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文条件

如题所述

在区域气象区划上,研究区属滇西高原季风气候影响的丽江高山寒冷亚区和金沙江河谷旱热亚区。冬春少雨晴朗,夏秋湿润多雨; 高山寒冷,河谷炎热,垂直分带明显。地形条件复杂、反差大,造成本区气象的水平分布状况较为复杂,其基本规律是由北西向南东,气温和降雨略有增高的趋势。

区内年平均气温一般在 15. 8 ~ 17. 3℃ 之间,极端最高气温 34. 1℃,极端最低气温- 3. 4℃ ,具有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随高程发生变化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垂向上大体可分为三个气温带: 高山寒冷带、斜坡温暖带和河谷炎热带,其中高山寒冷带在海拔2800 m 以上,见于分水岭地带、高山及中山的上部,为常年无夏地区,海拔 5000 m 以上终年积雪; 斜坡温暖带在海拔 2000 ~ 2800 m 之间,分布于沿江两岸半山区及丽江坝区,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地区; 河谷炎热带在海拔 2000 m 以下,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河谷区,基本上属于终年无冬地区。

表 2. 2. 1 区域主要断裂构造一览表

据 1975 ~1986 年石鼓站 ( 海拔 1816 m) 和 1970 ~ 1982 年下桥头站 ( 海拔 1853 m)降雨资料 (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大队,1989) 对比分析 ( 见图 2. 3. 1) ,两地降雨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反映虎跳峡上峡口以上宽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为 700 ~ 800mm; 降雨在历时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 5 ~ 10 月,受东南及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形成“雨季”,其中6 ~9 月份降雨尤为集中,降雨量占全年总量80%左右。11 月至翌年4 月少雨,称为“旱季”。最大1天、3天、7天雨量发生在石鼓站,其对应的雨量分别是136.6mm(1981-6-22)、190.9mm(1981-06-20~22)和207.2mm(1981-6-16~22);月降雨量最高在7月份,雨量为200mm左右。虎跳峡大峡谷两端降雨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入峡口(桥头水文站,海拔1960m)1978年至1988年11年平均年降雨量853.4mm,出峡口(大具盆地永壳气象哨,海拔1920m)则只有585.4mm(周跃等,1993)。降雨情况地区分布的总趋势为河谷地区少雨、山区多雨,2300m以上地带多于2300m以下地带,宽谷地带多于峡谷地带,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复杂的地质构造控制了水系的发育,区内河流与山脉呈平行带状分布。河流切割强烈,河谷深邃,断面多呈“V”型,纵坡降大,水力资源丰富。无论干流或支流,其流量和水位均受降雨控制,尤其是中小支流更是雨季河水暴涨,旱季枯竭甚至断流。据1971~1982年水文观测资料(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大队,1989),石鼓站汇水面积2.36×105km2,实测金沙江历年平均流量1252m3/s,最大流量2771m3/s,最枯流量376m3/s,多年平均经流量389.4亿m3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地质构造发育,致使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根据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埋藏条件及地下水动力学特征,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层孔隙水、承压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其中以岩溶裂隙含水层的透水、导水和储水性能最强。水分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

上述气象水文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河谷斜坡的变形和破坏。

图2.3.1 虎跳峡河谷区多年月平均降雨量分布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