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教育家有那些

如题所述

1、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说曾指导过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者,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主要思想是“道生万物”,方法论是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巨大影响。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倡导“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倡导“因材施教”,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3、庄子。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建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要思想存于《庄子》,主张追求”逍遥“的境界,倡导“天人合一”。

4、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存有《孟子》一书,主张“仁政”,认为“人性本善”。被尊称为“亚圣”。

5、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 [1-7]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主张“性本恶”,强调“礼法并施”。

6、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人,儒学大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大一统”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系统提出三纲五常。

7、朱熹(1130.9.15—1200.4.23),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方法论倡导”格物致知“。

8、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提出”心学“,主张”吾心即万物“。

9、黄宗羲(1610.9.24-1695.8.12),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10、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主张重视商业,反对”重农抑商“,提出设议院,抑制君主权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教育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1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王,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

庄子,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6.“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儒学大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7.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8.“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9.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10.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6

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

(2)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3)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4)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5)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2、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教育思想: 

(1)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具有任义礼智四种“善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他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2)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3)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4)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教育思想:

(1)“人性朴”论。荀子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荀子认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积”和“渐”,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人性朴”,即人性经过改造是可以从善的。

(2)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提倡:长虑顾远、积善成德、培养德操。这些与孔孟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3)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有尊严有威信;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4、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 

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实现“贤人政治”。即培养为理想社会——“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而服务的人。在墨子看来,这种人才必须符合三条标准,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2)兼爱论。即做到“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通过实行“兼爱”,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状态。墨子“爱”的对象是所有的人,从客观上讲是一切人都相爱。

(3)节用教育。“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统治者如果能从百姓的直接需要和利益出发,减少与民无利的开支,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就会积累财富。

(4)思辩教育。包括思想方法、形式逻辑以及辩论才能的教育。墨家所说的“辩”学,就是今天的逻辑学。

(5)生产知识技能教育。强调生产、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6)教学方法:“不扣必鸣”“述而且作”“言行一致”和“量力而为”。

5、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 

教育思想:

(1)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

(2)主张立太学,设痒序,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提出了人才素养的观点。并且主张养士与选士并举,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3)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儒家《六经》为教材,道德教育则以三纲五常、正谊明道为内容。

(4)在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提出了多连博贯、学贵专一、勉强学问和以仁安人、以意正我、明于性情、必仁且智的主张。

(5)提出教师应遵循“圣化”的原则,即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学生的才性特长,把多种教学原则合理地结合运用,注重教学上的综合效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20
1.孔子
公元前551--前79
2、孟子
约公元前372-前289
3、墨子
约公元前468-前376
4、荀子
约公元前286-前238
5、董仲舒
公元前179-前104
6、王充
公元27-约97
7、郑玄
129-200
8、颜之推
531-约590以后
9、韩愈
768-824
10、胡瑷
993-1059
11、王安石
1021-1086
12、朱熹
1130-1200
13.陆九渊
1139--1193
14、陈亮
1143-1194
15、王守仁
1472-1528
16、王廷相
1474-1544
17、戴震
1723-1777
18、张之洞
1837-1909
19、严复
1853-1921
20、张謇
1853-1926
21、康有为
1858-1927
22、蔡元培
1868-1940
23、章炳麟
1869-1936
24、梁启超
1873-1929
25.陈嘉庚
1874--1961
26、张伯苓
1876-1951
27、徐特立
1877-1968
28、黄炎培
1878-1965
29、吴玉章
1878-1966
30、鲁迅
1881-1936
31、陶行知
1881-1946
2、刘仙洲
1890-1975
33、恽代英
1895-193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1苏勤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
2德谟克里特
约公元前460-前370
3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8
4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
5西塞罗
公元106-前43
6昆体良
公元35-95
7维多利诺
1378-1446
8托马斯·莫尔
1478-1535
9夸美纽斯
1592-1670
10约翰·洛克
1632-1704
11卢梭
1712-1778
12狄德罗
1713-1784
13爱尔维修
1715-1771
14裴斯泰洛齐
1746-1827
15费希特
1762-1814
16罗伯特·欧文
1771-1858
17赫尔巴特
1776-1841
18福禄培尔
19第斯多惠
1970-1866
20赫伯特斯宾塞
1820-1903
21乌申斯基
1823-1870
22托尔斯泰
1828-1910
23约翰·杜威
1859-1952
24克鲁普斯卡娃
1869-1939
25保罗·孟禄
1869-1947
26桑戴克
1874-1949
27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
1875-1946
28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
1888-1939
29伊凡·安德烈耶维奇·凯洛夫
1893-1978
30让·皮亚杰
1896-1980
31列·符·赞科夫1901-1977
32B·F·斯金纳
1904-
33杰罗姆·S·布鲁纳1915--
3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5、不是“醇儒”的荀子
6、“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
7、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8、“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9、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10、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