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诗《凤栖梧》和晏殊的诗《蝶恋花》的诗文内容

如题所述

【分享】诗词欣赏——柳永《凤栖梧》
凤栖梧①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②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③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④
对酒当歌,⑤
强乐还无味。⑥
衣带渐宽终不悔,⑦
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①《凤栖梧》为《蝶恋花》之别称,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②危楼:高楼。
③黯黯:迷蒙不明。
④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⑦衣带渐宽: 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首句,词人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日里凭栏独眺的画面。“危楼”就是高楼。久倚危楼,自然不同于一般的欣赏春光,而是为了极望远处,甚至直达“天际”。那是怀人且望归啊!“细细”,不仅状春风的独特之处,同时间接反映词人对远方情人爱恋的缠绵。“伫倚”,体现了词人的专注,也说明留恋的程度,大有渴望而不轻易甘休之意。词人登高远望,本想由此寻得精神上的慰解,但事与愿违,眼前的景物不仅没有排却他内心的愁闷,反而撩拨起一股更深的春愁。按说“春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由词人的内心体味到,但词人别出心裁,一句“黯黯生天际”,仿佛离愁即丝丝缕缕地从遥远的天际生起,继而缓缓的袭向词人的心房。这里巧妙之处,就在于词人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动态的形象,使这种离愁似乎不再是那么不可捉摸的了。从另一角度说,“生天际”,是说这种春愁经过一番极目纵望的努力之后,是在目光触及天际时生起的,其中包含一个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草色烟光残照里”与“伫倚”相呼应,说明词人远望时间之久。一瞬即逝的残照,黄昏时迷蒙的气象,更勾起了词人的眷恋,引得他伤高念远,发出“无言谁会凭栏意”的慨叹。通过这叹息声,我们可以窥视到词人的内心——思恋、怅惘、愁怨交织的复杂世界。他的愁苦别人无法领会,也难以宣说,他愈想拔离愁苦,就愈陷入这种愁苦之中。

当词人登高凭栏,纵目远望,一切努力都落空之后,他想学曹操“对酒当歌”,以暂时解除内心的苦闷。但是被愁情纠缠的词人,这一招也失效了,只落得“强乐还无味”的结局。“强”字,极写词人努力想以酒来取乐,结果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片刻的欢愉都没能有。“拟把”是荡开之笔,而“无味”又合到离愁上,一开一合,笔势飘忽,达到了欲擒故纵的艺术效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佳句,与《古诗》“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的情调是一致的。但是,柳词有了新的发展。《古诗》中是一般的叙述事实,而柳永却借此表达了主观的态度,“终不悔”三字即表现了词人坚强的意志,“消得”又更说明作者心甘情愿。冯延巳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的词句,与柳词这两句类似,但冯词有颓唐之感,而柳词则坚决果断,直抒胸臆地透露了对远方人的深切怀念。
古诗词赏析——晏殊《蝶恋花》2008-07-17 09:43 P.M.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宋·晏殊《蝶恋花》

赏析一:
这是一首抒写离恨相思之苦的词作。
上阕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槛菊愁烟兰泣露。”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惨淡的烟雾,兰花沾有晨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暮秋清晨,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也因忍受不住这秋天的寒意,双双向南方飞去。
“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词人一夜辗转难眠,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相思之苦,银辉洒向人间,一直到了拂晓,还斜照着红红的门户。

下阕登楼望远,更是情不能自已:
“昨夜西风凋碧树。”昨夜西风冽冽,凋零了绿树。秋风萧瑟,落叶飘飘。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独自登上高楼,骋目远眺,山阔水长,天涯漫漫,人世间的一切已如浮云过世。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情也悠悠、恨也悠悠。见不到心爱的人,也只有寄书传情了,可是天遥地远,万水千山,又不知道我心爱的人她在何处,这封情意绵绵的书信又将送到那里去呢?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了词人的暮秋怀人的深厚感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言洗练凝重,气象峥嵘,立志高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这三句与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注释:
①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初期婉约词的重要作家。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时,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逝世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其词多描写四季景物、男女恋情、诗酒优游、离愁别恨,反映富贵闲适的生活。风格与形式同南唐冯延巳相近。语言婉丽,音韵和谐,工巧凝炼,意境清新。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也能诗,诗意活泼轻快,但多已散佚。《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一卷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②槛:栏杆;罗幕:丝罗的帷幕;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蝶恋花·晏殊赏析

赏析二:
本词是晏殊闺思词中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闺中人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借闺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活动,深婉而含蓄地表现了自己临秋怀人那种执著而真挚的感情。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秋晨本来菊花亭亭,兰草青青,但在她眼里却是秋菊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仿佛在忧愁;兰草上沾满了露水,好象在哭泣。这些秋菊和兰草都还在栅栏之中,不得自由,显然,闺中这位女子是用拟人手法在自比,她为什么会有这种触景之情呢?“罗幕轻寒”是说秋天轻微的寒意已透过丝绸的帘幕传入闺房之中,她睡不着,一个人孤独地站在房间里看着庭院中栅栏里的秋菊和兰草在愁苦哭泣,可偏在这时,连平时朝夕相伴的燕子也成双作对地翩然飞去了,这就更显得闺房的凄清和姑娘的孤寂愁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姑娘望着西天的明月,不禁迁怪于它:明月呀,你太不懂得离恨之苦了,竟然将清冷的月光彻夜地斜照在我朱红的窗户上,冷冷的无情,致使我不能成眠。原来,姑娘是在思念远方的情人!这不得不让人惊叹作者竟能将女子的内心世界表露得那么深婉而含蓄!姑娘孤寂难耐,她要看一看心上的人,哪怕只是一眼,哪怕只是一个身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独上高楼”,她要上楼去看。一个“独”字,既见其孤寂,更见其羞涩;而一个“高”字却又多么真实地表达了姑娘急切地盼望能见到日夜思念的情人的感情。可是上楼看到的却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惨景,一夜功夫,一排排绿树已被西风刮得枯落凋零,一个“凋”字,既写出碧树凋零的景象,又烘托了姑娘的孤寂凄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尽管凭栏极目远眺,甚至已经“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又一次感受到她相思情深,含而不露)可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仍不见他的踪影,可谓望眼欲穿!望不到怎么办?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姑娘要把心中的思念之情向他倾诉,怎么去了这么久,竟连一封书信也见不到,我要写信给他,要让他知道我的相思之情。“欲寄彩笺兼尺素”,这里的“彩笺”和“尺素”都是书信,重复使用,姑娘反复“欲寄”,把她对情人执著而真挚的恋情推向顶峰。信是写好了,姑娘犯愁了:“山长水阔知何处?”山那么高远,水那么浩渺,中间那么多阻碍,谁知道他又在什么地方呢?书信难通,一片愁苦之情溢满纸上。词人写到这里打住,就激起了人们对姑娘追求爱情幸福而遇到困难的深深同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和欧阳修“衣带渐宽中不悔”、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盛名之隆。下阕前三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王国维这称之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的三种境界的第一境,寓意在于学习、做事业,首先必须要具有像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的百折不挠、意志坚定、顽强追求的精神。

赏析三:
晏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①。罗幕轻寒②,燕子双飞去③。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⑤。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⑥,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四岁以神童被荐入朝,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殊平居好贤,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皆出自他的门下。
晏殊少年得意,很早就进入了仕途,青云直上,官至宰相,过着花团锦簇的富贵生活,他自称:“余每吟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因此,他的词内容大都是吟风弄月、离愁别恨,表现了上层贵族的精神面貌,但从形式上讲,因刻意“惟说其气象”,他的词“风流蕴藉”,深婉含蓄,语言婉丽,承袭南唐风格。
有《珠玉词》,存词一百三十余首。
【注释】
① 槛(jiàn鉴):栏杆。
② 罗幕(薄的丝织品)做的帷幕。
③ 飞去:一作“来去”。
④ 斜光:残月的清光。
⑤ 凋碧树:使得树木绿叶枯落。
⑥ 彩笺:题咏和书信用的精美纸张。尺素:书信。汉时通行在尺许长的生帛上写信,故称“尺素”。无:一作“兼”。
这首词也是写离别相思之情的。时间由夜到晓,地点是由室内、室外而楼上。
上片写词人在清晨时对于室内、室外景物的感受,由此衬托出长夜相思之苦。首句写景物,不但点明了时令—秋天,并且描绘了环境的优美,借以暗示人物的闲雅。菊而曰“槛菊”,则是在庭院廊庑之间。菊花笼着轻烟,兰花带有露点,则是在清晓,用“愁”来表达菊在烟中所感,用“泣”来解释兰上何以有“露”,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菊与兰的人格花,来表明人的心情,亦物亦人,物即是人。这一句只有七个字,但却写出了景物、地点、季节、时间和人物的情绪、感觉,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可称精炼。假如我们将这一句写成“黄菊初开兰蕊吐”,同样是写了秋天的景物,写了菊、兰,可是形象和意境却单薄得多了。即使只改成“槛菊含烟兰带露”,那也不成,因为两字之差,就抽掉了恰恰是词人所要着重表达的对景生情这一点,它就不能一开头便笼罩全篇,使读者即时体会那种充满了离愁别恨的气氛。
第二、三句写清晨燕子从帘幕中飞了出去,古代富贵人家,堂前多垂帘或幕。燕巢梁上,进出必须穿过帘幕。“轻寒”,是新秋早晨的气候,而“双飞”则反衬人的孤单。一清早,燕子自管自地穿过帘幕,双双飞走了,却不顾屋里还有一个孤独的人,就含有燕子无情之感,从而暗中过渡到下文对明月的公然埋怨。
第四、五句写在天亮以后,还有残月的余晖斜射房中,因而回想起昨夜的月光,竟是这样的整整照了一夜,使人无法入梦,直到现在,它还不肯罢休。它之所以这样,不正是因为不知道离别的痛苦吗?这种无理的埋怨,正是无可奈何的心情的表现。明月本是无知之物,可是作家却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使它为自己的创作意图服务。所以同一明月,晏殊可以说“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而张泌则可以说“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同一杨柳,刘禹锡可以说“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杨柳枝〕),而韦庄则可以说“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但不管作家的感觉如何,这种艺术手段总是可以使景与情交织起来,从而更具体和深刻地表达他们自己的心情的。
下片写这首词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经过一夜相思之苦以后,清晨走出卧房,登高望远。当他“独上高楼”的时候,最先收入眼底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遮拦阻隔都没有。于是才回想起昨天那个不眠之夜里所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是昨夜西风很厉,一夜之间,把树上的绿叶都吹落了。“高楼”伏下句“望尽”。“独上”是说人之寂寞,与上“燕子双飞”对照。三句总写登高望远,难遣离愁,境界极为高远阔大,与无名氏〔菩萨蛮〕“平林漠漠”等四句相近。

结两句承“望尽”句来。“望尽天涯路”,终不见天涯人,那么,相思之情,只有托之于书信了。然而,要写信,又恰恰没有信纸,怎么办呢?这里“彩笺”即是“尺素”。一个家有“槛菊”、“罗幕”、“朱户”、“高楼”的人,而竟无“尺素”,这显然是他自己也不相信的、极为笨拙的推托。而其所以写出这种一望而知的托辞,则又显然出于一种难言之隐。比如说,她是否变了心呢,或者是嫁了人呢?他现在是无法知道的。所以接着又说,即使有尺素,可山这样连绵不尽,水这样广阔无边,人究竟在什么地方都不明白,又何从去寄呢?这两句极写诉说离情的困难和间阻,将许多难于说,或不愿说的情事,轻轻地推托于“无尺素”,就获得了意在言外、有余不尽的艺术效果。一本“无”作“兼”,则是加重语气,说是寄了“彩笺”,还要寄“尺素”以形容许多话要说,义亦可通,但不如“无”字的用意那么曲折、深厚。

作者另一首〔踏莎行〕云:“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舞,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拿来和本词一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主题、题材、人物、景色、情事无不相同或极其相似。然而,在晏殊的笔下,这两首词却各自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重复的艺术形象。古典作家这点儿本领,很可供我们借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28
凤栖梧①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②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③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④
对酒当歌,⑤
强乐还无味。⑥
衣带渐宽终不悔,⑦
为伊消得人憔悴。 [/center]

【注释】
①《凤栖梧》为《蝶恋花》之别称,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②危楼:高楼。
③黯黯:迷蒙不明。
④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⑦衣带渐宽: 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首句,词人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日里凭栏独眺的画面。“危楼”就是高楼。久倚危楼,自然不同于一般的欣赏春光,而是为了极望远处,甚至直达“天际”。那是怀人且望归啊!“细细”,不仅状春风的独特之处,同时间接反映词人对远方情人爱恋的缠绵。“伫倚”,体现了词人的专注,也说明留恋的程度,大有渴望而不轻易甘休之意。词人登高远望,本想由此寻得精神上的慰解,但事与愿违,眼前的景物不仅没有排却他内心的愁闷,反而撩拨起一股更深的春愁。按说“春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由词人的内心体味到,但词人别出心裁,一句“黯黯生天际”,仿佛离愁即丝丝缕缕地从遥远的天际生起,继而缓缓的袭向词人的心房。这里巧妙之处,就在于词人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动态的形象,使这种离愁似乎不再是那么不可捉摸的了。从另一角度说,“生天际”,是说这种春愁经过一番极目纵望的努力之后,是在目光触及天际时生起的,其中包含一个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草色烟光残照里”与“伫倚”相呼应,说明词人远望时间之久。一瞬即逝的残照,黄昏时迷蒙的气象,更勾起了词人的眷恋,引得他伤高念远,发出“无言谁会凭栏意”的慨叹。通过这叹息声,我们可以窥视到词人的内心——思恋、怅惘、愁怨交织的复杂世界。他的愁苦别人无法领会,也难以宣说,他愈想拔离愁苦,就愈陷入这种愁苦之中。

当词人登高凭栏,纵目远望,一切努力都落空之后,他想学曹操“对酒当歌”,以暂时解除内心的苦闷。但是被愁情纠缠的词人,这一招也失效了,只落得“强乐还无味”的结局。“强”字,极写词人努力想以酒来取乐,结果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片刻的欢愉都没能有。“拟把”是荡开之笔,而“无味”又合到离愁上,一开一合,笔势飘忽,达到了欲擒故纵的艺术效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佳句,与《古诗》“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的情调是一致的。但是,柳词有了新的发展。《古诗》中是一般的叙述事实,而柳永却借此表达了主观的态度,“终不悔”三字即表现了词人坚强的意志,“消得”又更说明作者心甘情愿。冯延巳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的词句,与柳词这两句类似,但冯词有颓唐之感,而柳词则坚决果断,直抒胸臆地透露了对远方人的深切怀念。

宋·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本词是晏殊闺思词中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闺中人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借闺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活动,深婉而含蓄地表现了自己临秋怀人那种执著而真挚的感情。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第2个回答  2009-02-28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3个回答  2009-02-28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