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写的是什么的情景,《观潮》中是这样描写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观潮》中是这样描写的是潮起潮落,潮水回归大海的情形。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出处:《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全文: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翻译: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扩展资料:

诗人也想尽快缩短流放的生涯,但从不向宦官低头。清人何焯说“梦得生平可谓知进不知退”,也有几分道理。诗人一边写夔州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另一边写社会高层不直接参与劳动者。他关心虽然艰苦劳作但在社会地位上不占优势的群体,同时对上层权贵亦流露出批判讽刺之意。

钱塘江的描写,或许是诗人根据回忆中的情景创作出来的。这是刘禹锡的作诗方法之一,他常据对方的叙述,心有所动,成诗于纸张。金子和才人不会被永远埋没,因为世事是变化发展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1
意思是: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出处】《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扩展资料

1、《浪淘沙·其七》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2、《浪淘沙·其七》鉴赏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

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第2个回答  2019-09-05
描写的是钱塘江的潮水。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05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第4个回答  2020-10-11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