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的历史背景资料

早发白帝城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及背景???

在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

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明白,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

次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

《早发白帝城》——唐代诗人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扩展资料:

《早发白帝城》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早发白帝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在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即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明白,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次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

当我们弄明白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在诗里,前两句写白帝城出发时美丽的景色和行船的快速。快情快语,感情充沛。这种朝发夕至的描写,显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气势,也流露出了诗人急切盼归的心情。后两句去写行船中的见闻。这里,诗人并不去写看到的两岸青山,而是通过写耳朵听到猿猴的啼叫来展示船行之迅速。本来猿声悲哀婉转,让人有凄凉的感觉,但此刻诗人并没有把猿的啼叫放在心上,反而借它来映衬出这时船已如离弦之箭--在此起彼伏的叫声中,小船已掠过了崇山峻岭!同时,通过小船顺流直下,穿越千山万岭,奔向江陵的描写,也蕴含了诗人摆脱政治劫难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江两岸不绝猿啼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遇赦归来的喜悦心情。诗句轻松明快,豪迈奔放;语言质朴自然,真如清水芙蓉,舒卷自如地展示了诗人舒畅欢快的心情。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金陵(今江苏南京)。这首诗就是乾元二年(759)春天他到达江陵时所作。诗的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前里江陵一日还”,意思说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白帝城在山上,地势高峻,从江上回望白帝城,犹如在彩云之间千里是举整数而言。据《水经注》下载自白帝城到达江陵,期间”千二百里“形容这段路程的下水船速度之快,所以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李白诗中也是采用了这意思来竭力描写船行快速的情况。

第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说只听的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就在这啼过不停的猿声中,轻快的船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猿声,指山峡猿啼的声音,古人说这种声音很“凄异”,大概也就是很特殊很感人的意思吧。李白的船行经三峡一带,因为太快了,他几乎没有来得及领略这一带的景色。,从他的心情来说,他急于返回江陵和家人团聚,因而也无心欣赏风景,耳边只听得一声声猿啼,船就顺流而下,到达江陵了。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早年出蜀时的作品,也还有人认为是李白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所作等等。我们采取的是他流放遇赦回江陵时所作的说法,因为这和李白遭遇较为相合,而且从“一日还”来看分明是说回到了江陵。其他诸说,各有考证不作详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14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所含的历史事件是: “安史之乱”中,李白因受永王李麟案的株连,于公元758年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东部)。第二年春天,李白从四川被押解去流放地。行至白帝城时,忽然接到肃宗对他的大赦令,惊喜交加的李白猛然觉得自己好像一只冲出樊笼的飞鸟,令人窒息的铺天盖地般的磨难和难以洗雪的冤屈一下子烟消云散,立即起身从白帝城乘船东下江陵。途中写下此诗,将当时的喜悦畅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简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地描写出了白帝城地势之高,而且生动地体现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原本是刑徒身份,满腹冤屈,无从申诉,一步步被押解着走到了如此荒凉偏僻的高山之上。但猛然一声大赦,恢复了自由之身,一下子周围的环境也变得如此可爱。在这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中,在这曙光初灿的清晨,诗人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恨不能生出双翼,立即飞回朋友和家人的身边,共同庆祝重获自由的欢乐! 两岸高山相对成关,一关一隘,一隘一滩,“万重山”隘重重险。然而,心轻船也轻。“轻舟”似箭离弦,将重重山隘、处处险滩、阵阵暗流,一瞬间便都抛在了后面。何足道哉!长江的滔滔江水也与诗人的心潮一同起伏,从高耸入云的白帝城以从来没有的速度一泄而下,将其“轻舟”一日就送到了千里之外。其间,两岸山上此伏彼起的猿声均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等到“万重山”一一冲过,“轻舟”自入坦途。历尽艰难、受尽冤屈,终于抖掉枷锁,重新返“还”自己的家园,回首只是“一日”之间,岂不快哉,岂不快哉!
第3个回答  2009-04-12
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第4个回答  2019-12-18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