视经济建设,特别是放松了科技的发展,而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结果走进了“左”倾教条主义甚至是“内乱”的死胡同。他们都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联盟。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再次掀起高潮。这场新技术革命,使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难以脱离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从军事对抗和较量转入经济领域,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和重要。面对这样的新挑战,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在80年代不仅没有找到加速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的路子,而且经济出现了全面衰退。80年代中期以后,在没有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又转而搞没有限度的“公开性”、“民主化”,以所谓的“政治改革”为中心,结果使加速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一句空话,从经济衰退发展到经济危机,又从经济危机发展到政治危机、政治动荡,最后导致社会危机的总爆发。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却一枝独秀,经受住狂风巨浪的吹打,而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再次来潮的时代大机遇,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增添了活力和吸引力,而且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了青春。 三、国际关系与战后经济的发展 从50年代开始出现的地区性经济集团,现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也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调整和变革。最早建立的欧洲共同市场,现已变为欧洲联盟,不仅成员国由原来的6个国家发展到今天的15国,并拥有大量的联系国,而且还由最初的关税联盟变成了一个统一大市场,实现了商品、劳动力、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不仅如此,欧洲联盟开始推行欧洲统一货币计划。欧元正式发行,欧盟国家统一的中央银行也已建立。这使欧洲联盟成了世界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地区性经济集团。现在世界上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已达因五十个之多。它们对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起了大小不等的积极作用。此外,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如各种双边或多边的国际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的发达国家七国首脑会议等等,也对解决国际经济矛盾、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变化迅速,体现出的特点是:
①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形成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更为迅速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共同特性: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2.各国推行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领导;
3.注意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国家科技水平;
4.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5.美国的支持(美国除外)。

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原因:
  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表现: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影响: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原因:
  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表现: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影响:
  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严重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使美国即使在美苏争霸中也一度处于守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利益冲突,甚至对抗不断发生。

  三、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90年代至今)
  原因:
  1、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为维护自身利益,增强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
  表现:
  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联系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特征.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遭受巨大损失,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出现,都是世界经济新变化的有力证据。
  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扩展.它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其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同时,还给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带来了威胁。
  区域经济集团化则促进了参加国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形成.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也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3个回答  2015-04-25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平衡”既是指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战后初期,美国一度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后来日、欧迅速赶了上来。三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形成相对均衡的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重新夺回国际竞争力世界领先的地位。
二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突出反映在南北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但也应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长,有七成是由发展中国家促成的,这是不平衡规律的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变化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
三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发展较快,但从内部具体分析,它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增长率在发展中国家中遥遥领先,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经过艰苦努力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国,非洲则发展缓慢。
第4个回答  2009-04-27
二战后——60世纪初: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之抗衡。
60世纪末——80世纪末 :石油危机影响下美国经济陷入困难,凯恩斯主义不再适应时代。世界经济萧条。苏联经济走向死胡同,欧洲和日本开始崛起。
9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