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关于~埙~这个乐器的相关介绍~~

如题所述

竹埙,作为一件新型乐器,笔者一见就对它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撰《竹埙》一文刊载于《中国乐器信息》2000年4月号。本人对竹埙感兴趣的原因,不仅是它那特异的音色和低沉的音区,能在民族乐队中发挥别种乐器不能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竹埙对管乐器音乐声学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做用。这一点,本人将撰文《"开管"、"闭管"的分类法欠妥》进行分析。本文只讨论竹埙制作如何完善的问题。 竹埙是苏北农民乐手周寿荣所发明的。周寿荣给笔者的信,谈及了他对竹埙制作的完善和规范化问题所做的努力。笔者认为,周寿荣发明竹埙所用的是"超常思维",而今却想用寻常思维方式来规范竹埙的制作,显然难以达到目的。 竹埙的音色似埙,这是所有闻其声之人的共识。它比陶埙容易掌握,音区是目前能吹奏旋律的管乐器中最低的,音域也比陶埙宽,与我们的民族乐器有很好的亲和力,穿透力也比较强。因此,它必将在民族乐队中起一定的作用。关于竹埙的音高,D调的比曲笛低八度,大G调的则比洞箫低八度最低音可比洞箫低十一度,而大G调竹埙长度仅75厘米! 周寿荣发明竹埙,的确功不可没。但是对于这样一件新型乐器,要能在现代民族乐队中付诸实际应用还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周寿荣所发明制作的竹埙存在着几个问题:1、音欠准,音律不全,不便于转调,不能用于合奏之中。2、音色虽然似埙,却很难吹奏大二度以上的圆滑的气滑音,因此也就缺少埙所特有的表现力和韵味。 要使竹埙能付诸实际应用,就得要有人制作;所制成品就需要力求克服上述之不足。本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也算取得了点滴经验,说明如下,希望能引起爱好者的兴趣。 本人对周寿荣所发明的竹埙作了如下改动;是否算改进且不谈,但改动确是事实。 一、制作方面 竹埙原先的头子与管身是插接的,现改为平接。平接时不仅头子与管身的接触面大而可以粘得更牢靠,更由于粘接部分平滑而有利于发声,胴体也相对增大而有利于共鸣。 二、将原先与洞箫相同的半圆形吹口,更改为稍宽略浅的"V"形。这一改动的优点在于,不仅使低音更为厚实,而且可以利用吹奏的俯仰吹出圆滑的大二度以上的气滑音。这样,陶埙能吹出的效果,竹埙都可以奏出来。 三、运用本人对"管口校正"研究的心得,根据"叉口"原理,使竹埙一组七个音孔能方便地奏全十二律(即十二个半音),以方便转调。 四、将底孔开合的筒音调成小三度。这样,当底孔装上键后,可以使竹埙的音域向下增扩四至五度。 五、将原先所设计的十二度超吹音更改为十一度。十二度超吹由于缺少升do,会给转调带来困难,制成十一度后由于有了升do,音律完全了,转调时音律就不是缺乏。 竹埙的音区低,这是它的优势所在。就以大G调竹埙来说,陶埙若做成这一音调不仅难吹,而且音量也明显太小。笛子演奏家李镇和"排箫王子"杜冲,对它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春节,杜冲拿到本人答应为他制作的大G调竹埙,并开了个膜孔,很是满意。周寿荣原先制作的竹埙就有膜孔,并取名"阴阳笛"。大G调竹埙,贴上膜,音色很象低音筚篥,蒙上膜孔,音色则是低音埙,只是低音埙的音调没这么低。 这儿顺便提一下,周寿荣所发明的竹埙是申请了专利的。笔者在这儿也提一下,本人此处所讨论的竹埙是完全符合周寿荣所发明之竹埙的"实用新型"条件的。为此,笔者以为,若按照此处所介绍的方法制作,该不会侵犯周寿荣之专利权的。当然笔者也曾设计过"分孔型全律八孔笛"、"键孔箫笛"和"二胡音位指板",但都比较实际地不考虑申请专利。 为了能满足个别有兴趣制作竹埙者的意愿,今将笔者制作的D调竹埙的数据罗列于下,供参考。筒音音高:A(a,220Hz);单位:公分 吹奏端 尾端内径 吹孔 全长
外径 内径 宽 高 宽 深 44.50
5.70 4.30 2.10 0.60 1.30 0.90
第一孔 第二孔 第三孔 第四孔 第五孔 第六孔 第七孔 第八孔 第九孔
10.00 13.30 15.70 18.70 24.10 28.10 29.50 32.30 37.40
此竹埙为十一度超吹。指法比较简单:筒音作sol,依次向上为自然音阶;相邻二孔的音程为大二度的按没下方音孔即成为小二度;第八与第九孔的音程为小三度,按没第七孔后第九孔的音高降低小二度,若按没第八孔后第九孔的音高则降低大二度。 由于竹材的情况各异,各人的手型不同,音孔的位置可以略作改动。若擅长箫笛制作,音孔与音高的变化规律心中自然有数,而此问题非千言就能说清楚,故不赘述。有了D调竹埙的制作经验,要制作大G 调的就不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1
埙、壎xūn(形声。从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同本义 [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壎,乐器也。

以土为之,六孔。——《说文》。字亦作埙。

埙箫管。——《周礼·小师》。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壎箎。——《礼记·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诗·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诗·大雅·板》。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壎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埙(埙)xūnㄒㄩㄣˉ

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郑码:BJLO,U:57D9,GBK:DBF7笔画数:10,部首:土,笔顺编号:1212512534

◆ 埙的历史
[编辑本段]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 埙的发展
[编辑本段]

  埙还在我国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省等地出土过。从出土文物看,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