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的心情是颇不宁静的

如题所述

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他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令他心里不宁静。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作者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荷塘月色》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扩展资料: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8
  《荷塘月色》中作者的心情是颇不宁静的原因:
  1、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他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2、厌倦了枯燥乏味的生活,对妻子不满,与父亲不和,孩子的学习又令他操心等生活繁琐之事令他心里不宁静。

  对于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历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荷塘月色》是一首耐读的朦胧的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因素而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作者写文的时候,还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惧,以致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不宁静”即源于此。
  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他采取“暂时逃避的方法”,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自己放弃社会责任感到不安与自责,这内在矛盾构成了“不宁静的另一侧面”。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