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没有道德革命

如题所述

内容提要: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大力弘扬我国古代传统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革命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源生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取决于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所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革命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发展的崭新阶段,其产生和形成实现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上空前的革命性变革,它同古代传统道德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是在对古代传统道德扬弃和超越的前提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成果。
关 键 词:革命道德;古代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继承;超越

中国革命道德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当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宝贵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大力传承与弘扬。
一、古代传统道德是中国革命道德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前提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她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地倡导和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革命道德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觉传承与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理论成果。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最终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高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旗帜,形成了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革命精神。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就其形成的思想源流而言,它首先传承了中华民族古代的优良传统道德,并立足于新的实际进行革命性改造,使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崭新理论成果。
古代传统道德主要是指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所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其得以形成的基础是:在所有制上,以土地占有制为特征;在经济存在形式上,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等级森严的人伦之道;在文化背景上,正统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P88)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则是地主阶级的道德。它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是,以“畏天命”、“知天命”、“顺天命”的唯心史观为理论依据,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基本纲领,以尊君孝亲为主要行为原则,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行为规范。这套系统的道德规范体系,从其阶级本质和历史功能来看,是为维护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是强加在劳动人民身上的枷锁。但在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教育理论,曾经发挥了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其中宣传仁爱思想、强调整体精神、倡导人伦价值、追求理想人格、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内容,顺应时代和民心,是生活智慧的集结,不乏可取的实践理性成分,且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性特征,需要认真甄别和借鉴。
封建社会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道德外,与此相对立存在的还有农民阶级的道德。在压迫和被压迫的封建制度统治下,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阶级自然产生“等贵贱、均贫富”的道德主张,把“主公道、讲义气”作为人际关系的原则,并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忠厚、简朴、互助济贫等优良品质和精神。这些突出地表现在历代农民的生活实践和农民起义中的道德诉求,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封建主义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小生产者的保守、狭隘、缺乏组织性的落后意识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等消极因素,但它的本质、主流是好的,它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精神需求,同无产阶级的道德要求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道德应当重视和批判继承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