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一生都经历过什么?

如题所述

多年以后,当物理学家们聚集于布鲁塞尔,拍下那张著名的“人类最聪明大脑的集体照”时,他们准会回想起1900年4月17日那个阴冷的春日。那时伦敦还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齐聚一堂,期待着开尔文勋爵那篇著名的世纪演讲。这篇演讲是如此著名,以至于会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无数次的被人们提起,白发苍苍的开尔文勋爵志满意得的宣称,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美这座大厦了。然而大厦“的优美性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遮蔽,显得黯然失色了……”(‘the beauty and clearness of the dynamical theory, which asserts heat and light to be modes of motion, is at present obscured by two clouds.’)这两团乌云日后却颠覆了整栋物理学大厦的基础,令人们发现原来在大厦的下面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宇宙。这两团乌云分别是“以太假说”与“紫外灾难”,而亲手引爆这两团乌云,颠覆了整个经典物理学的人,27年后在索尔维会议中坐在所有人的中心,他名叫爱因斯坦。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爱因斯坦的痴迷始终不减,某种意义上这恰如卓别林所言:“他们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许多传记与物理史话都极力渲染这点,试图让这位科学家本人也变成和他的理论一样玄奥艰涩的怪人。然而《爱因斯坦相对论百年》却反其道而行之。书中的前七章叙述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而后八章则用几乎相同的笔墨描述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的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的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犹太人的爱因斯坦与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在此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我们在书中所见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而非一个科学怪人。

这本传记的主笔名为安德鲁·罗宾逊,然而其他著者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弗里曼·戴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戴森球”概念的提出者;史蒂芬·霍金,自牛顿、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约瑟夫·罗特布拉特,曼哈顿工程参与者之一,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等等。这些著者的文章附在正文的每章之后,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了爱因斯坦的生平。这与以往的爱因斯坦传记有着显著区别的一点在于,我们所看到的再也不是作者本人对爱因斯坦的印象,而更多的包含了爱因斯坦之后的伟大科学家们对他的评价,当代人们对他的评价,甚至是他本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使得我们能够以一个更立体的角度去审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从而理解他的一生。霍金曾说过,科普读物中出现数学公式的次数与这本书的销量成反比。而这本《爱因斯坦相对论百年》恰到好处的抓到了其中关隘,书中大量穿插着珍贵的手稿照片以及难得一见的爱因斯坦生活照,在艰涩难懂的科学概念旁还总配有简明扼要的说明图片,这令爱因斯坦从一个被升华的符号重构成了一个人,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那些原本被我们所忽视的关于爱因斯坦的细节。

1939,纽约

本书第一版出版于2005年,当时距离爱因斯坦创造奇迹的1905年恰好整整一百年。作者在十年之后重新修订了此书,我手中拿到的就是修订版的中译本。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逼仄的办公室中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3月18日,《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讨论了光量子以及光电效应,为量子物理学奠定了基础;4月30日,《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推导出计算扩散速度的数学公式,为他赢得了博士学位;5月11日,《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提供了原子确实存在的证明,成了分子运动论的里程碑;6月30日,《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讨论了时空关系,后来人们称其为“狭义相对论”;9月27日,《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质量和能量可互换,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就是出自这篇论文,这五篇论文决定了整个二十世纪物理学的走向。我无意在此向诸位冗述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但上一个这么做的人名叫牛顿,“万物运行之规律隐于黑暗:上帝召牛顿出,始有光耀万物”。写下这些句子的蒲柏接着来了这么一句:“魔鬼嘶吼唤爱因斯坦出,黑暗隧重临万物”。

拿到本书中文版之时,恰逢LIGO探测到引力波之时(书中第七章亦有提及引力波探测),至此,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的所有理论均已被证实,拼图的最后一块在广义相对论被提出101年之后被拼上。“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世界的变化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世纪。原因不在于政治,也不在于经济,而在于基础科学进展所带来的技术的突飞猛进。显然,没有一位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好地代表那些进展。”——霍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