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东西湖区“东西湖”这个名称的来历?

为什么叫“东西湖”的 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有没有非复制的回答呢

东西湖区地处长江左岸,武汉市的西北近郊,汉江、汉北河及府环河汇合之处。位于北纬30°34′--30°47′,东经113°53′--114°30′之间,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境域自姑嫂树向西沿张公堤至舵落口接汉江干堤至新沟,再接旧府河堤至辛安渡,东北沿沦河、府河(又名捷泾河)经北泾嘴、黄花涝、大李家墩至戴家山,全境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22.5公里。总面积499.71平方公里(勘界后的幅员面积)。
全境三面环水,一面紧靠张公堤。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汉江(又名襄河)从新沟镇入境,流经西南侧,在境内全长35.3公里,年平均过境水量557亿立方米(湖北省水文总站1984年资料),盛涨时每年由新沟倒灌经辛安渡入湖区。发源于随州大洪山北麓的府河(又名?水)1959年改道前,其主流向南流至辛安渡后分两支,一支向东北流,称沦河,一支向南流仍称府河,至新沟入汉江转注长江。?水俗称县河,与沦河相会后入捷泾河,经东西湖境由谌家矶入长江。府河改道后流经区境东北侧,过境长度38.5公里。经谌家矶流入长江,年平均过境水量为47.1亿立方米。起自天门万家台的汉北河(1969--1970年原天门河下游改道后的一条人工河),流域总面积为6304平方公里,在新沟镇过境,长7公里,通过新沟闸入汉江。其支流流经汉川民乐闸,经过区境15公里,通过东山头大闸下泄府河,泄洪量分别是1200m3/s、800m3/s,共2000m3/s。
1957年东西湖围垦前,长江在五月份高涨时,由谌家矶沿捷泾河倒灌入东西湖,其顶托的范围可达朱湖和?水的李家窑,倒灌止于十月或十一月。??二水,山洪下注受长江顶托,宣泄不畅,亦停蓄湖区,故每年高水位时除部分丘陵、高地、吴家山(海拔71.1米),柏泉山(海拔67.6米)、睡虎山(海拔56米)及原汉宜公路(现汉渝铁路)以南至汉江干堤52.8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区以外,其余446平方公里的地区全是一片汪洋泽国,并与东北部之杨马湖、朱湖、野猪湖及东部之童家湖连成汪洋一片,面积约达570平方公里。
1958年围垦工程,在三面围以大堤,全长94公里(其中新修围堤53.57公里,加高培40.43公里),改变了原来的地理状况,形成了独立的内湖水系。区境内原来较多湖泊和纵横沟渠,经过多年改造治理,西湖已不复见,东湖大部分老河旧港也已先后改造为精养鱼池。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东西湖地区在历史上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北距黄陂区滠口?龙湖至今有3500多年的商代方国城址--盘龙城近约5公里。南与东晋建兴元年(313年)荆州刺史兼江夏太守陶侃,修筑在今蔡甸区城头山作为郡县治所的临嶂城仅一河之隔。据三店、柏泉、径河地区的马投潭、钥匙墩、龙王台、余家嘴、曹房墩、下湾、凤凰岭、张家墩、塔尔头、北赛湖等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商、周的文化遗址,发掘数量可观的文化标本,及陆续挖掘出上自汉、唐,下至宋、元、明的古墓,证明迄今五千年之前就有人群聚居,从事渔猎和耕耘。
据《汉阳县志》和《夏口县志》记载,东西湖地区在殷周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属豫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后期属安?石阳县。战国时秦昭襄王29年(公元前278年)置南郡,东西湖地区属南郡。西汉时高帝6年(公元前201年)属江夏郡沙羡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沌阳县,东汉末复为安?县,均属荆州江夏郡,东西湖地区先属沙羡,后属沌阳县。三国时置石阳县,前属吴,后入魏,东西湖地区属石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石阳为曲阳县,复置沌阳县。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沌阳县迁治临嶂山(今蔡甸区城头山),属江夏郡,东西湖地区属沌阳县。南朝宋、齐、梁、陈割据时期,沌阳迭为藩封。废藩封后,并入后周,县名依旧。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沌阳县属沔州(后更名为复州)。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沌阳县改称汉津县。据《汉阳县志》批露隋代汉津即汉津县,系汉阳县前身,东西湖地区在辖境内。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汉津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旧例,改汉津为汉阳。此后县名一直沿用。历时一千三百余年。据《汉阳县志》记载,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汉阳县管辖。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县属沔州汉阳郡,县治郡治州治由蔡甸临嶂山迁到鲁山(今汉阳区龟山西头南侧)。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沔州改称汉阳郡,仍治汉阳。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沔州。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沔州一度撤废,建中四年恢复。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废沔州,汉阳县改隶鄂州,东西湖大部分地区仍属汉阳县。
五代十国时,汉阳县先后属吴和南唐,仍隶鄂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汉阳县属汉阳军,军治汉阳城。
宋初,汉阳县属荆湖北路汉阳军。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汉阳军,汉阳县属荆湖北路鄂州。哲宗元右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汉阳军。元代改汉阳军为汉阳府,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汉阳府,汉阳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洪武十三年恢复汉阳府,汉阳县改归汉阳府管辖,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之。
光绪廿五年(公元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庭,将汉口镇与汉阳县分治,改汉口镇为夏口厅,与县地位相等,且属汉阳府,并拨出原汉阳县所辖汉水以北,北到滠口(今黄陂区),西到?口(今新沟镇)横约一百二十余里,纵约卅里的地方,划归夏口厅管辖,准奏后改旧制。东西湖地区南自?口北自巨龙以下属夏口厅所辖。辛安渡的20多个村湾分属孝感县的广阳乡。县河口曾为汉川县下设区的治所、县河口、港口、潘家垴、沙湖港等地区属之。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夏口厅改称夏口县,辖区仍旧。据《夏口县志》记载,是时东西湖一带属夏口县管辖的有三个区,即五区,七区,九区。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汉口改市,原夏口县所辖之张公堤以西汉水以北的地区,又全部划归汉阳县管辖。东西湖地区又隶属汉阳县。
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十月,汉阳、汉川、孝感等县沦陷,原县政府流亡。民国廿九年(1940年)恢复县治,属伪湖北省政府,是时东西湖地区,除新沟镇驻有日军,辛安渡驻有黄卫军直接统治外,所有乡村都隶属于中国共产党汉(汉川与汉阳),孝(孝感),陂(黄陂)边区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伪政府在本地区所设置的区、乡及保、甲等政权组织,只不过是虚设而已。
民国卅四年(1945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东西湖地区分属汉阳县之新沟乡、安乐乡、巨泉乡;孝感县之辛安渡乡;汉川县之县河乡(后改为灵河乡)黄陂县捷泾乡管辖。
1949年5月,武汉及周边地区解放,东西湖地区仍分属汉阳、汉川、孝感、黄陂管辖。1951年7月,东西湖地区之巨龙岗、柏泉、三店、李家墩、汉水北岸胡家台以下地带,划入武汉市三店区公所管辖。1952年7月,武汉市三店区撤消,原地区除李家墩交黄陂外,全部交归汉阳县。
1958年3月,经过省和国务院批准,湖北省编制委员会正式行文批准成立武汉市国营农场管理局。9月22日,根据(1958年)鄂农林字第548号电示,武汉市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迅即办理接交东西湖新扩展区域的决定,将汉阳县的柏泉、三店、巨龙三个乡及鸦渡乡的东风、先锋、前锋三个农业社,以及黄陂、孝感、汉川三县在东西湖农场垦区内的一些土地、农民归划市区建制,9月办妥接交手续。1958年10月,武汉市增设东西湖区行政建制,实行区局合一体制,对外挂两块牌子。1959年3月26日,经中央、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批准,东西湖垦区内和长丰南北垸境内,全部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东西湖区。计有7个乡,90个农业合作社,15426户,66564人,22422个正副劳动力。
从此东西湖全境,东西长38.65公里,南北宽22.6公里,辐员面积499.71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单独建制的行政区隶属武汉市管辖。

鱼类资源:
据调查:围垦初有短颌、鲚、鳗鲡、沙鳅、黄颡鱼、鲶、黄鳝、鳜、乌鳢、刺鳅、青鱼、草鱼、鲢、鳙、鱿、团头鲂、长春鳊、蒙古红、、银鱼、鲴条、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银鱼骨 、花鱼骨 、鲤、鲫、后又陆续引进了红鲫、银鲫、兴国红鲤、散鳞镜鲤及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福寿鱼、团草杂交鱼和丰鲤异育银鲫等41个品种和养殖对象。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是鲢、鳙、草鱼、鲤、鲫、鳊等。
本区属“武、鄂、黄市郊池塘精养湖泊增养区”,位于特大中心城市近郊,有一定的水面资源,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物物资丰富,发展渔业生产的条件十分优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9
一楼答得很详尽.但我还是没搞清楚.我猜是不是当初这儿有很多小湖,其中最大的有东湖和西湖.后来行政区划调整,就叫东西湖了.第二个可能是
当初这有一个大湖叫西湖,而西湖又分两部分--东西湖与西西湖,西西湖湮没了,只剩东西湖了.我也想知道准确的答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18
看1945年《大武汉市地形图》,东西湖区境内主要是水域,陆地很少,其中东部是东湖,西部是西湖,只有两湖中间有几个岛,两个湖是相连的。东湖北部还与童家湖、白水湖、罗家湖及野猪湖水面相连。
东西湖就是东湖与西湖的连称。
(见武汉市档案馆和湖北省档案馆藏民国武汉区域规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