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如何解释?

出自柳永的《定风波》

意思是: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出自宋代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

节选原文: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译文: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柳永来自市井,了解平民女子的理想,同时想通过这首词,表达两人终日相伴,恩恩爱爱便是一个平民女子的理想的含义,理想很平凡,很现实,但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符合爱情单纯的本质,没有一丝功利的成分。

根据《宋艳》记载,柳永因仕途不顺,找宰相晏殊抱怨,晏殊也以写情词著称,他告诉柳永:“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永听了即告退。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是柳永“俚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以一个少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

这首描写闺怨的词在宋元时期曾经广为流传,受到普通民众,尤其是歌妓的喜爱。到了元代时,关汉卿更是把它写进了描写柳永与歌妓恋情的杂剧《谢天香》里。

上片,通过艳丽春光和良辰美景来衬托少妇的孤寂之情。作者在上片用的是一种倒叙手法,不仅总结上片中的三个层次,而且还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的直接抒发。

下片,极写内心的悔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特别重视功名利禄的封建社会,一个闺中少妇为了爱情而敢于设想把丈夫“锁”在家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反叛行动。对理想中的爱情生活的设想是他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吟诗作赋,互相学习,终日形影不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04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解释:自己整日陪伴,方不至虚度青春。

定风波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明白透彻的语言,大胆而直露地描写一位女子的相思别离之情。上片写自新春以来思妇没精打采,疏懒厌倦的情绪和神态。太阳光已上了花梢,黄莺在柳树上穿飞跳挪,思妇依旧拥着熏香的锦被,终日里慵闲懒散。云样的秀发蓬松散乱,红润的面容憔悴瘦削,终日百无聊赖,懒得梳洗打扮,搽搽抹抹。“无那”一声长叹,点出所以然之故,只恨薄情人一去,踪影全无,连书信也不捎回一个。下片展现思妇的内心活动,她后悔当初不把他的马鞍子紧紧上锁,把他留在家中,让他坐在窗前,给他些纸张笔墨,终日苦读,温习功课,自己整日陪伴,方不至虚度青春。全词以家常口语,铺展闺房生活细节,体现市民女性炽烈的爱情追求。

[赏析] 柳永为人风流浪漫,由于仕途坎坷,转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常流连于风花雪月之所。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深深了解生活在下层女性的感觉,写出她们的内心细腻的感情。
这首《定风波》完全以一个妓女的口吻来描写,铺叙展衍出她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愿望。虽然这首词是以民间“俚语”表述,用当时正统文人的话说是“词语低下”。但因为它的贴近底层社会的生活,才能历久不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定风波》吧。
上片以“自春来”领起,简单扼要地表明了岁月的流逝,与下面的“音书无个”呼应,点出女主人公度日如年的心情。更可叹“惨绿愁红”,青春短暂。读罢首句十三个字,女主人公那种急切盼郎归的心情跃然纸上。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随后,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在读者的眼前勾绘出一幅美人卧榻图。这幅图可以说声色俱全,让人过目不忘,还会油生怜悯之意。窗外“日上花梢”,这是什么时候了?读者心中自明。鸟儿鸣叫着飞过柳枝,可她仍“压香衾卧”,一般都是卧或躺在床上,而本词的一个“压”字,使女主人公的思念心上人的沉重心情表露无遗。“暖酥消”,本来丰腴的酥胸渐渐消瘦下去。本人以为这三字尤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腻云”为什么会“亸”呢?大家都知道女性十分爱惜自己的头发,而主人公却让“腻云亸”,只因为“终日厌厌倦梳裹”。仔细一看,原来她并不是“厌梳裹”。女为悦己者容,心上人不在身边,我还“梳裹”给谁看?一个“倦”字更烘衬了她的痴情。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即使茶不思饭不想又如何?我那薄情寡义的人儿却一点消息也没有。女主人公虽“恨”,实际上却是在“盼”,“盼”心上的人哪怕托人捎来一个字,也能稍减相思之苦呀,可到头来却“音书无个”。这几句也暗示了风尘女子渴望美好生活却无法得到的无奈,毕竟在当时社会环境里她们还属于最底层的人。
“早知恁麽。悔当初、不把雕鞍锁”。这句与王昌龄的《闺怨》里的“悔叫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两个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一个“悔”字却道出了主人公共同的心愿——长相厮守。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这几句作者仍然用了白描的写法,读这几句时给人一种轻松畅快的感觉,真的好象看到了一幅夫唱妇随的画面。你看:“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情郎每天呆在房间里读书、吟诗、写字。“只与”和“拘束”二词充分表现了如果还有机会,女主人公再也不愿意让他离去,宁愿把他留在身边,每天“镇相随”,“针线闲拈伴伊坐”。没事的时候,紧紧挨着心上人,看着他吟诗作画,自己惬意地做针线活。作者用一个“拈”字描写了女主人公小心翼翼地怕惊动她心上人的细微刻画。所有这些描写,都是为了下面所作的铺陈。因为她日夜思君不见君,才生出前边的“针线闲拈伴伊坐”的温馨情景,她只怕心上人一去不返,让自己虚度青春时光。
笔者以为,这首词以民间口语表述,语意刻露,不计含蓄,为当时雅词人士所不屑,但正是它的朗朗上口,对当时生活在底层妓女向往美好爱情的细腻描写,才是它流传之魂。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是女子的口吻,因此主语是女子,翻译成口语就是:早知离别如此思念,我当初怎么没把你马鞍给锁了,让你哪也去不了!就在家里最多写字读书,而我就随着你、伴着你,在你身旁做针线活。咱们两个成日就能在一起,卿卿我我,如胶似漆,这样才不虚度青春,年少时光没有白过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6-04
用当时的市井俚语,露骨地写出闺中少妇孤独生活的苦闷和与情人相伴的渴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