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成骗钱工具,自己人生用得着靠别人规划?

如题所述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感到迷茫的时候,也就会对所谓的职业规划师产生迷信和依赖,其实这种所谓的专业咨询就是彻头彻尾的骗局,但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场竞争力相对较差的现代白领会在自信心上受到打击,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的职场人士,会在迷茫之际过于迷信所谓专家的指点,殊不知这些专家连自己的职场历程都不知道该如何规划,况且每个人的职场生涯都会充满不确定性,根本不可能按照专业人士的思路去发展,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有所收获,如果迷信专业规划师而放任自流,再好的规划也不会实现,相信这一点是很多人都心知肚明的。



迷茫的职场前景会影响人的自信心,尤其是自身竞争力相对孱弱的职场人士,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是从自身寻找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而是迷信他人的指点迷津,这种脆弱的心理素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说依靠别人替自己规划人生的人,本身就不具备成功的资本和实力,俗话说得好,我的地盘我做主,如果连自己的职场和人生都没有方向,又如何能够指望别人给予准确的规划,所以说这种心理素质的确不适合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生存。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各种方式强化职场竞争力,这样才能在职场环境中有着理想的发展前景,也不需要任何专家的指点迷津,因为自己的人生和职场前景永远都是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换来的。



规划自己的职场和人生需要足够大的魄力,同时也需要缜密的思维模式,能够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有着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有着理想的发展前景,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认知,这就为那些打着专家的幌子去招摇赚骗的所谓规划大师提供了生存空间,但自己的人生决定权永远都是攥在自己的手中,如果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无法搞懂,职场遇到挫折也就在所难免,而这也是迷信他人规划的客观原因,毕竟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没有自信心,需要通过强化职场竞争力逐渐找回属于自己的职场位置,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人生规划中有所收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5
  诈骗公司借提供职业规划之名诱导大学生进行贷款诈骗,受骗人数达400余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上钩”?



  作为大学生,连自己的职业生涯也需要别人规划?不禁令人唏嘘。可能会有这样的观点替他们开脱:刚入大学,阅历尚浅,有时候搞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请有经验的人士帮忙分析一下自己的未来之路。实际上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人的症结所在:越活越糊涂了。小的时候很简单纯粹,想要什么直接说,目标清晰,行动明确。现在反倒迷茫,不知所措,不晓得何去何从了。
  试想,自己活了也有二十个年头了,对自己的气质秉性,兴趣爱好也只有自己最了解,他人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只是一个参考的方向罢了。任何事情,靠人不如靠己,我们可以借助外补资源协助自己,但遇事依赖他人的这种心理不可有,尤其是关乎前途的大事,说到底别人没有自身了解自己,还是自己拿主意比较好。
  另外,作为一个大学生,想必已经经历过了初高中的独立生活,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坐下来静心捋捋思绪,做一个职业规划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你如何精确的并且义无反顾的执行它。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之初都是满怀信心的各种规划,但真正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的却少之又少,只有那些笃定又持之以恒的人一步步向目标靠近着,而那些整日以吃喝玩乐为主,尽情让时间恶魔腐蚀思想腐蚀灵魂的人浑浑噩噩过了几年,最后猛然发现:我的职业规划去哪儿了?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规划,而是执行力。我们的职业不需要别人来规划,本我才是自己人生的建造师。
第2个回答  2017-05-06
记得高中毕业那一年,老妈带着我去找了一个所谓的帮人选大学的“专家”,花了五百大洋。“专家”很忙,分给我半小时,替我这个成绩一般般,又想最大可能念所好学校的可怜学生指了条明路,辛辛苦苦挑出三所大学来给我用。最后,我的高考志愿上写的三所学校,没有一所是“专家”给的。因为“专家”给的专业太高大上,其实跟我不太符合。当然一定程度上是我觉得自己学不来那些专业。

举这个例子,不是质疑“专家”的能力,而是说明这样一些群类的存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与以前的“瞎子神算”可以说是同宗同源。而现在这类人又多了一个变种,那就是“职业规划师”。看准了大学生在毕业之时的迷惘状态,所谓的“职业规划师”大有运动的空间,特别是对某些在大学时活得比较潇洒,一不小心就把四年时间潇洒过去了,然后猛回头发现自己居然要毕业找工作了,然后就各种恐慌不知所措,不知自己究竟能做些啥,又不甘心以一介大学生之尊贵身份,去纡尊降贵做一些不怎么理想的工作。

然而,“职业规划师”能够大行其道,不得不说是我们大学生的悲哀。他们连自己的人生都没有规划好,如何能够真正将他人的人生规划完整,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把这些人打出门去,却偏偏又会有那么多的“信众”。更进一步来说,自己的人生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有时候我们选择“尽人事、听天命”,但那也是在拼尽自己的努力之后,毕竟,我们也许承认,人能够努力的空间,是有限的。

第3个回答  2017-05-06

其实,这个案件中,我们更多看到的应该是学生的“呆傻”。
不应该是学校、社会的"不仁"。

如果要问责学校,应该也是学制和课程的设置偏离了生活和社会实际,制造出大批了“呆傻”的大学生。
不是在为学校开脱,而是我们社会、学校整体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使学生变成了那么容易上当的“废物”,学生成长只会学习课本知识的“书呆子”!
就业培训和职业规划,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认识盲区”,难免上当受骗,但是频繁发性的“校园贷”和“裸贷”,暴露出来的却是学生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很简单的生活辨别能力的缺失。


所以,这是我们教育过程的缺失问题,并不是骗子横行。

还是和初中、高中一样,把学生只是学习“课本知识”的机器,大学忽略了对学生的成长教育,生活和专业的外围的技能是零涉及。

大学生是学生社会的开始,对于我们现在零生活经验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更多的应该是成长教育,并不是知识的教育,否则只能更多的是出现被几近弱智的骗子骗得找不到北。

这是大学教育的悲哀,并不是大学生的的悲哀!这是疏于对学生成长教育的悲哀!


另外,骗子横行,能在“高智商”的大学生面前大耍其“骗术”,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疏于对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问题的教育,才让骗子钻了空子。

现行的大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可能会占用了周末的时间,但是却很少有就业方面的课程,更缺少专业的教师资源。

第4个回答  2017-05-05

之前听过一句话,流氓不可怕,只怕流氓有文化。这句话用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整场骗局下来是无数的套路,是挖好的陷阱等着学生往下跳。而且这种陷阱是以为学生好进行的。

当高中毕业的时候,好像就与社会了有了牵连和瓜葛。所有人都面临这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样的困惑,从最初的报考学校、选专业,无一不是为了以后的就业做准备。当学校有了职业规划时,学生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收获。因为之前大多数时间待在学校,甚至是全身心的扑在学习上。所以并没有太多的怀疑,尤其是在学校里边举行的课程。学生的防备心理还是少的

打着职业规划的幌子,进行洗脑,同时提供发展机会,然后签下贷款协议。无法偿还贷款的时候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重要的是公司拿出超过十个点作为业绩返还给业务员。也就是说公司的目的就是合同诈骗。

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诱惑是没有抵抗能力的,就像古人说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同时学生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不知晓。


这一切也更加说明职业规划本身对学生的意义还是巨大的。它可以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一个方向。并且让人奋斗的时候目标更加清晰。当然这个前提是清晰而且有效的职业规划。这一点还是非常难做到的。同时加上学生因为职业规划而受骗。这也对学校敲响了警钟,也是惊醒了家长们: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带去不必要的压力。因为除了科学指导外,我们还要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重点不是靠谁来指导,而是如何更好的认识自己,这一点上恐怕真正要靠的还是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