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红楼梦元妃省亲一段话剧剧本,急用!

大约10-15人,把元妃让他们赋诗的一段也加上

《红楼梦》“第18回”描述贾妃元春省亲,来到富贵豪华的省亲别墅心情十分愉快,自己带头题了一诗后,命众姐妹也即席赋诗一首,特别要亲兄弟宝玉就“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处景观各赋五言律一首。虽然这些诗跟书中其他诗词曲赋一样都出自曹雪芹之手,但却是曹氏根据特定人物的性格和才情设计出来的,它们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读者可能不大重视这些诗词,这就深入理解小说内容,领会人物性格,鉴赏艺术特点来说,是一种损失。下面试将这11首诗的艺术特点,结合人物性格作一些分析。第一首是元春来到大观园正殿,面对鲜花簇锦的喜庆场面,挥笔写道: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此诗就事论事,像“顺口溜”一样,艺术水准平平。首句的“衔山抱水”四字只是套话,没有什么新鲜意思;“建来精”更是平淡无味。二句“多少工夫筑始成”也是直白如清水。第三句“天上人间诸景备”曹雪芹略寓深意,暗示和贾宝玉梦中见到的太虚幻境里警幻仙姑居处类似(此意在先前贾政率贾珍、贾琏以及众清客游览到这儿时,通过宝玉的心理活动,已有暗示,书中写道:“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一般。”)终究是一片空虚,但结合元春的“写意”来看,实在是谈不上半点艺术构想的信手拈来的句子。从另一角度看,元春写这首诗时居高临下,口气很大,颇有皇家气派,可见由侯门小姐而入宫待选,最后终于成为妃子的封建卫道士和牺牲者贾元春空虚寂寞的心态。也有红学家蔡义江解析说,这首诗说的是园林建筑,其实也指小说创作。说前两句暗寓小说创作呕心沥血,周密构思,花了他一生大半精力;后两句说通过典型的艺术概括,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下面三首分别由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所写: 旷性怡情(匾额)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迎春作) 万象争辉(匾额)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探春作) 文章造化(匾额)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惜春作) 这三首诗的前两首,口口声声“奉命”,勉强做作,似有无病呻吟之态。二小姐迎春的那一首特别可怜,起句“园成景备”,遣词造句索然寡味,好像出自毫无生气的老学究之口。“特精奇”更是直白的议论。承句“奉命羞题额旷怡”,实在想不出词儿,借用所题“旷性怡情”匾额中的词来敷衍,真把内囊也吊上来了。三四“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转”“合”两句,只得用空洞的议论来凑篇,实在可怜啊,“二木头”!聪明伶俐的三小姐探春的那首,起句“名园筑出势巍巍”有些气势,承句“惭学浅微”思路直落而下,高起低落,尚有趣味。承句“精妙一时言不出”,虽有点儿无可奈何,但与结句“果然万物生光辉”一跌一宕,尚成韵致。可见三小姐的才华确在二小姐之上。四小姐的那首单从艺术上看,也显得公式化,大路货,没有什么大佳,但从她最后削发为尼的命运看,起、承“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两句还是挺有韵味的,它们包含了“盛极而衰,色极而空”的深意。与上两首对比一下,很容易看出这首诗中没有“小我”的存在,写出了“无我”的境界。 贾政的大儿媳、元妃的嫂子李纨,守寡多年,情如死灰,现受皇妃之命,不得不从,另一版本“程乙本”说她“勉强凑成一律”: 文采风流(匾额)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首颔二联,平铺直叙,应景而已,情感空洞。颈联“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能联系省亲大事,还是贴切的。尾联乃是无病呻吟,七拼八凑,末句又是颈联对句“神仙何幸下瑶台”的重复,显得单调。诗如其人。作者李纨作为未亡人。她的生活了无生趣,她写出这样的诗句,还算是恰当的。下面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两首: 凝晖钟瑞(匾额)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薛宝钗作) 世外桃源(匾额)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林黛玉作) 先来看薛宝钗的七律。首联就写出磅礴大气,写出了她对荣华富贵生活的向往。她千里迢迢,和母亲长兄来到京城,原本是备皇上挑选宫女而来,后长住在贾府,退而求其次,登上“宝二奶奶”宝座也好。这首诗中已流露出她不平常的胸臆。颔联“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更写得出神入化,表面上非常得体地歌颂元妃省亲,但也包含了她的潜意识(匹配贾宝玉)。颈联即事抒情,紧密切合环境气氛。尾联既赞颂了元妃率先所题之诗,又顾及众姐妹,同时表达了自谦之情,十分得体,反映出薛宝钗巧于周旋、八面玲珑的处世特点。曹雪芹构思得极为精妙。再看林黛玉的五律。首联“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异军突起,文意有势不可当之势。颔联“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平中见奇,写出了贾府沐浴皇恩的气象。颈联“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对元妃的颂扬恰如其分。尾联出句“何幸邀恩宠”,虽然也是议论,但结合了对句“宫车过往频”的描述,画龙又点睛,赞颂之情溢于言表而又情愫舒缓,很符合元妃雍容华贵的特点。这两首诗倾注了人物或热烈向往、或纵情赞颂的思想感情,述事、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艺术性与思想性,共性与个性,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怪不得元妃称赞这两首的水平在众姐妹的之上。 最后逐一看看宝玉的四首(其实最后一首系黛玉捉笔)遵命之作: 有凤来仪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这首诗显然是宝玉先前初游大观园时,应贾政之命作的“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的翻版。颈联“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是“妨阶水迸砌,碍鼎香穿帘”的倒装,意为竹林挡住绕阶的泉水迸溅到阶台上来,又使房中鼎炉上所焚的熏香气味不会穿过帘子散去。呼应了前文所写的“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的意境。内容上前后勾连,艺术上尚有情趣。但纵观全诗,虽富含颂圣之意,但意境不免凄凉,暗喻红楼一梦,好景不长。艺术手法也只是就物论物,缺乏强劲的感染力。 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这一首也仍是单纯的写景物为主,且中间两联词语用得也算精彩。“软衬”“柔拖”写出了蘅芜苑的异草香花以牵藤引蔓为多。“轻烟”比喻藤蔓缭绕的样子,“冷翠”写藤蔓上的露水,也很逼真,但全篇缺乏诗歌的灵魂——思想感情,艺术水准在前一首之下。 怡红快绿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这首诗写芭蕉(绿蜡)与海棠(红妆),但笔法单调。而且在元春已表示不喜欢“红香绿玉”这种古板的形容,宝玉在初稿的颔联出句仍写了“绿玉春犹卷”的字样,宝钗不但提醒宝玉要注意元妃的态度,决不能“和他争驰”(这个细节既显示宝玉的痴笨,又显出宝钗的聪慧),而且提示了唐人芭蕉诗“冷烛无烟绿蜡乾”,才使宝玉茅塞顿开。可见,元妃原想让宝兄弟大显身手,但无奈宝玉做了三首,快江郎才尽了。而才华远在宝玉之上的黛玉,因为元妃只让她和众姐妹一样限作一首,也就不敢多做,以免造次。这时看宝玉吃力,就牛刀小试,作个“小敝”,写成《杏帘在望》,丢给宝玉,宝玉赶忙抄好应付。其诗曰: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元妃看了这首诗,“喜之不尽”,称赞宝玉“果然进益了”。元妃自己的诗写得四平八稳,老气横秋,鉴赏水平还不错,一眼看出《杏帘在望》水平最高,殊不知恰好是这首出自林妹妹之手!这首五律真正是超凡脱俗。首联“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有人有物,有情有趣,生气勃勃,令人耳目一新。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写景简练,有静有动,画面清新,意境丰满。颈联“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更是鲜活而开阔。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叙事中歌颂皇恩浩荡,自然得体,和前面黛玉那首《世外仙源》相映成趣。 上述11首诗,单从文本看,水平的高下确实相去甚远。我们若联系作诗人的思想背景和性格特点,看作是曹雪芹在出于情节发展需要的同时,又为进一步刻画人物服务,从而使主题思想得到深化。如宝钗善于投人所好,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而且这种歌颂很符合当时情景的需要。黛玉虽不很喜欢这种热热闹闹的场面,但她也想大展身手,纵是应景之作,也想写得有一点水平,所以两首诗均为上乘。而懦弱的迎春,其诗果然空洞。精明的探春自知不能与黛玉宝钗“争衡”,自谓“奉命何惭学浅微”以获得他人原谅。凡此种种,切合“诗如其人”的古训。这样地对待和理解小说中的这些诗作,才不辜负曹氏的艺术匠心,也才算距真正读懂这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境界又近了一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