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_____________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为: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白话释义: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

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内容简介: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6
(1)孔子说:“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及仁义之人,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2)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以在天下实现‘仁’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28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第3个回答  2021-08-06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读。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了自己的生而损害仁,就是牺牲了自己来成全仁。
无和有是相对的。,没有那样才有这样。也就是没有那样就是这样。
小明把小张杀了,小明才可以活。小明没有那样做。小明死了,小明不就是杀身成全了仁吗?
求生和杀身相对。
第4个回答  2018-03-06
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可是一个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否则,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作为一个有气节有原则的君子,活着就要弘扬仁爱的精神,而一但生命与仁德形成激烈的冲突,必须做出抉择时,那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成就仁德,这也正是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人物之所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源泉。