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青城山 相关的诗词歌赋有哪些?

正在做都江堰的重建规划 希望从古诗词中得到一些灵感 没有多少分 请大家帮帮俺~~为灾区做点贡献!!呵呵
最好要描写景色的 并把全文贴上~~~谢谢!!

  赋得青城山送杨杜二郎中赴蜀军歌
  钱起

  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青城峰。
  青城嶔岑倚空碧,远压峨嵋吞剑壁。
  锦屏云起易成霞,玉洞花明不知夕。
  星台二妙逐王师,阮瑀军书王粲诗。
  日落猿声连玉笛,晴来山翠傍旌旗。
  绿罗春月供门近,知君对酒遥相思。

  阆中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
  杜甫

  曾城有高楼,制古丹雘存。迢迢百馀尺,豁达开四门。
  虽有车马客,而无人世喧。游目俯大江,列筵慰别魂。
  是时秋冬交,节往颜色昏。天寒鸟兽休,霜露在草根。
  今我送舅氏,万感集清尊。岂伊山川间,回首盗贼繁。
  高贤意不暇,王命久崩奔。临风欲恸哭,声出已复吞。

  祷青城山回
  徐太妃
  翠驿红亭近玉京,梦魂犹是在青城。
  比来出看江山景,却被江山看出行。

  八声甘州·登青城山
  叹巴蜀胜地多名山,青城似瑶台。拥翠峰北起,岷江乳哺,紫气东来。七八亭廊初见,箫管俱徘徊。直上凌宵阁,雾破天开。 端的清明世界,瞰锦官历历,燕赵尘埃。数陈仓暗度,赤壁扫烟灰。祭崔嵬清茶三盏,百谷王、碧洞自流回。云间鹤、仙乡何处?正好同归。

  谒青城山
  赵抃
  背琴肩酒上青城,云为开收月为明。
  观宿有诗招主簿,庐空无分遇先生。

  游青城山
  平湖如镜山含黛, 赤壁围城景色奇。
  三十六峰入画境, 百零八景挂天梯。
  天狮问道祥云袅, 溶洞寻幽紫气怡。
  仙履清凉奇幻景, 上清晨雾掩莺啼。

  游青城山
  赵抃
  三十六峰峻,维岷在蜀奇。
  方行刺史部,重款丈人祠。
  冻雪诸蕃隔,晴云六面披。
  访山穷宝洞,敕鬼觇丰碑。
  泉落寒崖响,萝依古木垂。
  良工存旧笔,老叟琢新诗。
  陟险齐双屐,逢幽鼓七丝。
  盘桓不忍去,还作更来期。

  游青城山
  白逊
  青城山中云茫茫,龙车问道来轩皇。
  当封分为王岳长,天地截作神仙乡。

  再提青城山
  范成大
  万里清游不暇慵,双旌换得一枝筇。
  来从井络直西路,上到江源第一峰。
  海内闲身输我佚,山中佳气为人浓。
  题诗试刻岩前石,付与他年苏晕重。

  观都江堰
  董必武
  鱼咀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
  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
  李冰父子功劳大,作堰淘滩尽手工。
  六字遗经传不朽,友邦人士共钦崇。

  灌阳竹枝词
  山春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
  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伏龙观
  何盛新
  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
  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
  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
  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

  都江堰
  黄俞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
  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
  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拜都江堰
  都江堰耸二王庙,李冰凝神授带飘,
  鱼嘴中分江诸水,飞沙堰里浊浪高。
  清流直下宝瓶口,离堆千载怨声滔。
  沃野无垠天府裕,从此天下绝饿殍。

  都江堰
  丘程光
  疏凿功高追大禹。流奔玉垒白云深。
  双江千载开天府。六字神君治水箴。

  游都江堰书赠欧阳周波
  连登岗
  堰名都江举世闻,稀世大匠秦李冰。
  水分六四依地势,沙析二八夺天工。
  溉灌梁益成天府,泽润巴蜀济苍生。
  岷江汤汤流广野,白云悠悠千载情。

  都江堰
  在很久
  很久以前
  秦蜀郡守李冰大人
  在青城山下
  在乱石山地河谷
  构划出草图
  修建了浩瀚的都江堰工程
  形成了
  鱼嘴分流
  宝瓶口灌溉
  飞沙堰溢洪
  将岷江水分为内江、外江
  从此
  沃野千里
  水旱从人
  时无荒年
  得下天府之国
  美名传

  今日
  都江堰
  江水还在叠起层层浪花
  还伴着清风花香和月影
  还伴着荆棘平原和山川
  流过那淡谈的霞光
  流过那人间的沧桑
  浇灌巴蜀大地
  浓缩千年梦想
  造福成都平原

  这
  是历史画卷上记载李氏篇章
  是李冰父子谱写的美丽音符
  人类感谢你啊
  李大人
  都江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3
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
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都江堰(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撤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孪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桌。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持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馆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吓,后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返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地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钹磐,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
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摊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参考资料:http://www.yoyv.com/Blog/log/yiyezhou_29994_/

第2个回答  2009-04-13
游青城山
年代:【宋】 作者:【白逊】 体裁:【七绝】 类别:【】
青城山中云茫茫,龙车问道来轩皇。
当封分为王岳长,天地截作神仙乡。

再题青城山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体裁:【】 类别:【】
万里清游不暇慵,双旌换得一枝筇。
来从井络直西路,上到江源第一峰。
海内闲身输我佚,山中佳气为人浓。
题诗试刻岩前石,付与他年苏晕重。

青城山
年代:【宋】 作者:【汪元量】 体裁:【】 类别:【】
敕使穿云破湿苔,水边坐石更行杯。
翩翩野鹤飞如舞,冉冉岩花笑不来。
乱木交柯盘圣井,数峰削玉并仙台。
平明绝顶穷幽讨,更上青城望一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