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舞是西域传来的?

胡旋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它是什么样的?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 史国和米国等。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
  《胡旋舞》是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
  唐代曾在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设置康居都督府。白居易《胡旋女》—诗中曾提到“胡旋女出康居”《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厂当时西域康国、史国、米国等,都曾向宫里送胡旋女的事。
  长安城里,一时舞胡旋成风,成为当时最为流行、最为时髦的胡舞。所以《胡旋舞》最初是由康国等地传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新唐书·西域传》云:“康者,一日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余里,东南属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据载,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为醉心。
  白居易写长诗《胡旋舞》,将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诗中说,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转个不停。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点。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可见白居易所描绘的《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姑娘的舞蹈。
  舞因为动而美 心因为舞而飞
  唐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胡旋舞》属于健舞。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5
恩。
第2个回答  2013-11-15
在唐代胡姬中有一类专跳胡旋舞的舞姬十分惹人注目。她们本来是些粟特女子,穿着锦缎做的绯红长袍,翠绿的锦裤,红鹿皮质的小靴子,踩在一个不断旋转的大圆球上,随着圆球的滚动,胡姬在球的顶端旋转跳跃。元稹形容这些胡姬的旋转技巧是“火轮炫,掣电流”,奇异迷幻。像是跳舞又好似杂耍,“四座安能分背向”?
胡旋舞使得胡姬的身体身轻如燕,强化了她们的柔弱与纤细,以及奇特的神秘,满足了富豪权贵某种潜在的霸道和骄奢淫逸的放纵心态。就连贵为天子的唐明皇也十分欣赏这种舞蹈,他的那位绝色贵妃为取悦于他也专心地研习胡旋舞,包括他们那位体型肥硕的干儿子安禄山也能站在球体上“旋疾如风”。整个大唐,自上至下都沉溺在胡姬舞蹈的香甜梦乡里,天子都“玩物丧志”了,朝臣更不用说。“就某些方面而言,这种欣赏胡旋舞的风气,在当时确实被看成了天将乱常的一种征兆。”
可以说胡旋舞是唐代最有特色的健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和蹬踏动作,这就需要富有节奏感、音量大、音色亮的乐器伴奏。因此胡旋舞的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这是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通典》卷146也记载:“笛鼓二,正鼓—,小鼓一,和鼓一,铜钹二”。以鼓、笛、钹等乐器伴奏胡旋舞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新疆少数民族歌舞。
现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的民间舞蹈中,仍然保留着急速旋转的特点。伴奏也以鼓(如手鼓、纳格拉、冬巴鼓等)为主,舞者穿着薄薄的纱衣,戴着戒指、耳环、手镯,从舞姿、服饰、音乐诸方面看,都可以推想唐代胡旋舞的面貌。这些正是古代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精神的继续。
第3个回答  20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