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名人名言

三国时代的名人名言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作者:曹操,现代汉语译文:对着美酒,伴随着歌舞,人生时间有限。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诸葛亮,现代汉语译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3、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作者:鲁肃,现代汉语译文:形容大有长进、焕然一新。

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曹植,现代汉语译文: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作者:曹髦,现代汉语译文: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士别三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步诗 (魏晋曹植古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诫子书》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3、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4、志当存高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5、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三国文学家 曹植
6、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7、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8、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前出师表》
9、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 孙权
10、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11、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
见三国·蜀·《诸葛亮集·治军》。陈:同“阵”。这两句大意是:敌人要固守阵地,就选择他守
备薄弱的地方发起攻击;敌人要兴师出兵,就用出人意料的战术突然袭击他。战争中就是要用“有备”去攻“无备”,以“有意”去胜“不意”,以超乎常规的奇兵奇谋克敌制胜,古今中外许多战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诸葛亮集·治军》
12、尸位素餐,难以成名。
见三国·魏·曹植《矫志诗》,尸位:占居职位而不尽责。素餐:白吃饭。成名:取得好名声。这两句大意是:白白地占居职位而不克尽职守的吃闲饭的人,难以取得好名声。不管做什么工作,要想赢得人们的称赞,取得好名声,就要勤奋努力,克己奉公,干出点成绩,作出点贡献。如果总是禄禄无为,尸位素餐,就难免被人们指责、议论。本名句可供劝诫人们奋发有为时引用。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矫志诗》
1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诫子书》
14、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轻:轻视。然:如此。这两句大意是:文人相互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知识分子往往互相轻视,或由于自矜自高,或由于忌妒他人,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陋习。今天,随着社会的进化,文明的发达,大家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共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前提下,这种陋习已有所克服,但还不能说已经根除。这两句多用来说明文人相互轻视由来已久,也用来反对文人相互鄙薄。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典论·论文》
1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三国·魏·曹植《君子行》。纳履(1ǚ吕):整理鞋子。整冠:正帽。这两句大意是:在瓜田里不提鞋子,在李树下不整帽子。在瓜田里弯腰提鞋,就会造成偷瓜的嫌疑;在李树下举手正帽,就会造成偷李子的嫌疑。《君子行》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就是以这两句比喻明智的人应防患于未然,避免嫌疑的产生。今有“瓜田李下”、“瓜李之嫌”等成语,则分别指容易涉嫌的场合和容易被误会的嫌疑。如《北史·袁聿修传》:“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三侠五义》第五十二回:“他因家下无人,男女不便,有瓜李之嫌”。这两句多用于告诫人们要避免嫌疑。
三国文学家 曹植 《君子行》
16、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三国·曹植天地是永恒的,永无终极,人生是极其短暂的,就象朝霞,绚烂夺目一时,转瞬消逝,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在短暂的瞬间,尽量活出自己的意义。
三国文学家 曹植
17、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三国·魏·曹植《矫志诗》,都蔗:粗大的甘蔗。这几句大意是:粗大的甘蔗虽然味道甜美,但当作手杖来拄则必定断折,谗佞人的蜜语巧言听起来很舒服,但按照它去办事则必定失败。这几句说明用人行事不能光看外表,而要讲求实用,不然的话,就会受骗上当。这种用比喻补充说明问题的方法也是值得学习的。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矫志诗》
18、得人则安,失人则危。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人:贤能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得到贤能的人就安稳,失去贤能的人就危险。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国家安危重在得人。
19、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秋胡行二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七步诗》现代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文学家 曹植 《七步诗》
20、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三国·魏·曹植《王仲宜诔》。华:花。思:文思,灵感。这两句大意是:文章像春天烂漫的花朵,文思如山间奔涌的泉水。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称赞“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文思敏捷,创作丰富,诗文精美。现在可供引用评价、赞美古今其他有成就的作家、诗人。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王仲宜诔》
21、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五仪解》一个人若有仁义之心,就不会自我夸耀;考虑问题若能明辨是非,通达事理,说起话来就不会自以为是。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五仪解》

22、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人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三国名言语录
《孔子家语·王言》曾参问:“请问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说:“上位尊敬老人,下民就更孝敬;上位重次列,下民就更顺长者;上位爱施舍,下民就更宽厚;上位亲近贤者,下民就选择交友;上位德行好,下民就不会隐藏错处;上位不贪利,下民就耻于争斗;上位廉洁谦让,下民就会耻于供上的太少,这就叫七教。这七种教化,是治理百姓的根本,政治教化有这样的基本原则,那么治民的根本就是正确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那么还有什么不正呢?所以,君王首先在自己身上树立仁德,这之后大夫就忠了,士讲诚信,百姓敦厚,风俗纯朴,男人朴实,女人正派,这六点是教化达到的结果,散布到天下四方,不会出现空隙,纳入到不大的屋民不会显得满塞。用礼来划分人的等级尊卑,用道义立身处世,用顺从礼法的原则行事,那么,百姓厌弃坏的,就像热水放入雪一样不相容。”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王言》

23、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自己聪明智慧,要保持愚笨的样子;功劳覆盖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样子;既勇敢而力气盖世,要保持怯弱的样子;财富拥有全天下,要保持谦逊的样子,这就是所谓谦让了再谦让的办法。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王言》所以说,天下最仁德的人,能聚合天下最亲的人;天下最圣明的人,能推举天下最有才能的人。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王言》

24、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 周瑜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在臣》。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修养道德,确立操守,不因为困窘而改变其志向节操。汉乐府《猛虎行》有“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之句,君子修道立德,决不能随波遂流,见风使舵,从而丧失品格,为人所不齿。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在臣》

25、君子交有义,不必常相从。
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康诗二首》其二。义:情义。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之交。重在情义.不必经常厮守相随。郭假叔认为君子相交,义最重要。所以他说:“天地有明理.远近无异同。三仁不齐迹,贵在等贤从。”微子、箕子.比干被称为殷朝“三仁”,他们的事迹不同,但重义却是一致的。现在可以给“义”以新解释.表明交友要以理想、原则、志趣为重。
三国·魏学者 郭遐叔 《赠嵇康诗二首》

26、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三国·魏·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枉:弯曲。这两句大意是:上面不正,下面就弯曲;上面混乱,下面就叛逆。~和《意林·政论》说的“上行下效”,晋代杨泉《物理论》说的“上不正,下参差”,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说的“上邪下难正”,郁冈樵隐《缀自裘·铁冠图?夜乐》中说的“上梁不正下粱歪”等等,意思相同,都是说明作君主的人不好,下面做臣子的就台跟着学坏。因此,地位在上的人必须以身作则。这些名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教育意义,都可引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君臣》

27、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秀:出众,突出。摧:摧残。堆:土堆。湍(tuān):水势急,这里是冲刷的意思。非:非议,诽谤。这几句大意是:嘉木高出于树林,必然首先遭到大风的摧折;土堆突出于堤岸,必然首先遭到急流的冲刷;品行高出于众人,必然受到世俗的诽谤。品行出众的人,容易遭到忌妒,受到攻击诽谤,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而众人的这种作法又显然是不正确的,作为品行高尚的人,当然应该顶住这股风,坚持自己的作为。在这几句中。作者以“木秀於林”和“堆出于岸”的遭遇,恰如其分地阐明了“行高于人”者的遭遇,这种以物理喻人情的方法很巧妙。今天有俗话如“树大招风”、“雨淋出头椽”、“枪打出头鸟”等,也都有类似的意思。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三国时魏国文学家 李康 《运命论》

28、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遗(wèi未):赠送。若:如。善言:有益的话。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与其赠送人钱财,倒不如给人留下有益的话。儒家古训,重义而轻利。因此,赠人以钱财,远不如赠人以合乎儒家之道的善言贵重。钱财再多是有限的,而善言使人得益则是无穷的,这就是~的原因。这句话今天仍有启迪作:赠送同志、亲朋以金钱,不如给他以忠告,促使他努力奋进为好。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六本》

29、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三国·魏·曹植《君子行》。未然:还未发生。处:置身于。这两句大意是:高尚的人要预防还未发生的事情,不要置身于犯嫌疑的境地。曹植《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高尚的人应洁身自爱,行为要明智,对于可能被误会和怀疑的处境要预先避免,以免受嫌疑不好洗刷。这两句多用于告诫人们要处事谨慎,要避开嫌疑。
三国文学家 曹植 《君子行》

30、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行:行动。小人:道德低下的人。这两句大意是:道德高尚的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道德低下的人只是以自己的舌头说话。君子重行不重言,他并不大肆宣扬,自我炫耀,而是以行为表明自己人品的高尚;小人重言不重行,他说得天花乱坠,以言语惑众正是为了掩盖自身的鄙陋。这两句用于教育人要重在做而不要重在说,也用于说明不可轻信那些说得美妙动听的言论。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颜回》

31、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没:沉没。这两句大意是:船没有水不能行走,而一旦水进入船内,船就会沉没。“舟”与“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互为依附的条件。就“行”来说,是矛盾双方相对稳定的结果。一旦超越“舟浮于水”的条件,矛盾双方向其反向转化,则会产生舟沉于水的结果。可用于说明矛盾转化的哲理,向人们提示处事的方法。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

32、春生者繁华,秋荣者零悴。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荣:茂盛。零:凋零。悴:憔悴。这两句大意是:春天生长的植物逐渐花繁叶茂,葱茏昌盛;秋天茂盛的植物不久将枝枯叶黄,憔悴凋零。这两句用自然规律说明一种社会事理:生得其时者,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生不逢时者,即使很有才干,也难于大有作为,从而说明时运、机遇、条件的重要性。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

33、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虫名,又名马蚿,长寸许,体如圆筒,躯干有二十余个环节,每节生出一对脚,切断后仍可蠕动。这几句大意是:百足虽然死了还能蠕动,这是因为扶持它的脚多的缘故。这几句比喻一个有权势的人,或财力雄厚、势力很大的集团、家族,一旦人死了或集团、家族垮了,其势力影响仍然残存,因为扶持它的力量多,还会保持着虚架子,不至于立刻破产。如《红楼梦》第二回介绍贾府说:“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如先前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这几句《意林》引《鲁连子》为:“百足之虫,断而不蹶(仆倒),持之者众也”。
三国曹魏王公 魏明帝曹睿之子 曹冏 《六代论》

34、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涓(juān娟)涓:细小的水流。壅(yōng拥):塞止。这两句大意是:不堵塞细小的水流,最终会成为大江大河。溪水虽小,汇而成江河;凡事虽小,积而成大业;注重具体的、平凡的积累,最终必将得到丰硕的收获。同时也说明了哲学上的一个道理: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即引起质的变化。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观周》

35、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游气回肠:形容音乐十分动人,能使人柔肠回转,气息摇荡。气:指人的精神状态、情感意趣。这两句大意是:歌声感动人的心灵和耳朵,使人柔肠为之转折,感情为之摇荡。这两句极写歌乐之美妙,使人悦耳动心,荡气回肠。可用以盛赞动人的音乐,也可仅用“荡气回肠”或“回肠荡气”来形容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大墙上蒿行》

36、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这两句大意是:善于运用比喻的人,用一句话就能说明几件事;不善于运用比喻的人,用许多话还说不明白一个意思。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好的比喻既要贴切,又要含义深广,否则将会越比越胡涂。可用以说明运用比喻时应妥为选择。
三国时魏国思想家 刘劭 《人物志·材理》

37、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文章:指诗、文创作。经国:治国。经,经营.治理。不朽:指永不消亡.这几句大意是: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曹丕强调了文章的价值,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肯定文学要为政治服务这一功能,从而突破了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这对魏晋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名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时引用。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典论·论文》

38、思心一至,不闻雷霆。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材理》刘炳注。这两句大意是: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事,即使霹雳闪电也会充耳不闻。此条是对“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筵之声”一条的发展,其目的仍然是颂扬专心致志的学习境界,但比前者更简约、更精警、更具有格言特征。因此也更上口,更易于流传。
三国时魏国思想家 刘邵 《人物志·材理》

3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蜀·诸葛亮《诸葛亮集·诫子书》。这两句大意是:不学习,没有方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没有方法成就学业。这是诸葛亮劝诫子女的名言。它讲述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人的主观努力与成就学业的关系等等,从而给人指明了学习的正确途径以及应遵循的治学方法,简约而深蕴哲理,通俗而易于接受。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诸葛亮集·诫子书》

40、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戒备》。虞:预料。这两句大意是对敌情没有准备,对意外事变没有预见的人,不可“统领三军。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领兵的将领,更要有未雨绸缪的先见之明,有对敌情的准确预料,否则,敌人突至,将措手不及。此二句以精辟的语言点出:身为将领,必须有勇有谋,有备能虞,否则只能算是匹夫之勇。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说“为将者有勇不如有智”,就是这个道理。此二句可作为择将的标准之一,或作为将领应具备的素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将苑·戒备》

41、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三国·蜀·诸葛亮《将才》。这几句大意是:作为一员将领,应该是富贵却不骄傲,打了胜仗却不自矜,有才能而能礼贤下士,正直刚强又能忍耐。诸葛亮很显然是按照儒家的标准选择将领的,那就是既有儒家的道德修养,又有勇士的才能和气度;既是风度翩翩、知书达礼,又是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应该说,诸葛亮择将的标准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将才》

42、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注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国·蜀·诸葛亮《诸葛亮集·哀死》。这两句大意是:古时擅长带兵的将领,对待部下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这是诸葛亮讲为将之道的话。~两句下面的文字是:“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意谓:遇到险难时,他身先士卒;论功行赏时,他退身在后;对伤员病号,含泪抚慰他们;对死难的士兵,悲痛地埋葬他们:对饥饿的士兵,自己让食给他们吃;对受冻的士兵,脱下衣服给他们穿;对有才智的人,以礼相待并重用他们,给以应有的俸禄;对勇敢善战的部下,奖赏鼓励他们。领兵的将领能做到这些,就所向无敌了,诸葛亮讲的这番道理,对于所有领导者应该都有启示作用吧!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诸葛亮集·哀死》
43、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唯:只能。劝:劝勉,鼓励。无:不要。薄:微薄,引申为减轻。这几句大意是:只能鼓励百姓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不要耽谋农民耕种收获的时间;只能减轻农业税收,不要使农民财富用尽诸葛亮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重农思想,自他登上政治舞台后,就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使地狭人少生产落后的蜀国,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上有较快的发展,史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就是他经济思想的具体体现,直至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治人》

44、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鸱枭(chīxiāo吃消):一种性情凶狠的小鸟,喻小人。衡轭(饿):衡,车辕前的横木,轭,横木下夹住马颈的曲木。衢(qú柴):道路,这两句大意是:鸱枭在车上叫嚣,豺狼在路上横行。恶鸟在乘舆之旁,喻君侧多恶人;豺狼横行,喻奸邪当道。~两句比喻小人得志,正直的人处境危险。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白马王彪》

45、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三国·魏·王肃《礼丛子·居卫》.长:长处。短:短处。这两句大意是:选取人的长处,丢弃人的短处。人无全美,善于用人的人,能取人的长处,弃人的短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句词简义丰,具有格言性,因而百代习传,至今仍活在人们的笔下和口中,引用率颇高。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礼丛子·居卫》

4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指荆备。卑鄙:出身卑贱。猥:表谦意的词。颇:看望。咨:询问。这几句大意是:先帝不嫌弃我出身卑贱,承蒙他委曲自己,屈身往返,三次到茅庐中看望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传诵人口的成语“三顾茅庐”即出于此。现在呵用来表现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地多次邀请有才能的人出来工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出师表》

4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这两句大意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甘洒热血;生死之际,视断头如回家一样坦然。此名句通过质朴的语言,恢宏的气魄直抒胸臆,表现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捐”、“赴”二字写出国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勇敢精神,“视”、“归”一句显出为国而死的骄傲神情,意气雄壮慷慨,昂扬奋发。尤其后句,在承传中演化为“视死如归”的成语.成为表现壮士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习惯用语。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白马篇》

48、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这两句大意是:将自己的身躯交给锋利的刀刃,性命有什么值得留恋呢?此条极写忠勇的士气。诗句毫不雕琢,把气冲牛斗的战斗热忱用近于口语的文字表现来,更生动、更感人、更富有气势。尤其“弃身锋刃端”一句。忠勇气概似乎从锋刃流泻出来,战场的险恶凝于笔端。统现全句.抒情慷慨昂扬.写志积极奋发.语言铿锵有力,常为今人写作时援引。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白马篇》

49、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这两句大意是:我们本是同母所生,为何这样绝情地威逼呢?据《世说新语》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于是曹植应声而对,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它与上文“煮豆持作羮,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一起,用贴切的比喻,一语双关,看似同情“豆”的遭遇,实是抒发自身的悲怨。诗句恨中有怒,怒中带斥,情绪激然。后人常以此比喻骨肉自相残杀。如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曾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一诗,即化用此典。
三国文学家 曹植 《七步诗》

50、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比:近,挨着。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有四方之志,即使相隔万里,也感到就像近邻一样。黄初四年,曹植与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到京师洛阳朝会。进京后,曹彰暴薨。后曹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而行,以叙契阔之思,但监国使者不许二人同行,曹植愤激之下写下了这首赠别的名作。此条直抒胸臆,于豪放之中蕴含无限离别之痛,旷达之外凝聚自慰之心,表情达意,不落俗套,为后人称道。“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即从此化出。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白马王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0-25
一、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二、刘备: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
三、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四..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马超:懵懂而死,与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为永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