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歌 行 吟 引的区别

急!!!!高手速来!!!!!!!

首先,这四者都是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吟”、“引”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和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这四者的具体共性及区别如下:

1、共同特点

从词调上来看,“歌”、“行”、“吟”、“引”均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

从音韵节奏上来看,这四者的音韵节奏上押韵都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除了多使用比兴外,这四者还采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2、区别

从叙事手法上来看,“歌”和“行”多数篇幅比较长,且多为叙事,“吟”和“引”多数篇幅短且多为抒情。

从情感方面来看,“歌”像现代散文随笔一样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行”多重记事,而“吟”多慷慨激昂。

扩展资料:

乐府民歌

中国汉朝民歌音乐,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校《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乐府民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3

都是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吟”、“引”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和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1.从形式来说:

歌、行、引(吟)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2.从叙事手法来说:

前二者多数长而宜于叙事,后二者多数短而宜于抒情。

3.从情感来说:

琴曲之外,放情长言杂而无方如现代散文随笔一样的叫“歌”,重于记事步骤驰骋的叫“行”,多于抒情,吁嗟慷慨的叫“吟”,分类不是特别明显。

5.共同特点:

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扩展资料

乐府,顾名思义原本就是掌管音乐的机构。始于秦,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机构,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

宋代时,郭茂倩将所有乐府诗歌汇集到一起,编成《乐府诗集》,如《木兰诗》(南北朝时期)。

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9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